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河南再建“黄河大学”,河南人有多急盼好大学?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时隔40年河南再建“黄河大学”,河南人有多急盼好大学?

1985年5月,河南腾出环境优雅的省委第三招待所创办黄河大学,这座中国第一所中外联办综合性高等学府虽然存在不到6年时间,却是河南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代表河南高等教育的“高光时刻”。

消失于公众视野近40年的黄河大学近日传来重建消息,尽管尚不能确认新建的黄河大学和40年前的黄河大学是否存在基因上的关联,但这一消息,无疑对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河南和河南考生是利好的。

晓鹏|撰文

01/‍‍‍

定了,新黄河大学将落地航空港区

7月9日,河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网上申报系统发出的项目办理结果公示显示,筹建中的黄河大学项目一期工程,已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完成审批备案。

7月17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目前处于规划阶段。“等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建设好,教师、仪器、设备等等所有条件都具备才能成立。”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统计局)则表示,“项目备案是第一步,但还有好多手续走完之后才能开始施工建设。”

郑州航空港

郑州航空港

新的黄河大学以企业投资项目的名义进行备案,但未来的规模和模式尚没有消息披露,选址或有可能在双鹤湖核心片区,但预判定位不会过低。毕竟,40年前的黄河大学,首任校长由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秦元勋担任,办学理念在当年绝对超前,如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学分制、全英语教学、招生直接研究生起步等。

黄河大学在体制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上教职工全部实行聘任制,学生实行学分制;部分教师聘“外国团队”,教材基本上是美国大学正在使用的课本,全用英文授课。

1985年,黄河大学的主要院系和专业,即便放在全国高校来看,也是足够超前与先进的,如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美国研究等。建校之初,在黄河大学执教的名教授、博士已有120多人,其中包括54名外籍教授。

当年,黄河大学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美籍华裔程君复联合创办,当时国外媒体不吝用整版去报道黄河大学,受到海外华人的广泛关注,如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 袁世凯之孙袁家骝都在海外帮河南筹款,孙穗芳为此卖掉了位于夏威夷的一栋写字楼捐给河南建黄河大学,祖籍河南项城的袁家骝还参与了黄河大学的筹建。

1988年调入黄河大学祝仲铨教授回忆说,应该说当年的黄河大学办得是很好的,不少美籍华人学者亲自来讲学。美国研究所是当时国内一流的,学生能说纯正的美语。基辛格访华,惊奇新来的中方译员水平,一问,是黄河大学美国研究所毕业的。基辛格表示,他知道这个中美合办的黄河大学。

黄河大学办学理念相当超前,每周都有世界顶级大师的讲座,共培养了4届331名研究生和6届本专科生。

只可惜后来的跌宕沉浮让人扼腕叹息,一位当年最早报道黄河大学的老记者披露,黄河大学建校之初,河南拿出了当年全省仅有的外汇储备,让美籍华人程君复在外海筹款,但程其实并没有筹来多少款项,反而拿着一堆票据让河南报销。黄河大学在最后两年间的办学经费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黄河大学的新体制与当年的教育环境格格不入,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受到很多限制。秦元勋校长离校后,学校内部种种原因,造成学校办学困难,人才流失严重,最终只能与郑州大学合并,郑州大学培养工科人才的能力因此增强,而黄河大学校址恢复为黄河迎宾馆。

原黄河大学研究生校友会在黄河迎宾馆立“溯源”石

原黄河大学研究生校友会在黄河迎宾馆立“溯源”石

2020年年底,有网友留言希望复建“黄河大学”,以此服务国家战略,河南省教育厅表示将充分考虑。

2021年8月,山东一部门在回复网友留言时,明确提到“将探索筹建黄河大学”。不少河南网友不乐意,认为黄河大学应属河南,河南人关于黄河大学的记忆被再次勾起。

02/‍‍‍

河南人为何这么在意黄河大学?

高等教育一直是触动河南人的心头刺,为什么河南人会对黄河大学如此在意?因为河南考生太难了!

中国高考难度地图

中国高考难度地图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自评报告》中指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全省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仍然偏弱。

河南优质高校的数量与人口数量不匹配,2020年每千万人口拥有高校13所,比全国平均水平少6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持续扩大高校数量特别是本科高校数量的压力依然存在。

从未有哪个省像河南一样热衷大学。提及大学就“上头”,往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坊间流传着河南拒绝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落户的故事,借此批评主政官员没有长远考虑,致使高等教育一蹶不振。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以至本世纪初,时任河南主要领导的王全书表示:

“在有些地方, 高等教育已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经济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就是那些眼光远大的领导极力争取高校到他们那里兴办的原因之一。这方面发达地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相反, 我省在这方面有过教训。当年中国科技大学有意迁到河南, 当时的河南主要领导以粮食、副食品供应紧张为由拒之门外, 结果迁到了安徽, 使我们痛失了一次大好的机会 。”

这番表态,算是为上世纪的领导承担了错误和骂名。

然而,河南高等教育洼地现状,绝不是领导一时失策造成的,相反,当时若真是粮食、副食品供应紧张,做出这一决策则出于对全省人民负责的考虑,后人不必求全责备。

03/‍‍‍

为什么河南没有几个“好大学”?

