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商业更爱慈善的传奇实业家吕志和:我是一个为社会作出过微小贡献的普通人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爱商业更爱慈善的传奇实业家吕志和:我是一个为社会作出过微小贡献的普通人

95岁的吕志和依然热爱工作,并享受其中。

至今,他都保持着规律的作息:7点起床,适量运动后,戴上标志性的短檐鸭舌帽,回公司开早餐会,和同事们交流分享,下午有时休憩,有时视察、聚会,晚上如无应酬,再和家人团聚,看看电视或在阅读中入睡。

作为香港嘉华集团主席、慈善家和知名的“石矿大王”“酒店大亨”,生于江门侨乡的吕志和历经战火流离,于艰难岁月中白手起家,不断开拓商业版图,至今,他所创立的嘉华集团已在房地产、娱乐休闲、酒店及建筑材料行业均有卓越成果。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前常务副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首任会长陈佐洱,曾这样记录他眼里的吕志和:“他平和亲切的个性让我们很快便相谈甚欢,从最早做老板到做老板时间最长的点滴心得,谈到亲历日寇暴行和沦陷期发行的军票战后竟不认账;从当下香港面临历史性转变出现的种种‘怪现象’,谈到中国香港基本法主张行政主导,循序渐进发展民主。之后认识日深,更感其谦厚睿智、慎言笃行,每每语出挚诚,深具儒商大家之风。”

不过,经商成功仅仅是他人生的其中一面,慈善教育、反哺社会、贡献国家、关心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是他倾力更多的一面。尽管荣誉等身,吕志和却称,自己只是一个为社会作出过微小贡献的普通人。他总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经营事业,如何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6月28日,关注国窖1573“世界因你而美丽——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一起见证吕志和“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荣耀时刻!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由凤凰卫视集团联合海内外多家华语媒体机构发起,共同推举及表彰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华人典范。自2007年启幕至今,华人盛典已连续举办15届,“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将于6月2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是盛典首次落地香港。

爱商业更爱慈善的传奇实业家吕志和:我是一个为社会作出过微小贡献的普通人

01

战火流离,创业维艰

1929年,吕志和出生在广东江门一户殷实家庭,是家中长子。家底来自曾祖父吕德盈闯荡美国所得,而江门正是著名侨乡。

广东华侨的传统是,在异国他乡奠定物质基础后,就回乡娶妻生子,再回到异乡挣钱,吕志和父亲就是这样。

吕父性格温和,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外公是私塾校长,加上曾祖父和祖母,这些长辈形成了非常好的家庭氛围。他回忆父母的教育以爱护与感怀为主,从不打骂,有时“痛着回家,照顾我的佣人都很害怕,我心想,回家一定要被父母责备。结果没有,妈妈没有责骂我。后来,我还看见妈妈悄悄地哭了,她内心非常疼我。”

广东传统,为避免孩子养不大,将其寄养在更高的长辈名下,吕志和因此被寄养在曾祖父名下。

吕志和承认,曾祖父对他的影响力大于父亲,尤其是老人身上发愤图强的开拓精神、诚实厚德的性格品行。这些品德,日后也为吕志和所承袭。

曾祖父也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九·一八”事变后,他预计中日必有一战,战火迟早蔓延到广东,索性动员全家搬到香港。

1934年,夜幕低垂,4岁的吕志和随家人坐船来到香港。他清楚记得第一次看到大城市时的惊奇感觉:“看到很多灯光,像星星一样亮在海面,岸上则是乡下夜里从没见过的光亮。”

彼时,得益于出租曾祖父早年从美国返乡时买下的若干物业,一家人在香港不愁未来。吕志和读小学时,他喜欢读连环画和踢足球,上学放学都有丫头陪同。但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进攻香港。那天是星期一,吕志和在校园里清晰地听到日军炮弹落地炸开的声音,对他而言,无忧无虑、富庶宁静的童年生活提前结束了。

日占时期,吕志和目睹了日军在距离他几米远处射杀人,多次见到路边柴堆上躺着饿死或被枪杀的尸体。正读初一的他从此辍学,毕生再没进校接受系统正规教育。当时,他才12岁。

父亲的生意难以为继,吕志和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他权衡再三后决定做小食品生意。有两条朴素的理由:无论多艰苦,人总得吃;做吃的生意,至少能让家人不挨饿。他由浅入深,先从倒卖小量花生等小食品开始,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积攒到一定本钱后,他决定升级业务,请师傅做糕点。当时物资极短缺,人们生活在贫困和艰难之中,很多人排队等工作,肚饿都不能走开,吕志和想到“用沙河粉制成马仔(即沙琪玛)”,在当时闻着香、卖相好,填饱肚子之余,价格又便宜,因此大受欢迎。

