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水悠悠,文脉绵长。
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上山”,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南湖上承载千钧的小小红船……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古往今来,这里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俯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记者 董旭明 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提出“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
牢记嘱托,一年来,浙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以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奋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目标,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为主抓手,狠抓落实,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书写新时代浙江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增辉。
汲古润今的文气
一粒米,源自多深厚的土壤?
9月13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3项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的考古新成果,衢州市衢江区皇朝墩遗址位列其中。这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皇朝墩遗址是上山文化的第22处遗址点,位于衢江区莲花镇犁金园村,由南北2处台地及1条环壕组成,距今约9300年至8000年。
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前置工作中发现该遗址,2022年对遗址及周边进行全面考古勘探,2023年4月起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今年9月初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遗址发现古稻田,填补了上山文化考古的一大空白。
灿若星河的文明,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大文化内涵支撑。浙江几千年累积的深厚文化底蕴,历久弥新。从距今一万年的上山文化,到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六千年的崧泽文化,再到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跟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脚步,浙江积极探索,不断“上新”,一颗颗启明星照亮文明之路,并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9月1日,新学期伊始。
翻开新修订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教材,良渚古城遗址内容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的内容不仅详细介绍了良渚文化的时期、地点、组织结构以及随葬品等内容,还附有5张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此次教材修订中,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良渚古城遗址内容从课后《知识拓展》栏目移入了正文第二目,并相应更新了内容表述和文物图片。为确保课文配图的权威性和清晰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还专门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文物照片。
一年来,浙江聚焦扛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重大使命,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动文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跃升。
顶层设计,纲举目张。肩负新的文化使命,浙江定下“路线图”——2023年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全面启动实施,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文化强省,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的省域典范。
文化遗产,不断出彩。绍兴稽中遗址、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考古成果频出,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提速,全方位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水脉绵延、景色宜人,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展示着千年运河的时代新貌。
文明火种,持续守护。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重大工程持续“上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推进到第三期,分“今、古、人、文”四大板块,累计立项课题2022项,已经出版专著3360余部,持续擦亮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金名片,为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样本意义和示范价值。
文化基因,焕发新生。2024年,浙江在调查登记3万余个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文化基因融入普通人的日用常行。工程选取名人故里、传统书院、历史经典产业等8个领域先行突破,力争到2026年,培育宋韵文化、吴越文化等10个以上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
文旅融合,深度推进。大型劳作互动纪实节目《种地吧》,自去年播出以来实现热度和口碑双丰收;从纽约时装周到抖音创作者大会,新开放的濮院时尚古镇在跨界融合中寻找新生……近年来,浙江持续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鲜明特色、内核强劲、积极向上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品牌。
源浚者才可流长,根深者方得叶茂。一年来,浙江以文明探源护根脉、以文化基因识家底、以文旅融合促发展,文气持续提升。
向上向善的风气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能量?
8月30日上午,杭州火车东站西广场,一辆28路公交车准时发车。车厢里挤满了乘客和记者,站台上还有专程赶来送别司机的熟人和朋友。
8月31日晚上,杭州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交叉口,一个身影出现在昏黄灯光下,周围站满了等着他的市民。每到周末,他总会来到这里,连续38年坚持义务修理自行车,从不间断。
刚退休的杭州28路公交车司机孔胜东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山北路街头,免费为市民修理自行车。记者 倪雁强 周旭辉 摄
人们争相赶来看望的这个人,是杭州公交集团司机孔胜东。他长期在一线岗位驾驶28路公交车,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8月底,他退休了。
“凡人、英雄,这是孔胜东,也可以是无数个我们”“普通人也有大情怀”……
市民和网友的心里话,让人深刻体会到孔胜东的人格魅力。孔胜东的一件件便民小物、一句句到站播报、一次次义务服务,也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
他曾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两个目标:一辈子开好公交车,一辈子当好志愿者。孔师傅虽然退休了,但是他所传递的服务精神、志愿者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更多人。9月19日,孔胜东以个人名义成立“孔胜东公益事业服务中心”,用退休后的时间投身公益,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随着“孔胜东志愿服务队”日益壮大,更多年轻面孔汇聚而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
听,文化如歌,唱响时代之音。
“人,要做一粒好种子。”在工作笔记上,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徐利民曾这样勉励自己,这既是他人生的感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是一位一心利民的好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怎样做一粒好种子;他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弘扬上山文化,讲好万年中国故事;他被老百姓称为“泥土干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022年,他因病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2岁。
2024年6月19日,中央宣传部发布徐利民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看,文化如水,涵养文明新风。
建设精神富有省域样板。浙江牢记嘱托、奋力答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一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正在之江大地展开。
这些年,浙江践行“浙风十礼”,让每个浙江人都成为文明代言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遍及全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标配”;“礼让斑马线”迅速在全国推广,聚餐用公筷、用餐不浪费等好习惯蔚然成风;超1600万人次参与“我为亚运代言”等主题志愿服务,让“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更为具象、生动。
品,文化如风,助力基层善治。
萌生于绍兴市诸暨枫溪江畔的“枫桥经验”,60余年来历久弥新,孕育出一个个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一年来,浙江认真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论述,聚焦“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加快走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善治之路。
2023年11月8日至1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迎来“十年之约”。千年古镇再吹数字新风,既有火热的前沿技术,也有冷静的行业思考,为全球数字文化建设弘扬正气。
这些正能量故事,在“8090”、“00”后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员的口中,越传越远。
扬帆出海的人气
一个传统IP,能吸引多少关注?
