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光的共鸣:他们眼中的《同学们》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跨越时光的共鸣:他们眼中的《同学们》

纪录电影《同学们》自上映以来,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收获了满满的爱和关注,更如同一曲跨越时代的青春赞歌,在每个人心中久久回荡。

从工程巨匠到艺术先锋,从学界泰斗到青年才俊......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不同领域的声音,感受他们眼中《同学们》的独特魅力。

《同学们》拍得极好,值得向年青一代推介,让他们多了解父辈当年前的艰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岩土工程/水利专家,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获得者 李焯芬

好的音乐可以让电影气韵贯通、皮相丰润。纪录电影《同学们》的配乐称得上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配乐的注入,让这部电影的骨架有了血肉感:配乐与画面、旁白,如影随形,恰似烘云托月,既能独立前行,又不抢戏。——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陈学军

作为老师,我和这部电影有很多情感共鸣点。电影虽然反映的是艰难岁月,但画面基调明快,和绿色的海报一样充满希望。这也是影片要传递的精神:无论多么困难,为人师者都能在阳光普照的绿树掩映下传道授业,泽被后世。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院长 陶冶教授

电影里存在两种对话,一是“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对话,二是今天的人和历史的对话。理清自己和历史的关系,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这是影片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和触动。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教授李学武

过去为国人所熟知的,是西南联大的故事;但几乎同一时期,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各校学子们也历经了同样的磨难。我们总说岭南“红灰精神”,在韶关大村的磨练,加强了『红灰狮子岭南牛』的优良教育传统,前者『红灰狮子』是勇猛向前的精神,后者『岭南牛』指埋头苦干的精神。

电影中的人和事距今84年,当时的这帮年轻人处在国家存亡的时期,他们选择把自己的命运和脚下的这片土地紧紧地连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去创造未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深圳校友会副会长 李浩华

这段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中大、岭大等高校师生难以忘怀的岁月,诠释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精神!就算环境再困难,就算颠沛流离,就算被迫离开家园,依然有人乐观面对、排除万难,实践着人生的理想,最终会迎来崭新的明天!先辈们这种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殷红如血,深灰似铁。万千岭南人,精精神神,合成一大群。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都奋前莫畏难!——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深圳校友会秘书长 林洁静

似乎有一种说法,在动荡的年代,人们的需求就会降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个人并不太同意马斯洛把需求划分为等级或者层次(hierarchy),因为那意味着有高低,我更倾向于把层次改成层面(layer),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一些人,会把一些别的东西看得比生存、生理需求更重要:有人为真理,有人为理想……《同学们》再现的这段抗战时期华南地区学校在沦陷后克服万难迁移到粤北继续办学的历史,相信也是如此。影片英文译名Life goes on,意味着另一种生命的延续?这么说来,马斯洛还是对的。

作为曾经的电视人,知道纪录片是要花大功夫的,而历史纪录片由于无法“补拍”现场,需要穷尽各种手法,利用有限的史料、档案、相关人物口述、极少量的音频视频文件和特殊的镜头语言来还原历史,需要花大功夫。可真正热爱记录的影视人从不偏爱热门和爆款,不计繁琐和辛苦,只为记录。

感谢创作者带给我们暂时抽离现实和急躁的筵宴。再谈起这样的题材,我们印象中就不会只有西南联大。——央视索福瑞高管

这部片子真的太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我看完就是要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什么才是“教育”,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我也是第一次真正理解,原来教育也可以这么热血。——香港华菁会、渣打银行的年轻主管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即使不是中国人,电影中抗日战争中的残酷细节,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当时忍受的屈辱。我也为广东地区人民不畏艰苦、克服困难,继续延续教育和文化传承做出的努力而赞叹。

现在我经常去中国大陆旅游、访问,看到满大街的电动汽车、现代化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智能化的服务,由衷觉得,中国人民的确应该为今天的成就感到自豪!

——香港华菁会家属、一位澳洲太太

烽火岁月,人们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心态应该也是不稳定的;在动荡的环境下,校舍简陋、读书条件非常恶劣,原以为会充满哭啼的哀伤感,看了之后让人心情会很沉重。但《同学们》这部片子不是这样的,音乐与旁白相佐,基调清扬,有很多绿色景物、阳光照射大地等明净通透的画面,这些都让影片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温暖感。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学生

文本很美,不管是过渡性语言,还是引用的当时师生的诗词、回忆录,这些文字都有极强的感染力。太阳、落日、湖面......音乐悠扬,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学生

我从小在广州生活,电影中提及的中学、大学,一直是我们广东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经历过学校历史的熏陶,再回看《同学们》这部电影,感觉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就读于港中文崇基学院,又令我与这段历史紧密相连。片头提及的李应林校长,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学院的通识课上,他作为崇基学院校长在当年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带领学生在香港到处逃亡教学,最后定址在沙田马料水、现如今的大学站。片中响起的岭南大学校歌,在我们每周的周会上都会唱起,还有环校跑,这都是崇基人为了延续当年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希望传承下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学生

广州沦陷时,我妈妈十多岁,从此改变了外婆一家的命运。很多情节,都跟我不少亲友的人生轨迹相交,这部片子让我非常有共鸣!——凤凰卫视资深员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观看《同学们》让我深受启发。我希望能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这部影片,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共同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身为教师,我被《同学们》中华南学校在逆境中维护教育的不懈努力深深感动。通过观影,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环境,并决心以他们为榜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香港温州青年会副会长郑媛

在影片娓娓道来的场景中,在安静中正的音乐氛围中,在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中,如同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先生们、同学们在逆境中历经艰辛,坚持办学、延续教育火种,令我们深受感动。今日之和平来之不易,吾辈更应珍惜时光,奋斗不息。

——香港乐清青年会副会长 章妮妮

作为岭南大学在读博士生和民建联的一员,观看电影《同学们》后,我感受到深深的震撼与感动。影片中的王亚南、卢鹤绂、丁颖、冼玉清、邹仪新、杜定友、马思聪等学者,身处困境,依旧坚持教育和科研。他们不仅是各自学科的先驱,更是国家民族的精神象征。他们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传播知识和文化,点燃了学术研究的火花,培育了未来的无数杰出人才。

这些事迹令人敬佩,彰显了教育的力量和希望。《同学们》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香港青年民建联 孙航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是从何而来的』,我们今天能有安定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教育先辈、革命先辈的努力,他们用自己的前途和生命捍卫着我们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教育坚守,打破了侵略者想要通过文化亡国灭种的臆想。那么,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又应该做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应当『去向何处的』一个思考。

——香港温州青年会成员 陈远哲

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战时期还有华南这一段教育史,有这么多大学、中学联合一起办学,值得被推广、让更多人了解。音乐是点睛之笔,作曲家捞仔不愧是音乐鬼才,功不可没,音乐的高级、华丽感和质朴的纪录片搭配起来,耐人寻味。

这部电影不太像一般的纪录片只记录,还是有节奏和讲故事的能力,能带动观影情绪。区别于传统纪录片以解说词为主,这部片子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有配音完成,让人在观看时对那些静态人物有了一种立体的认知感。“同学们”里面不仅仅有同学们,还有先生们,“同学们”是双向奔赴的词,既是老师对学生的称谓,也是学生视角的呈现。电影的片名很棒!--猫眼网友

很棒!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带来感动的同时也有惊讶:没想到广东还有这么一段历史,更没想到有人会花这么多精力记录下这一种珍贵。---广州媒体人

《同学们》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变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感受知识的力量,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与启迪,继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