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岁平:“人文留坝”要用好这两张文化名片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冯岁平:“人文留坝”要用好这两张文化名片

有“华夏龙脉”之称的秦岭,横亘东西,划分南北,为泱泱中华提供了一条链接时空、形塑文明的超级坐标。只有深入秦岭腹地,感受沿途的山川人文,才能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深沉脉动。2024年8月15日,凤凰网大型文化品牌活动“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邀请众多学者专家、业界精英走进秦岭深处的留坝县,走进陕西汉中留坝县,以“张良会客厅”的名义与2200年前辟谷于此的智者张良隔空对话,追问古今,开启一场“在秦岭深处读懂中华智慧”的主题文化之旅。

在秦岭20余县中,留坝的“绿色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红目的地。从“绿色留坝”到“人文留坝”,如何进一步激活在地人文资源,使之引领当地的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在“张良会客厅”首场跨界对话中引起热烈讨论。陕西理工大学研究员、汉中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岁平,是陕西地方史研究专家,主持编著过《留坝文史丛书》。在活动现场,他就秦岭和留坝的文化资源及其活化问题作了主题分享,认为“人文留坝”要用好秦岭古栈道以及张良庙这两张文化名片。

以下根据他的发言实录整理: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研究员,汉中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岁平在“张良会客厅”跨界对话环节作主旨分享。

说起我和留坝的缘分,还是因为我在汉中市博物馆的经历。在汉中市博物馆,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是国之瑰宝。褒斜道主要的遗址就分布在留坝境内,考察那里的遗址,对于研究褒斜道的历史可以说作用巨大。

同时石门十三品是国之瑰宝,在历史、书法、文学,包括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巨大的。这些石刻所记录的历史都集中在褒斜道。我们在留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从2014年6月份开始组建了栈道考察队。前几年坚持每周花2-3天时间考查,后期进行研究和撰写,今年4月份终于出版了《留坝文史丛书》,一共13本,也对留坝的历史文献、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人物做了全面的梳理,这是丛书的由来,也是我和留坝的缘分。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围绕自然和人文的主题,来说说留坝的两个文化品牌。任何时候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从来就是和谐一体的,不存在自然和人文孰轻孰重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第一个文化品牌是栈道。留坝属于山地地貌的一个区域。蜀道是从长安到成都,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一个交通网络,这个网络是中央王朝有效统治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动脉。在这些道路里面有穿越秦岭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在留坝境内,从汉代有确切纪年开始,一直到1937年开通的川陕公路宝汉路,甚至到现在的316、244国道,以及福银高速宝汉段,这些历来都是国家级道路。在古代,无一例外的是动用朝廷的力量,皇帝下诏积聚全国力量去建设,因为这条路最为关键。

在栈道修建过程中,古人创立了七种栈道形式,在留坝除了隧道这个形制之外,其他六种形制都有,目前公布的有38处重要的栈道遗址。由于这些地方的特殊性,再加上石门十三品记述,也使我们对栈道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汉代的栈道有猴子岭、锅厂、阎王碥栈道遗址,北魏的栈道有寒水沟、月儿坝、孔雀台栈道遗址等等,唐代的这些栈道也有遗址,这就建立了一个判断不同时期栈道的标准。

栈道是怎么修建的呢?在留坝就有一些遗址,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它的营造法式,它和今天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一样的,因图纸设计,甚至在施工过程中还有新的变更。因此,我总结出来“天下栈道,唯留坝为要”。因为修建过程中很少有留下石刻的,而石门十三品就提供了这个机会,同时留坝遗址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再来看栈道与自然的关系。栈道是建造在悬崖峭壁上,如果没有悬崖峭壁也就不会有栈道,今天所看到的栈道遗址一般是自然风光很秀丽,它本身就是自然与人文融洽的产物。

第二个文化品牌就是张良庙。张良庙成为全国纪念张良最大的一个纪念地或者建筑群,肯定有它的价值。比方说它的古建群号称陕南最大的建筑群,在我看来也是蜀道沿途里面最大的建筑群,保存得很好。从康熙年间一直到现在,它所形成的匾额、楹联、石刻也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整个蜀道沿途里,它的石刻也是最有价值的。从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来看,张良选择紫柏山辟谷修道,因此可以说,没有紫柏山也没有今天的张良庙。所以这也是人文和自然很好的融合。

从张良庙里的匾额、石刻内容来看,每个时代对张良的认知可能不一样。比如康熙年间于成龙题写的“相国神仙”,到了民国时期管金聚的石刻叫“英雄神仙”。既能当英雄又能当神仙的,可能历史上只有张良一个。在我看来,张良庙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文的一个很好的融合,这当然也是留坝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品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