香港九龙油尖旺的上海街曾是商业中心,许多人在路边摆摊卖点心和杂货,吕志和一遍遍观察研究。“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唯有靠自己的脑筋,留意别人喜欢什么,之后自己想办法做出来。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他在小本生意中练就的洞察力,帮助他的点心产品不断推新升级,比如神仙糕(一种松糕)。

一个12岁的孩子,在街头摆摊中稳步成长,学会了分工与合作、指挥与协调,也领悟到“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

在点心的赛道上,吕志和越走越顺畅,想出种种克难招数:做包子没有肉和新鲜蔬菜,他以油渣、隔夜菜头菜尾来代替,结果深受九龙仓码头苦力的欢迎;没有面粉,就用水煮熟木薯粉,不断搓揉后加入干薯粉,做成口味接近面粉的粉皮;对花生糖、姜糖、松糕等常见食品,他会适应原料供需做改动;他还用不同做法加工食材,自创出油炸粽子,让顾客有新鲜感。

日本战败,香港重光。吕志和在商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攒下了200万元日本军票,相当于50万港币,足以买下一条街的房子,却遭父亲反对。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吕志和不再动用这笔军票。

“父亲太老实,总想着有可能把军票换回港币,没想过日本会那般言而无信。”军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几年的心血灰飞烟灭,但吕志和显得云淡风轻,很快走出沮丧与消沉,东山再起,这正是他超乎常人的难能可贵。

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大紫荆勋贤吕志和博士

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大紫荆勋贤吕志和博士

02

开山填海,建基香港

战后,吕志和独自留港发展新事业。彼时,他一眼就看出汽配行业远胜过食品行业,在姨父的帮忙下,他进入一家颇有规模的汽配公司,从仓库管理员起步,通过盘点和整理货物,无师自通掌握了产品采购和销售数据,再向高人请教,慢慢学会判断哪些货品可能畅销以及如何整合资源,然后请在大行工作的姨父从国外采购。

吕志和入对了行,食品行业积攒的本事,在汽配行业发挥了奇效。1949年,吕志和用8万元买下了所在公司,改名弥敦汽车材料行,此时他才20岁,就已总结出朴实无华的生意经:“做生意要抓紧机会,你看见这个生意好,自己又有条件,就要去争取和把握。”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遭受了西方世界实施的全面禁运,香港顿时成为突破禁运的桥头堡。吕志和在新加坡采购,然后把货物悉数运到内地。由于采购量巨大,他顿时在新加坡声名鹊起,也成为营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吕志和总结出秘诀,做贸易生意最重要的是掌握上家、下家乃至整个行业最新、最准确的情报和渠道。有了这项基本功,他就对行业环境格外敏感,洞悉市场,重视资料和数据,最终透过这些情报看到并把握商机。此外,做事讲信誉和道义,勤奋跑动,成功商人的这些必备因素都聚集在他身上。

后来,吕志和见有人拍卖重型机械,因此灵机一动,看见重机械,也觉得是一脉相连。于是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香港的重型机械极少,加之战后香港急需基建,这令他判断,重型设备将大有可为。

一次偶然的机遇,吕志和结识了一位早稻田大学的香港留学生,其大学教授后来竟成为日本内阁大臣,因此得知美军在冲绳留下大批重型、开山机械。加上之前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了解,他洞悉出美军有贱卖资产的习惯,“因此我立即就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最终,吕志和以原价2%-8%的低价从冲绳美军购入重型机械,将军用剩余物资转为民用,再引入香港转售,利润可翻几十倍。当年全港建筑公司的重型机械,几乎都使用军部剩余物资,也几乎都购自吕志和公司,他的生意也如滚雪球般壮大,并拓展到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机会给到你,就要一击而中,全力以赴。”他的一句经商名言就是这么来的。

积累到巨大本钱后,吕志和敏锐地意识到重型机械市场终将饱和,他转而进军建材及建筑行业。

彼时,港英政府计划把当时仍荒芜的观塘发展成主要工业区,吕志和手里有工程机械,做填海工程有绝佳竞争力。1955年,他迅速成立嘉华公司,轰轰烈烈地开山填海,开辟道路系统、引水道、海堤。到1957年,嘉华公司差不多承接了80%的工程量,为观塘日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1960年代初,香港商业采矿活动日趋活跃,为整顿行业,港英政府进行石矿开采权的公开招标。嘉华于1964年中标最大的石矿之一——九龙安达臣道石矿场的第一开采区,成为首家取得采矿牌照的香港公司。

