今年中秋节,三只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直播带货的“香港美诚月饼”引发争议。直播回放视频显示,疯狂小杨哥(张庆杨)及其旗下主播在直播间声称,这款月饼是香港高端品牌,里面是黑松露,还是米其林大师调制。但多位代理商和网友表示,美诚月饼在香港并没有门店,还有网友晒出已购月饼的产地信息,基本是广州和佛山。
“在香港要排队买的月饼”在港竟然没有门店卖,消息很快引爆热搜。多位法律人士也指出,它违背了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以及关于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规章,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
社交媒体截图
三只羊带货“香港月饼”丑闻,很快引发了监管机构和直播平台的关注。安徽合肥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对三只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播中涉嫌“误导消费者”等行为,已立案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针对“三只羊”被立案调查一事,抖音客服表示,平台已介入,会联合市监部门共同调查,不会因为是主播就纵容。
事实上,“三只羊”引发的争议和丑闻,只是当前网红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
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看来,作为一种新业态,直播电商融入了情感需求等新元素,丰富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形式。通过对接海量消费者,直播电商还可以推动以量换价,甚至某种程度上反过来重新定义了生产。对消费、产业链和数字经济,直播电商都带来了众多积极影响。
不过在直播电商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了一批新问题:直播电商既有“直播”,又有“电商”,它实际上是两种业态的融合。在规则上,它制造了带有争议的模糊地带,例如带货主播的身份和责任问题;在管理上,它也给平台带来了双重挑战:平台既要对“直播”进行规范,也要对“电商”进行管理。
在刘典看来,当前直播电商平台的工作呈现一个特点:很多监管流程设计的切入并不是从电商规则出发,而是从直播规则出发。平台在监管类似主播诱导消费、“割韭菜”、恶意炒作“博眼球”等方面的规范是比较健全成熟的,但在商品来源朔源相关的监督管理上,却往往让外人感觉“施展不开手脚”。这还有待平台从克服新挑战的需要出发,不断展开探索规则规范完善。
货架电商在其发展初期也出现过假冒伪劣等问题,但伴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市场规范度日益提升。但作为新生事物,直播电商难以将其直接套用:有的直播团队只想做导流,通过有趣的内容将生产者、品牌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有的直播团队则志在参与供应链,扮演商品代言和销售角色——这就要求直播电商平台在监管的针对性方面,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尝试。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观察者网表示,在直播带货这一新兴电商模式中,平台作为连接主播与消费者的桥梁,需扮演监管者、中介者、促进者和教育者的多重角色,肩负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诚信经营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使命职责,通过强化审核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开展合规教育以及构建信用体系等措施,积极引导直播带货行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并承担起相应的连带责任。
从公开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直播电商乱象面前,平台方并不隐身:一方面不会因为对方是“网红”就纵容,另外一方面在商品检测、客服沟通、直播间规范方面,持续制定改进的措施。
但这仍给人们提了一个醒:在现有“直播规则”、“直播监管”的基础之上,直播电商平台值得围绕“电商”角色,做更多的思考和创新:例如管理供应商入围资质,建设健全合规的供应链管理链条……主动承担更多的监管工作和合规责任。直播电商不是法外之地,平台应该不断思考和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这些努力必然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没有任何商业模式的发展是一蹴而就的,直播电商同样如此!
直播电商丰富了人们获取商品和参与议价的渠道,在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能让直播电商的乱象“噪音”,破坏了行业健康发展的合奏。这不仅需要从业者自律,需要消费者勇敢对侵权行为说不,同时也需要平台和监管力量不断完善治理框架,满足消费者和市场最殷切的诉求。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