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也是一个“中国问题”?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德国经济也是一个“中国问题”?

特约撰稿丨胡春春 编辑丨朱郑勇

【编者按】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特色研究团队与澎湃新闻国际新闻中心合作推出的专栏“西索欧洲评论”的第43篇。2024年至今,德国经济迟迟不见起色,这“锅”就甩给中国了?

德国经济在2024年仍旧没有迎来好消息。无论是慕尼黑大学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ifo)8月26日公布的“商业景气指数”(Geschäftsklimaindex),[i]还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在8月27日发布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ii]都表明德国经济目前陷于停滞,而且有进一步衰退的危险。

德国经济也是一个“中国问题”?

欧洲经济的差等生

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季度的微弱回温即环比增长0.2%之后,第二个季度再次走低,环比减少0.1%。如果以同比计,2024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23年同季度低0.8%,第二季度倒是高于去年同季度0.3%。令人担心的是,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德国国内投资额都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出现下降趋势,其中经济信心和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即设备投资环比分别下降0.2%和4.1%,同比下降4.4%和6.5%。[iii]作为贸易和出口大国,德国今年第一季度货物和服务出口环比增长1.1%,第二季度环比回落0.2%;同比来看,第一季度出口减少2.8%,进口减少3.8%;第二季度出口略有0.3%的增长,进口则减少了2.0%。

德国在与欧洲其他主要经济体对比中表现几乎垫底。2024年第一季度,欧盟整体经济环比增长0.3%,其中西班牙以0.7%的增长率领跑;第二季度,欧盟经济保持了0.3%的环比增长,西班牙更是增长了0.8%。也就是说,德国经济在经历了2022年新冠疫情冲击后的回暖、俄乌冲突爆发带来的冲击之后,整体上仍旧没有走出随之而来的乏力感。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德国经济总体状况仍旧停留在疫情暴发之前2019年年底的水平。[iv]与世界经济今年预期增长3.2%相比,德国的表现就更令人失望。在俄乌冲突、美国总统选举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持续性停滞”无论对于德国内部,还是对于欧盟来说,都不是一个积极的消息。[v]

上述半年的经济数据自然无法说明德国经济长期的走势,更何况德国的人均净收入在今年第二季度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5.3%。[vi]我们没有必要跟随某些欧洲媒体唱衰德国经济的基本盘。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实现政通人和、良性运转根本上取决于其经济表现的优劣。德国经济不振,究竟原因在于生产要素,还是有关结构性的问题?

解决前者还有迹可循,应对后者则需要远见、洞见与行动力。德国经济学家和政界常年挂在嘴边的“顽疾”如制度性的官僚主义、人才短缺等,固然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是潜在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恐怕才是德国上下需要认真面对的更大挑战。

德国汽车工业的危机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德国工业的核心——汽车工业。德国汽车业虽然2024年上半年数据光鲜依旧,但是难掩行业的危机和企业的焦虑,大众、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的运营利润达到了259亿欧元,但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大众、梅赛德斯、博世、大陆集团(Continental)、采埃孚(ZF)、舍弗勒(Schaeffler)等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在德国和欧洲裁员和关厂。[vii]根据咨询企业Horváth在上一季度进行的一项调查,59%的德国汽车企业计划在未来5年内裁员,14%的企业甚至计划大幅度裁员。[viii]

汽车工业之所以进行这种规模的调整,倒不是因为德国汽车在世界市场失去了吸引力,而是因为近年来世界经济变化的新趋势,即尽量靠近市场进行生产,也就是说整车产品出口占比超过84%的德国汽车业(个人用车,2024年7月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ix]不需要继续在本国维持更多工作岗位——这既是经济界从新冠疫情干扰供应链得出的结论,更是地缘政治格局日益严峻造成的后果。同时,汽车制造业本身的技术转型和创新、尤其是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美国和中国的新兴汽车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燃油汽车技术为核心的德国汽车工业在这一轮行业技术革命中可能面临掉队的危险。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些德国经济的奇怪现象:首先,这些德国车企一方面在德国和欧洲裁员关厂,一方面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尤其是投资与中国伙伴的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2024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73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德国汽车企业。其次,德国对中国的汽车产品出口在下降。也就是说,德国的汽车产品已经落后于中国市场的变化。[x]

2023年9月7日,德国下萨克森州,大众汽车主要工厂的高层建筑旁有一个行人标志。视觉中国 资料图

2023年9月7日,德国下萨克森州,大众汽车主要工厂的高层建筑旁有一个行人标志。视觉中国 资料图

德国经济也是一个“中国问题”?