当时的香港石矿业基本是外企的天下,吕志和面对外企竞争时无惧色,因为心里有底。观塘填海时所了解到的石矿行情,也助他在行业内大展宏图,开创先河:全港大大小小70多个石矿公司基本依赖传统的人工作业,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工伤频发,既然手头有自动化设备,他决定采用机械化方法来启动行业革命。

此后十数年,吕志和不断开拓石矿版图,整合业务并成功上市,成为香港的“石矿大王”。

几乎同时,随着香港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增加,高品质私人住宅需求开始上升,石矿生意成为了吕志和与房地产业的天然纽带。1962年,吕志和带领嘉华投资位于茶果岭道八座六层的住宅楼宇,初次尝试地产行业。

进入1970年代,跻身“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开始推行城市规划,大量的基建工程进一步带动了建材市场发展。嘉华把握机会,为多个基建项目和公共屋邨提供建材,逐渐成为香港石矿产业和混凝土的主要供应商。据统计,香港每4栋楼里就有1栋使用嘉华的石材。

问鼎香港建材业后,嘉华逐渐成为地产、酒店、娱乐休闲业综合发展的企业,并积极投资内地,成为首批进军内地的港企之一,在多个城市发展建材和地产,吕志和也因此被冠以“石矿大王”、“酒店大亨”等美誉。“但这也不完全是我个人的功劳,是一个时代、一个机遇,以及一个上下同心的团队面对任何困难始终倾力拼搏所产生出来的化学效应,所形成的历史结果。”吕志和谦虚总结道。

03

兴学强国,教育惠民

在嘉华建材工作逾40年的林康熙印象里,吕志和为人简单直接,是一个没有休息,好像也不需要休息的人。早年嘉华业务忙碌,吕志和凡事都亲力亲为,白天在办公室处理生意往来、行政事务,晚上别人下了班,他还要驱车到石矿场巡视业务,亲自督导维修,每个周末和长假都是如此。

“但无论多忙,都把同事和工友们的生计冷暖放在心上,很有人情味,完全没有老板架子,待大家如同一家人。”林康熙回忆,矿场拆机器时常工作到深夜,吕志和总会问工人吃饭没有,让人去买宵夜。他至今记得老板“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教诲,甚至以此教育三名子女,并叮嘱他们要“饮水思源”,说这是昔日老板常挂在口边的,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记挂,守望相助。

这种“和谐共享、仁爱和平”的人情味,不仅频频出现在嘉华的商道管理中,也是吕志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座右铭的一个缩影。

早在1980年代初,吕志和就在香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担任主席。他还获得过香港特区授勋及嘉奖制度下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颁奖词称赞他“长期参与社会及慈善服务,表现卓越,尤其对本港各界组织慷慨解囊,并支持商界与政府合作,济弱扶贫;多年来致力在香港推动慈善事业,对医疗、文化艺术、救灾及其他善举,均大力捐输;尤其支持教育,致力提升酒店管理专上教育水平,贡献良多,殊堪表扬。”

教育,一直是吕志和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对内,吕志和沿袭了家族严谨与慈爱并存的教育之道,他从不溺爱子女,而是以身作则,教导他们勤奋、诚实、有担当,但也让他们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他还常告诫子女,学成归来要报效祖国,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身力量。

对外,因幼年经历战乱,吕志和脑海中一直有着“兴学强国,教育惠民”的信念,并深信“教育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的深刻内涵。他解释说:“教育是我们成长的基石,一个国家要兴起,离不开好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吕志和深深记得这么一幕,几十年前去昆明做商务考察时,在崎岖山路上见到一个男人踩着三轮车送货,货物上面摇摇晃晃坐着妻儿,像随时会发生意外,十分凶险。但男人却解释,唯有借送货之便,冒险带妻儿离乡出城,孩子才有机会读书。

这一趟昆明行,吕志和切实目睹了偏远山区的贫困面貌,他深受刺激,决意要终结越穷越不能受教育、越不能受教育越穷的恶性循环。在中联办和教育部协调下,他在7个省份资助了122间中小学的兴建及修缮。

