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最重要的一个彩蛋,被忽略了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巴黎奥运最重要的一个彩蛋,被忽略了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是一场“彩蛋”式狂欢,许多文化元素被埋藏在表演环节里。有细心的观众发现,现场穿插出现了九本书,都是法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事实上,巴黎与书的缘分远不止于此。一百年前巴黎举办奥运会时,正如《巴黎传》作者科林·琼斯所说,“再没有一个城市像当年的巴黎那样,充满了精力和想象力”,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涌向这里:1921年12月,海明威和新婚妻子抵达巴黎;1922年2月2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1922年5月,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乔伊斯与普鲁斯特同时出现在一场现代主义晚餐派对上……

作家阿娜伊斯·尼恩如此评价当时的巴黎生活:“我感觉好像尝到了乌托邦的果实,既柔软又光亮,既内容丰富又鲜艳夺目。”

而一百年后这场梦幻的开幕式背后,也能与许多图书勾连。它们向我们解释了,精彩何以精彩,巴黎何以巴黎。

作者 | 硬核读书会

编辑 | 苏炜 桃子酱

题图|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截图

一场永不停歇的“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

[美]海明威 著,汤永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7

和风细雨,塞纳河畔,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以这座城市为巨大舞台,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次特殊的、史无前例的奥运会,运动员们乘坐游船,从奥斯特里茨桥由东向西出发,航行6公里,抵达埃菲尔铁塔对岸的特罗卡德罗广场。沿途,演员们身着盛装,在曼妙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这场独一无二的开幕式演出,融汇几乎所有艺术形式,只有在巴黎才会出现——也只能是巴黎。

水上的城市、建筑、艺术,这幅动态的图景,就像很多人所说,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恰恰与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呼应。在这本随笔集里,海明威记录了在上世纪 20年代那个“疯狂年代”,他以驻欧洲记者身份在巴黎旅居的经历。

在他的记忆里,巴黎是一个人才荟萃的社会,无数个为了文学、艺术献身的人在这里奋斗、成名,最终成为经典。文人沙龙、歌台舞榭,年复一年,却岁岁不同。这本书写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海明威离开巴黎30年之后,是对巴黎的一次追忆。

如今看来,这场盛宴并没有随时间消逝,而是以一种令人熟悉,却又全新的姿态,与新的时代的每个人同在。 (文/段志飞)

和本雅明一起在巴黎city walk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刘北成 译

商务印书馆,2013-3

谁发明了巴黎?在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法国作家、学者与社会活动家的名字,他们都曾经受到这座城市的滋养,像今天的游客一样,喝着巴黎的咖啡,在塞纳河边散步。但如果要说对巴黎这座城市的影响,则不得不提一个德国人——本雅明。

作为一个出生于柏林的德国犹太人,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寄居法国。他认为巴黎就是19世纪全世界的首都。几乎可以说,巴黎发明了现代城市。

17世纪初,巴黎便出现了第一座设置行人通道的桥梁——新桥,人类史上首次堵车(当然是马车)、精心打扮的时装秀、city walk旅行指南等都开始出现了。到17世纪末,咖啡店、百货商店、公共马车以及璀璨的街灯,成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时,一位剧作家曾夸耀说,巴黎是全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只能算它的郊区。

本雅明认为巴黎的灵魂在于拱廊街。这本《巴黎,19世纪的首都》便是他的“拱廊研究计划”的文章合集,他用十多年时间研究这个城市空间,沉迷于拱廊街的画廊、餐厅、古玩店,以及它们精美绝伦的橱窗、玻璃顶蓬与大理石镶板。他发现,一种属于城市化的“闲逛”和商品拜物教出现了,人们在拱廊街很少买东西,因为“他本身就是商品”。

正是因为对巴黎和现代城市有所批评,本雅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精神巴黎人。他喜欢在巴黎当一名“漫游者”,这是一个自由而多元的都市才能给予他的自由。在这里,本雅明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直到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文/鹗奉)