然而经济既有关实实在在的数据,也指向抽象的信心,甚至可能是某种叙事。在这个意义上,德国的经济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样本。

在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哈贝克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德国经济低迷的情况比联邦政府预料得更为严重。那么哈贝克如何看待德国经济低迷的原因呢?他认为这与德国经济依赖对中国的贸易有关,而“中国的经济不振”。此外,德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也迟迟没有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这一切现在都产生了影响,不是打个响指就能解决的。”[xi]

哈贝克将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归咎于中国,这个判断背后的普遍逻辑很简单,不外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但是要回答“德国向中国的出口为什么会下降”的问题,恐怕不能用一句简单的“中国的经济不振”就能令人满意,至少德国的观察者对哈贝克的政治性解释不以为然。[xii]

由此可见,至少在德国政治精英眼中,德国的经济问题已经与广义的中德两国交往产生了密切的关联。但是从事德国研究的观察者马上会发现其中的悖论:德国逐渐摆脱与中国经济的密切关系,或者说对后者的“过度依赖”,恰恰符合本届德国政府从2021年就任以来以“对华去风险”的名义所追求的目标。中国在2023年仅以微弱优势保持住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位置,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被美国所取代;2024年上半年,中国作为德国出口市场的位置已经跌落至第五位,被波兰超越。[xiii]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对于德国经济的重要程度显然在逐渐下降,这不是应该被德国政府视为对华政策取得了初步成功吗?

观察者的分析显然没有哈贝克的语言这么简单。中德贸易额的下降、所谓“中国经济不振”也许仅为表象,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可能有二。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在价值链上继续攀升,中德贸易从互补型逐渐走向竞争型,中国可以自己生产和提供很多此前必须从德国进口的产品和技术,对德国的需求于是降低了。而且,中德两国的竞争也在第三方市场日渐激烈。[xiv]至于第二个原因,可能还真是与德国政府的“对华去风险”政策相关,但可能更多是经济界出于自身利益做出判断的结果。很多德国企业也意识到了“对华去风险”政策所传达的地缘政治风险,因而采取了符合企业经营逻辑的规避风险政策,即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尽量把整个产业链集中在中国,为中国市场进行研发和生产,这也导致中国对于德国上游产品等进口的需求进一步降低。结果就是:德国政府收获了自己“对华去风险”政策的结果,其中也包括德国经济的持续性低迷。

功能失调的德国对华政策

实际我们不难看出,德国的对华政策充满了相互矛盾、左右互搏之处。本届德国政府从2021年底执政以来,新的对华政策也已经施行了近3年,不大可能在执政进入倒计时阶段发生大的变动。我不妨借德国政府在一个经济议题上的表现对它的对华政策做一个初步的结论:德国本届三党联合政府的对华政策整体上是功能失调的。

这个经济议题就是中欧、中德目前面临的最大贸易争端,即欧盟威胁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中国对此坚决反对,并且表示会采取维护自身利益的回应措施。

在欧盟委员会挑起这场争端之后,德国的汽车企业、专家及行业协会都明确反对欧委会的意图,表示欧委会的理由不充分、自己并不担心来自中国的竞争,而且很多德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在中国生产、再返销欧洲市场,会成为欧委会惩罚措施的牺牲品;[xv]德国联邦政府不认可欧委会采用关税的手段,总理朔尔茨想在欧盟和中国之间做“和事佬”,建议双方相互征收相同的汽车进口税;[xvi]但是副总理兼经济部部长哈贝克却在自己今年6月首次访华时扮演了一个“身份不明”的角色:既没有支持德国政府和企业的立场,也没有坚决维护欧委会的叙事。他称欧委会计划中的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并非惩罚性”,[xvii]美国、巴西和土耳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的才是惩罚性关税。关税只是起到均衡竞争优势的作用,有必要在市场准入方面实现共同和平等的标准云云。

因此,当欧委会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高关税之后,德国观察者称之为“德国输掉了这场针对欧盟征税的战斗”、[xviii]“朔尔茨败于布鲁塞尔”。[xix]也就是说,看上去属于中国的失败,实际也是德国的失败。

既然德国在欧盟是否应该启动征税的关键性投票时主动投了弃权票,[xx]也就是主动放弃了保护自己相关产业利益,就不要指望自己的利益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德国汽车工业的利益究竟对于欧盟分量如何,已经在欧盟国家博弈的政治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个本属于经济议题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德国政府当前对华政策的特点,即诉求多端而莫衷一是,摇摆于理念和现实之间,以及最令人困惑的一点:不用一个声音说话。

比如,我们很难在一个为北约指责中国背书的德国——在7月10日华盛顿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北约成员国首脑称中国为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的“决定性支持者”(decisive enabler)[xxi]——与三年两度访华的朔尔茨总理之间等同起来,我们也很难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在年初呼吁继续“现实地与中国进行学术合作”[xxii]与不在少数的中国留学生被德国政府拒签之间联系起来。

不过,也许这就是那个原原本本的德国,那个我们需要不断重新认识,但是始终与现实感执着地保持距离的德国。

(胡春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