今年8月,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问世,掀起了“上线即巅峰”的火爆。
这只来自东方的猴子仅用12小时,就凭借222万的在线峰值人数,一路打到了全球游戏平台Steam(蒸汽平台)同时在线人数历史榜的第二位,更是占领了全球热销游戏榜和各大社交直播平台。据9月12日最新统计,游戏在Steam平台销售已达1890万份,总收入超过9.05亿美元。
为了能再现原著中的古寺,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走遍大江南北,建立中国首个古建筑虚拟资产库,海量的历史古刹、文物古籍被还原,重庆大足石刻、杭州灵隐寺等皆在游戏中呈现。游科美术负责人杨奇说:“在渲染时,我们甚至连灰尘都舍不得抹去,最大程度保留东方建筑的美感。我们相信,中国文化数字化表达能够超越国界。”
同样是8月,距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5公里的之江文化中心,迎来了开放一周年纪念日。
观众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参观“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记者 董旭明 徐彦 摄
一年来,这个由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四大金刚”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组成的文化地标展陈精湛、活动常新,不仅有“浙江一万年”“越山向海”等常态展,第二届“大地拾遗”青少年创意设计(装置)展等特展,还举办了“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西湖悦读”等重量级文化活动。
据统计,开馆运营一年来,之江文化中心吸引访客约830万人次,在全国名列前茅,做到了从“开门红”到赢得“满堂彩”,再到“流量长红”,助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更需要我们以人为本,提供丰富的文化粮食。
文艺创作,繁花绽放。2023年一年里,就有《富春山居》《冰雪尖刀连》《平凡之路》等12部不同类型的浙产剧集在央视播出,还有电视剧《我们这十年》《外交风云》《狂飙》、越剧《枫叶如花》《新龙门客栈》、电影《热烈》《里斯本丸沉没》等精品力作,点亮文化灯塔。
人文经济,光景日新。2003年,浙江开启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到2024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7.02%,打造出许多全国知名典型。2023年,全省6219家规上文化企业营收15655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全省6514家规上文化企业营收7803亿元,同比增长10.3%,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深化文化数字化战略,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收占比近60%。
公共文化,提质增效。一年来,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省市县共选派1570余位文化特派员,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文化阵地夯基提效,全域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2万个;推进书香社会建设,举办第八届浙江书展,3本图书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创5年来最好成绩。
主流舆论,奏出强音。“潮新闻”“Z视介”“浙江宣传”等融媒改革成果影响日增;创新推出《第一视点》《钱江观潮》等专栏,让全省干部群众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的心声响彻之江大地。
中国故事,越讲越好。2023年,举世瞩目的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如约而至,精彩不绝;2023年12月,首届良渚论坛召开,世界各国“文明使者”齐聚一堂,见证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博大精深;2024年5月31日,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启动“机遇中国”“洋眼看浙江”“良渚与世界文明对话”等传播行动,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推动文化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将抓住新一轮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全方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汇聚起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江大河”,续写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新篇。
【浙江新实践】
文化特派员在绍兴乡村“种”文化
资源共享,村里的文化味更浓了
“我正在与派驻柯桥区的省级文化特派员蓝珊华一起筹划国庆文化走亲活动,希望为两地群众送上一道特别的文化大餐。”日前,被派驻在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称海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李信告诉记者,与各级文化特派员“牵手”共享资源,一起为乡村更好地“种”文化,成了自己重要的案头事。
参加“课前一课”夏令营活动的学生正在了解图书制作流程中的制版晒版过程。 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李信成为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与称海村结对。“上岗”以来,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李信先后组织了两场图书捐赠活动,向称海村所在的道墟街道捐赠图书近1300册,这些图书会用于更新称海村农家书屋藏书,盘活村内阅读空间,并助力即将开展的“乡村书咖”计划。前不久,李信还组织了一场“课前一课”夏令营活动,邀请称海村近20名学生到杭州,现场观摩教科书制作过程,动手制作精装绘本,体验传统活字印刷术,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前人的伟大创造。“在这样生动、有趣的互动氛围里,了解图书、热爱图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李信说。
如今,绍兴的文化特派员大家庭正在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共115名,其中不乏文艺领域的领头人。
送文艺下村,旨在破解基层文化建设中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供给不足、“造血”能力不强等短板。派驻以来,文化特派员们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打品牌”,正因地制宜谋发展,奋力激活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文化绽放更夺目的光芒,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由“盆景”变“风景”。
衢州全民参与南孔祭典
多元表达,让南孔文化可触可感
投影千变万化,色彩交错,一句句论语经典被转译成流动的现代光影。日前,“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在衢州市博物馆开展,这是衢州首次引进以孔子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通过光影流转,向观众展现孔子的思想。
市民正在参观“孔子密码”展览。 见习记者 汪文羽 摄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也是衢州恢复祭孔20周年,衢州祭孔大典(南孔祭典)首次成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分会场活动。在近日启动的2024南孔文化旅游季中,包括南孔祭典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创新提升。