与巴黎的一再重逢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

[英]科林·琼斯 著,董小川 译

译林出版社,2021-12

如果你读过英国历史学家、法国史专家科林·琼斯这部《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会对本届开幕式运动员巡游时经过的那些地点耳熟能详: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巴黎艺术桥、新桥、亚历山大三世桥、奥赛博物馆、夏乐宫……

意大利作家爱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与巴黎都不是初见,而是一再重逢。”对此,琼斯解释道,以巴黎为背景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即便是从未踏足巴黎的人,也已经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巴黎方方面面的细节。

琼斯说,我们拥有的关于巴黎城市历史的第一份一手资料,得自罗马皇帝尤利安,他将当时的巴黎称为“可爱的卢特提亚”。他对巴黎城市历史的梳理,即从“卢特提亚”这个名字说起,一直延续到当下。

在结语“大城市的大规划:21世纪的巴黎”中,琼斯写道:“进入21世纪的巴黎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巴黎会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中世纪巴黎的供水商人曾经用一句拉丁语谚语作为巴黎城的至理格言:‘乘风破浪,永不沉没。’真可谓恰如其分。” (文/谭山山)

它的伟大,无需多言

《悲惨世界》

[法]维克多·雨果 著,潘丽珍 译

译林出版社,2023-8

人总会在一生中的某个瞬间,和《悲惨世界》不期而遇。

可能是小时的课外读物,也可能是电视上不时放映的影史佳作。或者像这次开幕式的蒙面火炬手一样,走进某座歌剧院的帷幕深处,静静欣赏这首自由与斗争之歌——《人民的意志》。

伴随着激昂的歌声,画面定格在法国“六月起义”一幕,致敬的是19世纪法国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巨幅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用《悲惨世界》来引出本届开幕式的“自由”篇章,最合适不过。这部雨果在流亡期间创作的世界名著,背景设置在拿破仑战争及之后的十几年时间,故事主线围绕主人公冉·阿让展开,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而根据它改编、被冠以“大悲”尊称的同名音乐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剧之一,也是无数人的“爱、自由与救赎”

当一个作品演变成“伟大无需多言”的文化符号,过多阐述未免落入流俗的陈词滥调。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心跳激越,似远方战鼓鸣于你心,那正是全人类共享的信念。为了人民的意志,为了进步的星火,在最后的黑暗与最初的黎明,总有自由放声吟唱。

“明天见,我忠实的朋友。” (文/王中中)

“只有在不幸中,你才知道你是谁”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

[奥]斯蒂芬·茨威格 著,张玉书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4

西岱岛上,手捧自己头颅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站在窗前颤抖;窗外,法国死亡金属乐队Gojira奏响激昂的旋律。当音乐来到高潮,同在西岱岛的巴黎古监狱喷射出红色烟火。

这是本届开幕式上最富冲击力的场景之一。它所还原的,正是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位王后、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

1793年,玛丽和丈夫先后被送上断头台。被处死时,王后还不到39岁。对于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茨威格也以复杂的笔触来书写。“只有在不幸中,你才知道你是谁”,既非英雄也非恶魔的玛丽,在历史的浪潮中浮沉,是一个平庸而悲剧的人物。

茨威格生于玛丽被处死的100年后,对于这位已经走向历史深处的女性,作家显然怀有同情,那句著名的慨叹由此诞生:“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文/苏炜)

“我为什么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波伏瓦访谈录:今天,我为什么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德] 爱丽丝·施瓦泽 著,刘风 译

好读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3

本届开幕式设置的一个环节,得到了一致的赞誉:十座法国历史上杰出女性代表的镀金塑像,伴随着《马赛曲》的合唱,从塞纳河中缓缓升起。

巴黎与女性主义渊源极深。这片孕育了众多哲学思潮和划时代大革命的土地,为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和发轫提供了土壤。而在这段漫长而坚韧的历史中,波伏瓦是一个不能被绕过的名字。她于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道破了女性长久以来屈居于“第二性”位置的处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她的这句名言流传至今。