随着内地基础教育发展成熟,他近年主要将资源投放到大学,尤其是科学、创新科研方面。在捐助内地的高等教育事业路途上,家乡江门有幸成为第一站。

1980年代初,时任江门市委书记黎子流提议建立一所大学,五邑大学随后获批筹备。因经费紧张,黎想到动员侨胞捐款办学,但募资并不顺利,吕志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少的年代,政府规定每人最多捐5万元人民币,吕志和说服黎子流改变规则,在1987年捐出300万港元为邑大建设礼堂。这一有1300个座位的“吕志和礼堂”,在往后20年里一直是江门最大最好的大礼堂,承接了市里诸多大型活动。

1988 年,吕志和博士捐资予五邑大学,兴建“吕志和礼堂”

1988 年,吕志和博士捐资予五邑大学,兴建“吕志和礼堂”

接下来的岁月里,吕志和捐助了诸多内地高校。资金被用于建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科研大楼、北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嘉华大数据中心及吕志和科学园、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园、香港大学吕志和法律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他同时于多家海外知名学府设立中国留学生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到海外求学及交流。

他最新落成的捐助项目,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吕志和科学园”,有其2.5亿人民币捐助。2023年10月17日,命名揭幕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张江校区举行,吕志和来到现场。一如既往,他戴着他的标志性帽子。这圆形帽子有扁平的轮廓,在英文中叫“flat cap”或“ivy cap”,香港称之为“贼仔帽”。吕志和曾告诉媒体,戴帽子是因60岁后头发疏落,对空调冷气压顶的承受力变差。

在现场,吕志和指出“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张:“我很荣幸能参与吕志和科学园的建设,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张江地区科创发展,以支撑上海成为具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透过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的前沿研究高地。”

而吕志和科学园,正是上海交大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参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前沿阵地。其以物理、化学、生命、材料、信息等基础学科为主,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创新科研布局。

04

星光灿烂,初心不变

经历过战争和天灾人祸,吕志和不仅尤其看重兴学强国,更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变迁和命运。

2015年,吕志和创办了“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致力于表彰在促进世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倡导积极正面的人生观、提升正能量以振奋人心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体或团体。

和诺贝尔奖等历史悠久,且着重表彰特定学科领域突出贡献者的奖项相比,下设持续发展奖、人类福祉奖和正能量奖的“吕志和奖”则更为关注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历届获奖者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预防气候变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解振华、坚守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学家樊锦诗,和发现“基因剪刀”的美国科学家珍妮花·杜德纳等。其中,杜德纳获颁人类福祉奖次年,又斩获诺贝尔化学奖。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奖项,但真正能够跨越种族、文化、宗教和国籍的界限,以团结和鼓励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共同改善人类福祉的奖项却并不多。”谈及创立奖项的初心时,吕志和说,科技发展虽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改善,同时亦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世界纷争不断,战争连年,贫穷、饥饿和疾病等仍然是全球面对的严峻挑战,当年他与多位好友怀着“宁静致远、和谐共享”的共同信念成立这一奖项,就是期望鼓励世人追求内心的和谐,不分种族,不分你我,互谅互让,共享世界丰富的资源。

“我的名字叫‘志和’,时刻提醒我要有坚毅的意志,保持内心的平和。我衷心希望大家认同这些价值观,携手共建和平。”他也希望通过“吕志和奖”,能为全球正能量的传播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贡献一份力量。

从创立至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和嘉华集团分别走过近10个和70个春秋,而他们的缔造者吕志和也已达95岁高龄。过去数十年来,他经历了从白手起家到创建综合集团的过程,也见证了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巨大转变。时代变迁背后,不变的是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务实进取的精神、社会奉献的担当,和对慈善、对社会和谐、对人类福祉的期许与初心。

一直以来,无论商业还是慈善,吕志和的行事风格都极为务实低调。当被问及,多年以后最想被人们记住的身份是什么时,他的回答也延续了这一风格:一个为社会作出过微小贡献的人。

“我是一个始终保持初心,努力前行,坚持不懈追求进步与贡献的普通人。”吕志和说,虽然自己力量渺小,但从未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在商业领域的开拓,还是在慈善事业的参与上,他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这片土地、这个时代留下一些正面的痕迹。

1995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5538号小行星命名为“吕志和星”,用以表彰他在公益慈善领域的贡献。至今,这颗星仍围绕着炽热的太阳,孜孜不倦地以平均每天171万公里的速度奔腾前进,似乎也与吕志和的人生轨迹遥相呼应。

吕志和说,他希望若干年后,当人们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会想起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与宇宙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了不解之缘。而这颗名为“吕志和星”的小行星,虽然微小,却也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作者:陈祥(实习生臧元仪对本文亦有贡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