“衢州祭孔大典以‘当代人祭孔’为特色,往年在孔氏南宗家庙内举办。今年祭孔大典首次走出家庙,来到家庙前的孔子文化广场,在城市公共空间吸纳更多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全民参与祭祀孔子。”衢州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南孔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盛雄生说。
据了解,《衢州市南孔文化传承发展条例》将在9月28日正式施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全方位助推南孔文化传承发展;在南宗家庙,面向青少年的“尼山杯”论语学习活动已经坚持了21年;以“开蒙礼、明志礼、成人礼”为主要内容的“南孔学子三礼”,培育“有礼少年”成长项目,入选浙江省未成年人十件实事项目;音乐剧《南孔》,创新性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南孔文化故事,在全国各地巡演。
南孔文化是衢州的金名片,衢州深入推进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彰显南孔文化的现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力赓续南孔文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国庆假期在台州大陈岛看舞剧《风起大陈》
剧旅联动,垦荒故事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我们一直期待着将舞剧带回大陈岛演出,这具有特殊意义。”连日来,浙江歌舞剧院演出中心副主任钱锦和同事们正抓紧商定上岛踏勘事宜。国庆期间,舞剧《风起大陈》将回到故事发生地——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岛,在9月新投用的大陈岛垦荒剧场开展2场演出。
舞剧《风起大陈》以1956年第一批登上大陈岛的志愿青年垦荒队队员和上世纪80年代的建设者为主要创作原型,在“垦荒排雷”“渔业开发”“电力建设”等历史史实中讲述了两代人“建设大陈岛”、传承“垦荒精神”的故事。
舞剧《风起大陈》剧照。 拍友 张海 摄
自去年6月首演至今,舞剧《风起大陈》已在全国巡演近50场。9月7日至8日,《风起大陈》还作为“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展演剧目亮相国家大剧院,成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浙产舞剧新名片”。
“大陈岛垦荒剧场配置了顶级系统,舞剧《风起大陈》在此演出,将给游客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浙江大陈岛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军说,作为集团省地合作模式范本,所有观看舞剧的观众,可以凭购票凭证在3个月内免费游览大陈岛甲午岩景区。此外,还将有一系列旅游优惠活动与《风起大陈》进行联动。
近年来,台州文艺精品频现高光时刻。《盛世和合》《一城一景》《我的大陈岛》《山高情长》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台州乱弹原创大戏《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舞剧《风起大陈》等相继亮相国家大剧院。当下,台州正全面实施文化先行战略,全域构建文化高地润富,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市域典范。
【专家观点】
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盛世豪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一年过去,如何践行总书记的新要求,正在探索实践中渐渐清晰。
文明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存在的历史文化整体形象,具有辨识度、普遍性和进步意义的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内容,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演进,制度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核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其根本原因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与打造“重要窗口”是一脉相承、内在契合的,但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中华文明“连续性”提供有力证据;“浙学”的“知行合一”“义利并重”“经世致用”等重要思想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诸多领域成为其他省区借鉴的样本。今天,浙江同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实践中走在前列。一年来,浙江结合时代所向,在把握好传统和现代、文化和文明、一体和多元、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关系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上,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上山文化、良渚遗址、河姆渡文化等,向世人呈现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印迹,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也必然会激活中华文明的优秀要素,促进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这需要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此,浙江已全面启动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通过创新开展理论研究传播行动、历史文脉赓续行动、“美在浙江”培塑行动等,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省域样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究高地。
放眼世界,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超越“西方文明中心论”,拓展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路径,进而为世界各国立足本国国情传承历史文化、融合现代文明提供示范。杭州亚运会、良渚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文明交流平台,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种既尊重多样性又坚持主体性的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联通世情国情民情,涉及经济社会形态,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是个系统工程。讲好内涵丰富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责任重、方法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是一个很好的发力点。
“人文经济”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从“以资本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是文化经济的拓展和升华,涉及发展观念、发展资源、发展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衢州余东村、余杭径山村、嘉善西塘镇等浙江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就是以人为本,推动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典范。
未来,一方面,浙江应持续深化推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其中的内涵和精神,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着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全新局面,努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中、时代浪潮之上焕发荣光作出更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