《波伏瓦访谈录:今天,我为什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以细腻的视角,走进波伏瓦的思想深处。爱丽丝·施瓦泽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波伏瓦进行了长达10年的访谈。一方无所不问,另一方坦诚应对,从对性别的看法到感情生活,再到年龄变化的体悟,无所不谈。通过这本书,一定能从更丰富的维度,理解波伏瓦、理解女性主义、理解巴黎。 (文/苏炜)

“上流圈层的下流故事”

《危险的关系》

[法] 拉克洛 著,叶尊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

把《危险的关系》放进本届开幕式,或许是法国人的又一场“肆无忌惮的文艺革命”。

这部小说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奇书”。它发表于法国大革命前夕,出版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一方面,评论家们和官方舆论对它进行批评,也带着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它在社会中的隐秘流行——据说,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也私藏了一本。

它是肖德洛·德·拉克洛平生唯一一部小说。拉克洛出身于小贵族家庭,做过炮军军官。小说以巴黎社交圈为背景,用书信体形式讲述梅尔特伊侯爵夫人和瓦尔蒙子爵的故事。他们是情场老手,沉迷于欲望,“唯有寻欢作乐”。这或许是它被指“道德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受卢梭的《新爱洛莉丝》影响,这部小说带着明显的“启蒙”气息。此时“小说”这一文体还没有兴起,人们也无法明确应该怎样“看故事”,它满足的是人最深层的欲望和本能。

“上流圈层的下流故事”,谁能拒绝?当然,它并不是“下流”的。在初始版本中,它的副标题是“为了教育别的社交圈子而发表的一个社交圈子的书信集”。正如波德莱尔所说,没有什么能比这类“有伤风化”的小说“更能说明和解释法国大革命”。

而经典文学的魅力,正在于可以跨越时空,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小说中读到不同的爱情况味。20世纪中后期,这部小说被重新发现,恢复了它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它也屡屡被改编成电影,但似乎它们都没法百分百传达原作的精髓和微妙之处。(文/谢无忌、程迟)

作为奢饰品重镇的法国

《奢侈品的秘密》

[法] 劳伦斯·皮科 著,王彤 译

中译出版社,2022-2

奢侈品品牌在本届奥运会上风头十足。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HM赞助,尚美(Chaumet)设计的奖牌,LV提供经典Monogram样式奖牌盒……对时尚之都巴黎而言,这些品牌的出现,毫无违和感。

法国历来是奢侈品重镇。全世界270个奢侈品品牌里,有130个是法国品牌;法国奢侈品企业的销售额,占世界奢侈品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20世纪80年代,法国率先在索邦大学开设奢侈品管理专业。

以上数据,均在《奢侈品的秘密》一书中呈现。作者是法国奢侈品行业专家劳伦斯·皮科,他经过20年调查研究,才完成了此书。通过42个故事,他为人们介绍了法国奢侈品长达3个世纪的发展史。

除了对产业的详细考察,作者还对法国科学史、艺术史、工业史、时尚文化史进行了跨界研究。那些曾经鲜有人知的奢侈品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一浮出水面。(文/L)

“他因身处世界的中心而惶恐”

《一点巴黎》

[法] 让-雅克·桑贝 著,黄小涂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11

如果对巴黎和巴黎人感兴趣,不满足于本届开幕式所展现的包装过的精致巴黎,而更想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和日常,那么,法国国宝级漫画家让-雅克·桑贝的《一点巴黎》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桑贝当然也画埃菲尔铁塔、塞纳河这样的巴黎标志性景观,但在他温柔、幽默的笔触之下,这些地方无非是普通巴黎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装修工人扛着梯子路过埃菲尔铁塔,长长的梯子和高耸的铁塔形成一种微妙的对应;一个男人拎着公文包在塞纳河边看驳船,你搞不清他是出差路过的外地人,还是忙里偷闲的巴黎本地人;双叟咖啡馆里,一个姑娘刻意坐在当年波伏瓦的专座上,造作地给父母写信。

“走过笛卡尔街,/我朝塞纳河走去,这是一个年轻的野蛮人在旅行,/他因身处世界的中心而惶恐。”米沃什的这几行诗句,在桑贝的漫画中得到了呼应。(文/谭山山)

校对:遇见;运营:鹿子芮;排版:魏娉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