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人大成立70周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45周年,上海地方立法满45岁啦。
45年来,上海地方立法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开门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公众有序参与,形式生动活泼,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开门立法”也迎来了更多“新时尚”。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新时尚
满足需求引领需求
45年来,上海地方立法同步于国家民主法治、改革开放发展进程,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法治,上海的核心竞争力,照亮卓越城市梦想,不只是一场宏大叙事,更可在生活细微处感受澎湃脉动。
立法也时尚,是因为,敏锐感受时代需求,并满足需求——时髦的说法是,制度供给,要以需求为导向。
2014年元月,时年85岁的新民晚报秉承“移风易俗”的传统,向全社会呼吁春节禁放烟花爆竹。这样的“市民呼声”得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积极回应。2014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厉明代表领衔联名138位代表倡议移风易俗春节不放烟花爆竹,以此控制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环境污染之害、公共安全之害。2015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58位代表再提立法案,建议更严立法管控烟花爆竹燃放。2015年4月,修订《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从立法预备项目转为正式项目,并于12月审议通过。2016年丙申春节起,上海实现了依法“零燃放”,千年习俗为之一变。
立法也时尚,不但满足需求,更能引领需求。比如,垃圾分类,就是以立法引领需求,造就生活新时尚的生动实践。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公众建设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展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明形象。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上海生活新时尚。
杨建正/摄
城市更新
提升生活品质
立法也时尚,不但引领需求,推陈出新,更能赓续城市文脉,提升生活品质,为建设人民城市久久为功。
2021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实施。2022年,申城完成了持续30年的大规模旧改。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更新史。恢弘的城市更新,无数微小而又鲜活的瞬间,酝酿出城市生活新时尚,出人意料又自然而然。其间,新时尚,来自市民生活、来自社区实践,汇集了生活智慧,又将潜在的社会文明进步发展需求制度化、法治化。
十三年前,当市人大代表曹兆麟第一次提交“老楼加梯”代表建议时,或许无法想象,十三年来,老楼加梯,制度设计从无到有、从繁到简,再到连续进入政府实事项目,变化实在巨大。回头看看,变化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缘于人民城市的价值取向——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老楼加梯成为年度政府实事项目已是第四年,从1000台、2000台到3000台,这中间透露的鲜明信号是:依法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不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久久为功!
开门立法
鲜活生动时尚
在上海,开门立法,全过程征集民意更具广泛性——从走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模拟,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小型听证,精彩纷呈。
从2001年上海率先在全国举行首次立法听证会开始,每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地方立法听证,都是保留节目。20多年里,上海立法听证的形式,发生了不少变化。小型化、多样化、高频次、进社区、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是常态。
在上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继续做好“民生晴雨表,立法智囊库”。新天地、顺天村、恒隆广场、崇明岛上最西端的新村乡新浜村……从时尚到传统,从繁华到偏远,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基层立法联系点,全都有。
就像新天地“淮海家”一样,基层立法联系点“无门槛”,无论是外国人、外地人,还是上海人;无论是地方立法,还是国家大法;无论是立法前征询,还是立法后评估,只要愿意都可以“全过程参与”。如何参与?不拘一格。最时尚的视频会议,也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征询中,一用再用!
今年,上海地方立法45岁了。新起点,再出发。上海地方立法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演绎得鲜活、生动又时尚!
新民晚报记者 姚丽萍
编辑:赵菊玲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