河南人对河南的高等教育现状一直是悲观的,要说上大学最难的,全国恐怕没人能比得上河南考生。数据显示,2016年高考一本录取率9.63%,是全国倒数第一,2016河南考生211录取率只有3.8%。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实际上,自明清以来,教育一直是河南的痛。南阳籍哲学家冯友兰说:“近几百年来,河南人之能以学术文章成名者,其数目是“损之又损”。

但说近现代河南没有好大学也不对,国立河大就是曾经的辉煌。

初创时候的河大,与清华学堂以及南洋公学三足鼎立。后来抗战和内战期间,辗转迁移,升为国立。这段时间,河南大学享誉世界,大家云集。

但建国后,河大为响应国家号召,肢体分解,溶于如今的湖北湖南知名高校中去了,80年代早期竟然只有开封师范的名头挂着,而本来要迁至河南的中科大,也因为种种原因,落户安徽合肥。仅仅数年,河南便与几所著名大学失之交臂。

这段历史往事,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一个河大的朋友每次提起都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恨自己晚生了半个世纪。

或许后知后觉,河南日后也进行了补救。比如80年代建了一所新式中外合作大学—黄河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重要节点。

如今来看,河南的高等教育和之前比还并不算差,省内的本科院校有45所,还有83所专科学校,对比山东的54所本科,80所专科学校来说,这样的成绩还算可以。

但学校的发展需要积淀,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丧失的学府,在历史的今天,已经成为了河南的短板,河南孩子们难考大学,是后果之一。

另外一个后果,也是事实,河南一直缺少西湖大学这样高精尖、小而“美”的研究型学院。反倒是不少大学贪多求大,一味地往综合方向靠,占地面积不小,建的楼宇也不少,招生量也大地吓人,却怎么看也“不像个大学的样子”。

在中原崛起的历史节点,河南却缺少一所立足精尖、驱动创新的学校,而不少学校却贪多求全、顶层好大喜功,这不能不是个遗憾。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

如今,在思考为什么河南没有像样的专业一流大学时,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清华首任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或许更重要的不是在于大学规模多大、有多少楼、有多少学生,而是能够真正重视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急国家与真理之所急,而不是急金钱之所急,要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质,并反思如何回归本质。其余的,恐怕只是空有其表罢了。

洼地则因大环境。早在宋以后,中原人才就大不如前。明朝朱元璋有次开科取士,考中者几乎都是南方人,再考一次结果还是如此,气的皇帝把主考官全砍了。

至晚清民国,连年战乱,除国立河南大学维系着中原文化重地的辉煌外,正统高等教育几无可循。再到上世纪50年代院系大调整,还是大时代下的无奈,河南大学被尽数肢解,只留下几个文科专业留守开封,改为河南师范学院。

其实大学议题总能触动河南人的神经,主要来源于河南人民朴素的公平诉求,抑或是对教育不公平的愤怒,加之河南人口基数众多、高等教育没有好底子,则产生一种生不逢时的感慨,恨不能投胎在北京或青海。

如今从面板数据看,目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共计174所,含本科学校60所、高职(专科)学校11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全国水平,郑大、河大也入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4年全国211高校分布图

2024年全国211高校分布图

然而不能用成果掩盖现状,考虑到河南现状,重点院校招录不公平、高中教育不公平与内卷化仍然是现实问题。

04/‍‍‍

效率和公平都要抓

有两地令河南考生羡慕,一是名校扎堆的湖北、北京、上海等地,二是地广人稀的西藏、青海。这是因为我国高校录取一直实施分省定额原则,且前期强调效率,哪里有好生源就侧重哪里。

目前尽管有“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政策加持,但重点高校投放至河南名额依旧很少。以北大为例,2020年北大在京招329人(不包含强基计划),而在河南的计划数是138人,考虑到河南考生是北京考生的数倍,河南考生的一本及重点院校录取率可想而知。

由此,河南高考竞争的内卷,又带来高中教育资源的内卷,其带来的问题不仅包括教育过度产业化,更加剧了农村地区教育不公平现象,“寒门出贵子”如今愈加困难。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等着国家挥着大棒让重点院校放开录取名额,若对北京、上海市民搞个民意调查,问是否支持向河南倾斜录取名额,结果会惨不忍睹。

“造血”才是路径,如扩大本省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并提供财政支持。2022年河南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845.65亿元,教育经费占比17.34%,河南对教育不可谓不重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省会郑州不穷,近年接连出手、气度不凡,如要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南学院、中国民航大学郑州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郑州校区……

然而名头不小,实质要么是战略规划,要么是创业孵化器,招生更是无从谈起。从本质来说,引进如此“名校”还是出于效率考虑,希望高校可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助推“国家中心城市”早日成真。

然而,人们或许过度夸大了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有人认为中国科大和合肥的“珠联璧合”,也不过是些营销号噱头而已,中科大合肥扎根50年无非是不能回京的无奈之举,且侧重基础研究的科大,并未让合肥腾飞多少。

河南大学在郑州建了新校区

河南大学在郑州建了新校区

一份针对经济大省广东的实证研究,虽然认为高校和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存在较高协同关系,但也同时表明,在广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还是略滞后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

对一个地方来说,发展高等教育,面对的就是规模与效率的矛盾,孰轻孰重,得好好掂量掂量。但教育求长功,一个省绝不是只靠几所大学就能发展起来。人们对于河南高等教育那么关注,只是出于对河南孩子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期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