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增收 强链补链——鄂东双季甘薯产业发展观察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增产增收 强链补链——鄂东双季甘薯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武汉7月19日电(记者田中全)在黄冈市麻城市夫子河镇的大面积农田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一行,带着皮尺、电子秤等工具,正对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指导种植的“双季甘薯”第一季进行测产验收。

专家正在对夫子河镇“双季甘薯”第一季进行测产。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 摄

记者跟随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田垄里。约莫两个小时后,测产结束。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新笋向记者分享结果:“3个测产点随机抽取、现场挖掘,平均实产鲜薯238.54斤,折合亩产鲜薯5303.54斤,已达预期产量。”

说话间,杨新笋随手从田里拾起一块圆鼓鼓的甘薯,简单擦了擦表皮上的泥土,就啃了一口。“就是这个味儿,又脆又甜,已经成熟了。”他提了提嗓门说,这季收获完,还能接着种,秋天又是一个收获季。

鄂东一带,甘薯种植历史悠久。尤其在黄冈市,丘陵岗地面积广,适宜种植甘薯,但长期以来,甘薯多为“一年一收”,产量难以保证,品质良莠不齐。

“以前这里种植的甘薯,个头非常大,一个就有几斤重,很难适应现在市场对小型鲜食甘薯的需求。”杨新笋说,不仅如此,各地甘薯多为秋季上市,竞争激烈,农民收益不明显。

杨新笋正在为大家展示刚出土的鄂薯17号。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 摄

作为当地传统产业,甘薯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为支撑鄂东甘薯产业发展,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黄冈麻城、红安等地广泛推广甘薯新品种、管理新技术,不仅推动当地甘薯种植实现“一年双收”,还使得甘薯产量和品质得到“双提升”。

杨新笋长期“扎根”鄂东,见证了当地甘薯产业的“蜕变”。他说,“现在种植的是‘双季甘薯’品种鄂薯17号,相比传统甘薯,具有早熟、早糖特性,个头小,方便人们鲜食。”

夫子河镇甘薯种植大户陈礼怀说,7月是甘薯淡季,当地甘薯错峰上市备受欢迎。“我目前已经接到不少外地订单,最近正筹备机械,准备大面积收获、发货。”

图为红安县大面积甘薯地。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 摄

种植端增产增收,产业端强链补链。依托优质甘薯种植基础,不少企业正瞄准商机,寻求产业优惠政策支持,抢占甘薯食品深加工领域。

在日前红安县举办的“双季甘薯高效栽培技术”成果推广及系列食品展示宣传会上,红薯酸辣粉、红薯热干面、冰烤蜜薯、红薯曲奇等几十种甘薯深加工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来往宾客边品尝边惊叹甘薯产品之多。

据红安县农业农村局介绍,目前,全县从事甘薯产业的市场主体已达619家。

【责任编辑:陈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