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丨退养还湿修复生态 看昔日养殖田如何再现“绿苇红滩”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一线调研丨退养还湿修复生态 看昔日养殖田如何再现“绿苇红滩”

央广网北京9月12日消息(记者王迟)初秋时节,辽宁盘锦的海岸线畔,一片红海滩与浩瀚的芦苇荡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这片耀眼的“红海滩”是辽河口湿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成就“红海滩”美名的,是一颗颗看似纤弱低矮的翅碱蓬草。每年4至5月间萌芽,初为嫩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直至9至10月,转变为耀眼的赤红。

“9、10月份正是红海滩的最佳观赏期,赶上十一国庆黄金周,每天的接待游客量高达十万左右。”辽宁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数字彰显了盘锦在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

红海滩(央广网发 官方供图)

退养还湿,湿地重生

在盘锦市退养还湿项目区,记者看到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另一番景象。昔日用于养殖的海滨滩涂,如今已焕然一新——湿地植被茂盛生长,水质也得到净化。

上世纪80年代,盘锦利用辽河口湿地滩涂发展围海养殖,养殖户逐年增多。但是,围海养殖业虽然带来了短期经济效益,却严重破坏了湿地植被,导致近岸水质严重恶化,斑海豹、黑嘴鸥等珍稀物种栖息范围不断缩小,直接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纪金章介绍,为恢复湿地生态功能,2015年盘锦市全面启动“退养还湿”工程。截至目前,已恢复湿地面积8.59万亩,恢复自然海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退养还湿工程的实施不仅恢复了湿地面积,还显著改善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湿地内的植被逐渐恢复,鱼虾开始洄游繁殖,栖息觅食的鸟类也不断增多。”纪金章表示,据统计,辽河口湿地现记录有鸟类32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嘴鸥、青头潜鸭、丹顶鹤等25种。每年在此区域迁徙、停歇的水鸟达数百万只。

丹顶鹤(央广网记者王迟 摄)

多方合力,守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质量如何,动物最先感知。如今,作为中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区和世界上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辽河口的广袤湿地,栖息着各类野生动物478种,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斑海豹的重要产仔地。

“有的野生丹顶鹤来了就不想走了。”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站长于长斌说,监测到迁徙停歇的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达到808只,丹顶鹤越冬种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2023年的112只。

为了保护和扩大丹顶鹤种群,盘锦开启了人工繁育丹顶鹤及野化放归工作。2021年盘锦市将140只人工繁育的丹顶鹤放归自然。2022年监测到有7对丹顶鹤在野外繁殖,并成功繁育后代9只;2023年监测到丹顶鹤筑巢17处,出雏成活15只,这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种群扩大具有重大意义。于长斌告诉记者,今年10月份,他们计划再放归一批丹顶鹤。

此外,盘锦还大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我们每年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节点,组织动员全市各行各业、各类协会、志愿者等参加全民净滩、观鸟知鸟、湿地体验等系列科普宣教活动,带动约46万人次参与到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宣教活动能够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湿地生态保护。”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局长侯军说。

红海滩水稻公园(央广网记者王迟 摄)

红海滩上的生态奇迹

"每年都会过来这边玩,看看风景,而且可玩的设施也越来越多了,现在景区增加了游船体验、自行车骑行,还有深入湿地的观鸟平台,每一次来都能发现新的乐趣。"一位从沈阳来的游客告诉记者。

优质的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赏红滩绿苇、观壮美稻田画、坐稻田小火车、打卡古渔雁部落、看日出日落……站在盘锦市红海滩水稻公园的瞭望塔上,一侧是红海滩炽热的红色,另一侧则是广袤无垠、绿意盎然的稻田画,游客不时地打卡拍照。

在这片红海滩上,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态秘密。近年来,盘锦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潮沟疏浚、人工降滩、碱蓬草补植等措施,红海滩的面积不断扩大,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如今,这里的碱蓬草覆盖面积已从数千亩扩大到数万亩,成为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样板和典范。

生态保护不仅让景区更美,也让附近村民受益。“有的村民在景区内找到了工作,还有的则开起了农家乐,生活日渐富裕。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景区致力于绿色发展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成为带动全域旅游的新动力。”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辉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