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至9日,凤凰网主办的“华人国学大典”走进甘肃平凉,循着人文始祖黄帝问道的足迹,在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受邀参加此次崆峒系列活动的文化大咖、业界精英、网红达人,从各自角度为擦亮崆峒山文旅IP建言献策。其中,悟空研究院院长罗晴秋,在参与跨界对话之前,提前对崆峒山及平凉市相关区县做了田野调研。
曾经担任过湘旅投董事长的罗晴秋,是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地区发展策略的专家,像崆峒山这样文化名山如何实现发展转型,他认为,山,一直在那里,何为体、何为用,这是个根本问题;“体”是恒定的,“用”则是以变应变。要以系统思维建立文化登场、使能的专业共识,首先还文化现场以本来面目。而从文化名山操盘的角度看,要紧的事往往在于放下“自信”的执念而转向“他信”的塑造,以主客相融协力推进内涵式发展,从而在无我之境中建立自我。
悟空研究院院长罗晴秋在华人国学大典崆峒系列活动中作主题分享。
以下是罗晴秋先生的分享:
我这些天随着“华人国学大典”活动来到甘肃平凉市,围绕崆峒山及其周边区县作了田野调研,思考的主题是“文化原生地如何推进发展转型”。崆峒山是比较典型的文化原生地,昔轩猿皇帝问道广成子,悟得治理天下和修身养性的道法真谛。“黄帝问道广成子”、“尹喜问道老子”,今天凤凰网聚集文化界、艺术界、产业界和智库的一线大家、学者再次问道崆峒山,致敬国学,主客相融,重建斯文,斯是盛事。下面,我以崆峒山为例,就“文化+旅游+风土产业”的融合发展逻辑与策略与大家交流思考和观点。
文化原生地,指的是某种文化最早出现、发展的地域或地点,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众多人物和事件构成的文化道场。这些地方通常是该文化特征最显著、影响力最深远的地区。文化原生地可以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农业、科技和其他文化要素的发源地。
崆峒山的发展历程和国内许多文化名山类似。2004年,崆峒山以一座文化名山的角色重新开放;2014年,崆峒山旅游收入首次过亿,高峰日客流首次过万;2024年,凤凰网携华人国学大典学者阵营问道崆峒山,再开文化时空对话。每一个发展阶段总会凝聚一个阶段的共识与力量,总会演绎当下的需求与供给。今天,操盘一座文化名山的转型发展,已不再是点、线、面的逻辑了。山,一直在这里,何为体、何为用,是个根本问题。
崆峒山的文旅融合发展首先要从发展设计的系统工程维度建立文化登场、文化使能的专业共识、久久为功。文化登场,并非是要建立一套标准答案或解释体系,并非是要谋求建立一个文化江湖的地位,而是由文化人像扫地僧似的荡涤历史的尘埃,还文化现场以本来面目,赓续传承之火,擦亮时代光芒。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传播崆峒学的文化人的责任。
那么从发展转型的角度来讲,文化名山要紧的事往往在于放下“自信”的执念而转向“他信”的态势塑造,这是以客为尊的发展智慧。因而,要重新审视崆峒山的“地基”群体,由陕甘宁的观光客源开发转向广泛的江南地区文化旅居、文化研学的需求市场,重新审视崆峒山的“利基”业态,由崆峒山主体的宗教文化观光转向在周边的山上住上十天半月;思考问题的原点是只给文化现场、不给标准答案,只给来崆峒山的理由、不讲如何修炼悟道的道理。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崆峒山;每一次来崆峒山,都应是不一样的崆峒山。
罗晴秋在崆峒山周边调研。
我来平凉之前,崆峒山只是小说里的存在,亦或是陇上高原的苍茫;这两天围绕着崆峒山周边做田野调查,我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里了。在整个六盘山脉的地理格局里,崆峒山并非以争其高下的方式示人,并非以其据险为要而“打家劫舍”、“占山为王”,恰恰以低人一头、藏入峡谷的方式向世人提供了一个内外双观的强大气场,一个迎接到达、祝福出发,但行方便,安放身心的圆融、通达之地;也启示来来往往的当权者们,治世之道与修身之道乃一体两面,耕耘牧场与经略世事是一个学问的两种表现。
我认为平凉人是获得这一方山水的道法开示的。比如最古老的驯牛养牛之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成为年出栏量50万头规模的高品质肉牛产业,远销发达国家和地区;再比如利用土壤、光照、气候条件广泛种植的苹果,年产量超过100万吨,掌握着苹果市场的定价权。由于其具有好客的传统,所以这里的美食口味中和,能调和东西、南北风味,又有本地风格。
从文化旅游融合开发的角度来看,历史和文化名山,也是生态身心涵养的胜地,最佳的亲近尺度并非是“占领”、“征服”,而是在一个恰当的空间尺度,从心理深处真正走进这座文化名山。初步判断,以崆峒山为核心的麻武村、杨家山村、诚子村、北岭村,最具有为大崆峒山片区做增量升级的价值,可以开发日客单价300元、600元、1000元、1500元及以上的旅居与度假型产品。住得好、吃得好、行得顺,复购与频次、二消与三消就能活跃起来。
要注意的是,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研学等,其本质上并没有鲜明的界线,是一件事情的多个视角,是调性与尺度的交织演绎。比如,肉牛、苹果两大风土产业的利基市场也是可以转化成客源市场的,崆峒山作为公共品牌的体系化开发,还刚刚开始,要做的专业性工作还很多。只有当崆峒山再次成为向往之山、感应之山,人们才能信靠她,走近她。
何谓崆峒之道?“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今天,我们体悟广成子的自然之法、感悟轩辕黄帝的民本谦卑,在历史、文化、地理的回望、审视、反刍、圆融、抱朴中,深刻识别人们身心衡平的刚性需求,以主客相融共享之姿态协力推进发展转型,在无我之境中建立自我,崆峒之道必然昭然于天下、滋养于天下。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