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丨深海探宝!原来它们来自神秘的海底世界!

2024-09-11 19:07:50央视号

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丨深海探宝!原来它们来自神秘的海底世界!

文物:青花花卉山水图将军罐

馆藏地点:国家博物馆

出水地点:福建平潭

这件高61厘米的青花花卉山水图将军罐,是“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览中最大的单件瓷器。它于2005年在福建东海海域的平潭碗礁,随17000多件瓷器一起被水下考古队抢救性发掘出来,从而揭开了一段尘封数百年的历史。罐身饱满、挺拔向上、气魄宏伟,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的盔帽而得名“将军罐”。它有着如同宝石般的蓝色,颈部腹部多处开光,开光内绘有牡丹、荷花、梅花、山水及花篮等纹饰,是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外销瓷器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这件精美绝伦的青花将军罐是如何从暗无天日的海底走进博物馆,呈现到公众面前的呢?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

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馆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中,海量的青花瓷正向世人讲述着“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的奇特。“碗礁一号”出水文物,除800件在国家博物馆珍藏之外,剩下的16000多件都存放于福州市博物馆中。福州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林馨舟说,“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州平潭海域,这批遗珍静静诠释着海丝文脉中的古往今来。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

林馨舟:其中大部分是青花瓷,还有少量五彩器、单色釉器,也不乏青花釉里红器,可以说这是一座难得的水下瓷器宝库。这些出水瓷器质量上乘、胎质坚硬、釉色莹润、器型多样、纹饰丰富,它们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带有鲜明的异域特色,有一些明显是定制化烧造的,体现了中西审美的融合。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碗礁一号”在水下考古界大名鼎鼎。2005年6月下旬,一位渔民如往常一样在福建平潭碗礁附近捕鱼。随着几件花色精美古朴的瓷器出水,一艘沉睡海底数百年的商船终于被唤醒了。当年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将这艘曾经被用来运送瓷器的沉船正式命名为“碗礁一号”。

林馨舟:出水瓷器在海底浸泡了300多年,但经过清洗、脱盐等处理后,仍旧光亮如新,仿佛我们看到的就是300多年前这批瓷器外销时的样子。

经研究认定,这些文物都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民窑瓷器,更为难得的是,品种繁多的几万件文物,居然都出自同一个窑口,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艘只承载一个窑口产品的沉船。现任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的羊泽林全程参与了“碗礁一号”沉船发掘,那也是他首次参与大型水下考古项目。当时,频繁的台风影响了工作进度,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现场

“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现场

羊泽林:福建7、8、9这三个月基本是台风的高发季,刚好那一年我们介入到碗礁一号已经是7月初了。我们经历了四次台风,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撤完之后,海警船都撤掉了,盗捞的又去了,等到台风过完了,我们再去的时候发现现场又被破坏一空。

这次抢救式发掘持续了120多天,包括青花将军罐在内的17000多件青花瓷顺利出水。

“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出水瓷器

“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出水瓷器

为了保护更多像碗礁一号这样的文物不再遭到破坏和流失,国家文物局去年启动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隔20多年后,水下考古队再次来到有着“中国水下考古摇篮”之称的连江定海故地重游。

福建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出海船只

福建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出海船只

今年8月14日傍晚,连江定海古城码头,海面上密密麻麻泊满了渔船。为了前往“白礁Ⅰ号”等沉船遗址开展调查,羊泽林专门来到这里租船。这次时隔20年的返航意义非凡,为什么还要租用小船,而不选择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巨无霸呢?

羊泽林:那种船体量比较大,它的排水量较大,我们福建很多沉船的点,是在一些暗礁的附近,或者是水域比较浅的地方,它其实不是很适合,所以我们平时使用的工作船只更多的是各种交通运输船、渔船这种小型的船。

狭窄的渔船挤着近10名水下考古队员。中午时分,一锅热气腾腾的面就是大家的午餐。饭后,在颠簸的甲板上,队员们摊开纸壳或草席席地午休。羊泽林说,这就是他们出海的常态,大家一年中至少有200天在户外奔走。与想象中珊瑚林立、鱼虾畅游的海底世界不同,水下考古队员们眼前更多是黑漆漆的一片混沌。

福建水下考古队出海工作

福建水下考古队出海工作

羊泽林:它虽然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但我们做考古发掘,永远不知道这次下去潜水能碰到什么,能不能发现瓷器?能不能发现沉船?这都是未知的,你会带着一种比较好奇的心情去探索。

在幽暗的水下时刻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危险。水下考古通常是两名队员背着六七十斤的工具同时下水作业,因为在海底人的反应要比在陆地上迟钝许多,队员们需要在一次下潜的短短半小时内进行清理、编号、测绘、摄影摄像和物件提取等工作。一场猝不及防的风浪,就可能给考古队员带来生命危险。

水下考古队员水下作业

水下考古队员水下作业

羊泽林:同样是布探方,我们在陆地上,一个人五分钟就可以拉完一个5×5米的探方,但是到了水下,同样的动作两个人一个小时还干不完。因为你要考虑水下的能见度,在下面就跟闭着眼睛做事情一样,基本上靠经验。

每一艘水底沉船都像是“时空胶囊”,是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绝佳标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区段之一,福建海岸线曲折、岛礁多、暗流猛,积淀了丰厚的水下文化遗存。经过对平潭、漳州、泉州等重点海域的调查,目前已确认沉船和遗物点近50处。羊泽林说,这些沉寂许久的水下文物遗存一直等待着被发掘。

水下考古队员潜水作业

水下考古队员潜水作业

最近,羊泽林的办公室里又来了年轻的同事陈秋城,小陈明年就要去参加全国第十期水下考古的培训,这被业界誉为水下考古领域的“黄埔军校”,大多数学员学成后都成为中坚力量。

2004年全国第二期水下考古培训合影,羊泽林(第二排右二)

2004年全国第二期水下考古培训合影,羊泽林(第二排右二)

陈秋城:天气很热,噪音很大,船又很晃,导致人很晕。这种工作环境其实是很艰苦的,但考古的魅力就在于惊喜。我那时大概画了100多件图,绘图器物描述等都是我做的。希望把接力棒传下去,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如果说陆地考古是用探铲一层一层发掘历史,那么水下考古就是在幽暗的水底一寸一寸地解码“沉没的宝藏”。出水的文物跨越时空,见证着古代海上贸易航线的巨轮滚滚,诉说着千百年来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若问为什么要进行水下考古?因为这里不仅有闪耀了千年的遗珠,更有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见证。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铸就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古今,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山河弦歌》推出《考古中国》系列,一件文物瑰宝,一段考古故事,我们向历史深处求索,揭示传承千年的文明密码;我们与文化同行,诉说古老文明的现代荣光。

监制丨高岩

编审丨樊新征 章成霞

记者丨车丽 万存灵 唐龙波 翁沁彤

播音丨方亮

音频制作丨周天纵

新媒体编辑丨李瑞

图片丨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福州市博物馆

为您推荐

西藏代表团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走笔

中国西藏新闻网2024-09-17 20:15:21

西藏自治区各地热热闹闹迎中秋

西藏日报2024-09-17 20:14:52

淬火丨第六集 同心奋进创一流

央视军事2024-09-17 19:41:31

新疆奶皮子月饼成中秋“新宠”

中国新闻网2024-09-17 17:50:15

外宾点赞服贸会 送中秋祝福

中国新闻网2024-09-17 17:46:47

【文化中国行】团圆中秋夜

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9-17 17:45:05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