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至9日,众多文化学者及文旅专家相聚在甘肃平凉崆峒山下,一同参加凤凰网“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之“从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系列活动。围绕“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地域高质量发展”,孙若风、吴光权、罗晴秋、王旭、陈岘、武当杰克展开跨界对话。
平凉,有不少亮眼的标签,比如 “陇上旱码头”、“西出长安第一城”、丝绸之路重镇等等。这里是陕甘宁三省交汇处,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作为平凉文旅最大的IP,崆峒山,因为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而成为中华道教名山,被称作“道源圣地”。
在文化与旅游不断深入融合的当下,崆峒道源文化对平凉文旅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其内涵又有何当代价值?2024年立秋时节,在凤凰网主办的华人国学大典崆峒系列活动中,孙若风、吴光权、罗晴秋、王旭、陈岘、武当杰克等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或业界精英,受邀参与跨界对话,围绕“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地域高质量发展”展开分享和讨论。
“论道崆峒: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地域高质量发展”对话现场。
知名主持人蔡紫说,“高质量发展”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人们普遍会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去理解它。如果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儒释道,还是中医药、非遗、民族文化,既然流传到了今天,一定有其活到今天的价值。那么,怎么将这么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起来,赋能于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呢?
对于蔡紫抛出的问题,六位嘉宾各抒己见,并对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平凉市如何做好文旅融合的文章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旅部原科教司司长孙若风在跨界对话时发言。
孙若风: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文旅最重要的发展机遇
孙若风先生是全国文旅界的知名专家,文旅部原科教司司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对于当下热门的文旅融合话题,孙若风表示文旅融合无处不在,“有工农旅融合、农文旅融合、商文旅融合、学文旅融合,还有军文旅融合,可以说文旅产业已经融入千工百业,文旅消费已经调动千家万户,文旅项目已经覆盖了千千万万的城市乡村。”
作为曾参与过国家文旅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并且对文旅业态与行业标准有深入思考的业内专家,孙若风先生对我国文旅产业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如数家珍,“其实平凉也是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十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年又由产业融合进一步衍生为行业融合。”
而在这深度融合中,像平凉这类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孙若风强调,在所有的发展机遇里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是最重要的机遇。“树高千尺总有根。我们来到平凉,来到崆峒山,正是文化上的寻根问祖。”
对于崆峒山而言,“黄帝问道”不只是庄子笔下的一个故事,也不仅是成就崆峒“道源圣地”之名的理由,它还是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不断重构和生长的文化资源。那么在今天,在文旅融合语境下,类似“黄帝问道”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创新性表达?在随后的头脑风暴环节,孙若风一语惊人:
“黄帝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开启者,也是中国研学旅游第一人。”
孙若风认为,今天开展研学旅游,应该学习黄帝问道的方法,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要看得见,二要说得出,三是要体会得到。“这个时代,传统文化要和现代文化、时尚文化、流行文化能够结合起来,要有我们自己的表达。看得见,就如当年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常将课堂搬到小溪前面的一个小石头上,在这里更能把‘天人合一’讲得出来,能够看得见。二是要说得出。黄帝问道就是很好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讲故事的方法,我们今天的研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方式。三是要体会得到。从论道到悟道,我们要体会到山水的真谛。崆峒山有特别好的资源优势,一定能做好文旅融合的文章,给时代交上我们的答卷。”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深圳工业总会会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上老年大学执行校长、深圳金龄时代董事长吴光权在跨界对话时发言。
吴光权:平凉发展银发经济大有可为
平凉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这里走出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目前平凉市正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康养小镇,打造“中医药+文旅”“中医药+康养”“中医药+养老”等新业态,加快建设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向往的旅居康养基地。
统计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亿,且每年以超2000万的数量在增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号文件”,主题就是“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7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2.5万亿元至13.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4%至8.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在3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约为10%。
那么,面向如此巨大的银发市场,平凉文旅如何突出优势,进一步释放“问道崆峒,养生平凉”的IP潜能呢?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上老年大学执行校长、深圳金龄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光权在跨界对话时,提出了从教育入手解决老年人幸福问题的新路径。身兼深圳工业总会会长的吴光权,从央企退休后,积极投身到银发产业中。面对已经奔涌而来的“银发流量”,如何挖掘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系统化地提供品质服务呢?吴光权认为,“对于银发一族,我们称其金龄人群,我深深感受到,这个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真实的,潜力巨大。企业家群体也一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人文思想都想一探究竟,深度体验,这实质来自于对生命本质领悟的需求。”
