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盟连出3招,招招打到痛处。大众突然关闭在德工厂,是否受到中欧贸易纠纷的影响?欧盟“外长”主动对华示好,又有怎样的目的?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积极响应美国的举措,对俄罗斯实施了14轮制裁,跟这个昔日的重要经贸伙伴“一刀两断”。结果,欧盟失去了低价的能源和原材料,制造业和民生成本大增,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欧盟依然不吸取教训,又在8月20日对另一个重要经贸伙伴中国动手,对中企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对此,中方在猪肉、白兰地、乳制品方面对欧盟实施反制,已经有欧洲农民公开要求欧盟赔偿他们的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知名车企大众作出一个决定,准备关闭在德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如果大众的计划落实,将是其成立 87年来,首次关闭德国本土的工厂。这意味着,将有20万家庭的生活受到影响。根据大众的说法,他们此举是减少成本。但事实上,作为德国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大众现在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其市场份额在持续减少。
但有分析认为,大众关闭本土工厂的根本原因,是欧盟在全球产业升级中落入下风。二战后,饱受战火折磨的欧洲通过“马歇尔计划”,获得了大量来自美国的重建资金、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为了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特意选择了德国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他们摆脱了二战阴影。苏联解体后,德国又获得了大量技术和人才,还拥有了东欧市场。此后,德国企业又通过“技术换市场”,与中国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关系,市场持续增加、利润也越滚越高。
然而,在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退出了衣帽领域时,他们庆贺摆脱了劳动力密集产业,然后指责中国“强迫劳动”。西方逐步退出了钢铁、石化领域,祝贺自己不再有高污染产业,然后拿着“绿色环保”“清洁能源”“低碳排放”等施压中国。西方离开中低端日用品产业,为自己能买到更廉价的产品感到高兴,又指责中国进行倾销。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在自己建立的“新能源”领域这个道德高地上,完全无法与中国进行竞争时,他们只能进行加税,但已经没有什么作用。
对大众这种传统油车产业的巨头而言,在新能源领域无法与中企竞争,他们只能“壮士断腕”,要么关闭成本更高的德国工厂,前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发展;要么与行业领军者进行合作,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有意思的是,与中国进行合作,大众等企业两个条件都能满足,因此他们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大众的选择,也表明了欧盟如果与中国爆发“贸易战”,将面临怎样的尴尬处境。而且,指使欧盟对华加税的美国,自己却连续两次推迟对中国一系列产品加征关税的政策。这种情况,也迫使欧盟“外长”博雷利公开发声,先是高调称赞中国制度有多么成功,随后就表示中欧“不能进行系统性竞争”。显然,欧盟知道“贸易战”打不得,主动对华示好。对欧盟释放的信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进行了赞赏,表示中方愿与欧盟妥善管控分歧,共建繁荣。不过,中欧贸易纷争能否结束,还得看欧盟接下来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