吴光权团队打造的“金龄游学”,正是面向“银发一族”的主题文化游,其目标追求是“品质生活,身心安顿”,这个目标与平凉的深厚文化底蕴有着天然的契合。因此,他专门组织了十余人的观察团来参加本次活动,“我们被平凉这个道源圣地所吸引,正在研究可否作为新的游学目的地,组织更多老年人到这里来。平凉文化资源,与老年人教育需求高度契合,与企业家群体修身养性、提升领导力的研学目标也高度关联,这里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海南国际文创周创始人、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文创院文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鳌文创院执行副院长王旭在跨界对话时发言。
王旭:文旅最重要的不是去哪儿,而是与谁同行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旭,是资源整合与平台融合的操盘高手。他创办的海南国际文创周,历经五届,已成为国内文旅界的超级嘉年华。在他看来,平凉目前缺乏便捷的机场和高铁站,这并非核心问题。“其实像全球的文旅大IP,如爱丁堡艺术节、戛纳电影节等,所在地都是小城。人口、交通都不是问题,只要有特定文化和顶级高手的聚集,就会形成人们特别难忘的一段记忆。”
王旭认为,文旅最吸引人的不是去哪,而是与谁同行。当你与高手、名师,或者有趣的灵魂同行时,就会形成美好的记忆。“比如这次国学大典,结合崆峒山的文化去打造一个全球的文化IP,这是吸引大家来到崆峒的特别重要的要素。”
对于传统文化与文旅融合的关系,王旭表示,“我觉得传统文化在文旅行业的利用度还远远不够,一是因为整个从业者的传统文化修养还不够,还不能转化成文旅的场景;另外就是传统文化的场景化表达还不够。现在年轻人非常喜欢交互、演出,要有具体的场景来帮他体验。我希望未来能够以这次国学大典为一个契机,把更多的人才聚集到平凉,给大家提供更多更具象化的体验。”
悟空研究院院长、发展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专家罗晴秋在跨界对话时发言。
罗晴秋:崆峒山真应该跟金庸先生算一笔旧账
“原来小说里面的崆峒山不是现实当中的崆峒山,真正的崆峒山有其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真应该跟金庸先生算一算这笔旧账。”悟空研究院院长、发展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专家罗晴秋提前几天来到这里做田野调查,把崆峒山周边的高山原野走了一遍后,发出如此感慨。
因为职业缘故,罗晴秋更多从地方构建新的发展体系这个角度来思考文旅产业问题。“我在走进崆峒山时,想到一个关键词,‘近而不进’,就是靠近它而没有进入它,这是文旅1.0、2.0时代的做法。但是我们对文化名山的仰望,不应该只看其形,而是要深入它的内心。这需要距离,需要以一种观测的视角,这是为什么我要围绕崆峒山周边村子观察调研的原因。”
平凉在历史上是一处交通要道,它为何能接纳这么多人?罗晴秋认为,因为它的包容、开放、给人方便,“如果平凉文旅能够顺其道而行之,给远道而来的人们提供一个安放身心的场所,从深处去体验崆峒山久远的智慧,我相信这种获得感会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崆峒山之美,罗晴秋概括为“主客相融,中和之美”。“‘相融’是‘共享’的升华,共享是一起开派对,但相融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是张其成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说的‘中和之道’。两年前的今天,凤凰网华人国学大典活动走进武当山,当晚,邹明老师带着大家去山上看天象,大家躺在地上,仰望繁星,与大地融为一体。在相融的这个过程里,启发才会是前所未有的。”
作为湖南人,罗晴秋在考察期间特意到了平凉柳湖公园,走近150多年前左宗棠栽下的柳树,“我也特别期待走进崆峒山的文化人,多花时间体悟崆峒山由黄帝问道开始的文化传统,擦亮这张文化名片,来哺育和滋养我们新征程的发展之路。”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岘在跨界对话时发言。
陈岘:岳麓书院“网红课”为什么吸引年轻人?
作为华人国学大典的联合发起方,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不仅是研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也是网红城市长沙的必打卡地。网红的岳麓书院里,从来不缺“宝藏老师”。参加此次活动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岘,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场场爆满,成了“网红课”,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传统文化的“流量密码”是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亲近传统文化的理由何在?陈岘表示,“我在湖南大学开设了两门传统文化课程,其中《走进周易的世界》在网上爆红是很意外的事情。我想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周易》在民间原本就有传播、传承,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有更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古代经典进行一个二次加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传播方法。”
平凉的文旅融合如何在场景化中拉近主客关系,增强吸引力?陈岘很认同吴光权的观点——传统文化需要场景化的诠释。他说,“我在教学中也经常会把学生拉到岳麓书院或者博物馆进行实地学习,一下子拉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距离,也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要更多营造兴趣的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更有活力。”
武当山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杰克在跨界对话时发言。
武当杰克:离山近也就离道近 我是一个桥梁
从2024年7月15日起,国家移民管理局已在北京、天津等地的37个口岸对外国公民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旅行,实地体验中国的山水人文和城市特色,“City 不 City”式的旅拍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也提升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最吸引外国人的是什么?本次华人国学大典崆峒系列活动,主办方邀请了一位在武当山学道十余年的网红“洋道长”,美国人杰克,他的网名就叫“武当杰克”。
“我到中国武当山最开始是学习武术,后来由武入道。从小看中国功夫电影,受李小龙的影响,一直想找一个师父,后来到武当山才慢慢开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来到这里14年了,也是武当派第16代传人,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改变是很大的。”
杰克说,初到武当时自己连中文都不会说,初衷只是来学功夫。随着了解日深,他用心阅读英文版的道家经典,进而迷上了吹箫、养生等等,并且在武当山遇上了自己的妻子,并且有了可爱的女儿。学道的同时,他在武当山招收了不少外籍学员,积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间成了粉丝过百万的网红。
杰克表示,这是自己今年第二次到崆峒山参加活动,他很高兴听到众多与会专家对道文化的解读,并且自己也将参与武当派与崆峒派的南北对话。“离山近一点,也就离道近一点。我要把这个分享全世界。让外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是一个桥梁。”
“论道崆峒: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地域高质量发展”对话现场。
跨界对话接近尾声时,主持人蔡紫请六位对话嘉宾各为平凉文旅贡献一句话。孙若风以“用文旅产业开辟求学问道新路径”,呼应自己对“黄帝问道”的新诠释。吴光权用“平凉,一个源远流长的人文故事”,表达自己对平凉文化广度与深度的赞叹。罗晴秋意味深长地说:“崆峒山,不止于山。”王旭则表示:“让艺术走出白盒子,让戏剧走出黑盒子,让非遗走出灰盒子,希望崆峒山不仅是道家的巅峰,武学的巅峰,也是中国人才密度的巅峰。”陈岘说:“让传说中的崆峒山重新成为我们的文化想象。”杰克说得也很中国范儿:“江湖不远,问道崆峒。”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