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系怀有这种误解的人,可能已经错过了真爱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对关系怀有这种误解的人,可能已经错过了真爱

前两天我的朋友向我吐槽,在男朋友身上所有让她不太能接受的事情里,抗拒去医院是其中一个。

如果说男生受到大男子主义的影响,抗拒在小病上求助、害怕显得自己太弱,这尚可理解;但是前段时间他感到胸闷胸痛却依旧抗拒去医院,这就让她头很大了。

然而,在某一天她步步紧逼强烈要求要带他去医院时,他抱着脑袋,像个无措的小孩一样说,“你休想控制我!”

朋友哀嚎:“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我要求他去医院,为什么会被他感觉成了我想要控制他呢?”

或许是她的表达方式等问题让他误解关心为控制,这确实是小情侣之间挺常见的摩擦。不过,也有很多人在他们的悲惨爱情故事里,将别人的控制误解为关心,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被PUA、被伤害等等。

啊,控制和爱,原来是那么难分辨的东西吗?

分不清爱和控制

因为它们本来就混杂在一起

确实存在很多人,他们会把控制包装成爱,来伤害和剥削别人。

比如,那个人总是打压、否认 ta,让 ta 产生自尊上的问题,以控制 ta 的情绪和行为;或者这个人总是非常焦虑,不让 ta 和任何异性(或者同性)接触,要求 ta 时刻表达爱,否则就会失控、发疯。

说起关系中的控制,我们立刻就能想象到以上这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其实,在大部分的关系里,控制和爱本身就是混杂在一起的。

即使再爱一个人,我们有时也会控制他们的行为。当对方过度熬夜,或者不爱惜身体时,着急的恋人有时也会以控制的态度,强制对方放下手机等等,以达到照顾对方身体的目的。

除了恋人的关系,亲人、朋友之间也会有类似的情形:我们不会否认他们的爱,可是这个举动又让我们感到烦躁,感觉被干涉和控制。

会产生这种复杂的感受正是因为,在关系里,控制和爱并不是互斥的。

如果以爱为横轴,控制为纵轴,健康的关系的区间应该在图中粉色的椭圆里:

它一定是在爱的正象限当中,根据关系的特点和双方的性格,多少带着一点控制。

人们对于控制和爱会感到混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爱和控制二者本来就会混杂在关系里。

分不清爱和控制

还因为从没有学过要去分辨

就像很多成年以后关系的问题来自童年和父母的关系一样,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追溯到童年。

在发展心理学家 Diana Baumrind 提出的养育类型理论中,她区分了几种不同的养育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1]

这几种养育模型,正是我们最早可以接触的关于控制和爱的基础形态,是我们未来可能遇见的关系的基础蓝本。

这些类型主要在两个维度上有所区分:要求和回应。

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行为上的控制,比如日常生活的纪律,学业表现的要求,以及礼仪礼貌等等;

回应是指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响应,比如当孩子哭泣时是否能及时地安慰,孩子饥饿、害怕、焦虑时能否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不同养育类型的区别

权威型:高要求、高响应;

专制型:高要求、低响应;

溺爱型:低要求、高响应;

忽视型:低要求、低响应。

假设这里有一个小孩,ta 在商场哭闹着想要购买一个玩具,不同类型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反应:

当宝宝在商场哭闹

权威型父母——严肃地制止宝宝在公共场合大闹的行为,待宝宝能交流以后,了解宝宝的购买需求是否合理,根据宝宝的表现和需求酌情是否买下;

专制型父母——并不理会宝宝的需求是否合理,只要闹,就会强制责罚 ta,可能是身体上的责罚,也可能言语上指责宝宝让父母蒙羞,并绝不会买。

溺爱型父母——不止这一次,只要宝宝哭闹,就会立刻买下。

忽视型父母——漠不关心,站在边上看,甚至自己逛自己的。

可以想见,从养育的结果上来看,权威型的父母能培养出最健康的小孩[2]

他们虽然有着温暖的沟通方式和积极的响应,但同时他们也对孩子保持着高期待和高的纪律要求,也就是说,最健康的养育类型,本身就是一种兼有爱和控制的关系。

作为一个大人,我们总是需要能够在社会约束和满足自己的需求之间获得平衡,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接受文化和法律的约束,而权威型的父母在小时候已经教过我们要如何去适应了;

同时,我们也需要见识过真正的爱,经历过父母是如何体谅我们的需求、尊重我们的意见,与我们保持亲密的连接。

无论是专制型、溺爱型还是忽视型都很难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要不是从来没有被爱过,要不然就是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管束。

从来没有适应过关系中的规则,则很难去适应,从来没有见过爱,则不认识爱,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分不清,没学过

但现在可以开始看清

如果我们从来分不清,也从来没学会,那现在就可以继续以权威型父母的教育模式为蓝本,从这中间看一看已经成年的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什么。

首先,健康的亲子关系中虽然一定会有控制,但这种控制一定不是一种精神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精神操纵是指父母利用孩子的依恋威胁孩子,当孩子做出不符合他们心意的事情时,他们会撤回对孩子的关爱,会厌恶他们,甚至使用暴力恐吓孩子,从而让孩子产生不安、愧疚、羞愧或恐惧,随之从精神上服从于父母[3]

典型的精神控制有这几种:

典型的精神控制

暴力式控制:

通过暴力、恐吓、人身威胁等使对方在精神上服从。

惩罚式控制:

通过情绪上的威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破坏关系、恶语相向、物质上的惩罚等。

照顾式控制:

以“我只是为你好”作为情绪操控的手柄,令对方产生愧疚,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这些有害的控制都非常明显,一旦遇见,处理方法都很简单:

不过,照顾式控制经常会和一种叫做强迫式照顾的行为混淆。

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亲近的人,总是定时定点要传来关心。这种关心就像没话找话一样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烦躁,但似乎也很难说成一种控制,因为我们不听话也没什么后果。

这其实是一种强迫式照顾,这里的强迫不是指强迫我们,而是指对方对于关心和照顾我们这件事有类似强迫症一样的执着[4]

强迫式照顾在象限中的位置大概如下图,即使健康的关系,也可能存在强迫式照顾。它确实带着点爱,带着点控制,但本质上,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需要彼此好好地协调和沟通。

其次,亲子关系中好的控制,是一种行为控制。

行为控制,是设置规矩、界限,并监督孩子遵守;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等待 ta 的也不是情绪上的恐吓。

同时,在遇见规矩和孩子的想法高度冲突的情况时,这样的父母会主动去进行思考和平衡,在尊重孩子的需求的前提下,尽力获得最好的结果。

这种控制只是一种修枝和斧正,父母的目的不是“控制”本身,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他们会让孩子也参与对当下和未来的决策,直到孩子能独立决定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

而成年人的关系与亲子关系最大的区别,是我们需要为自己负责。在成年人的关系里,我们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这时,当对方为我们这段关系着想时,对方提出的一些带有控制意味的要求,通常也是行为上的要求。

让我们回到开头这个例子。当男朋友不愿意照顾自己的健康时,我的朋友强制要求他去医院检查。这时她确实在试图控制他——改变他的行为,让他动身去医院。

但这种控制是基于对他健康的关心,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紧急,这种控制的举动也不会那么明显。

然而,最终他是否去医院,还是需要他自己考量是否接受这种控制。毕竟,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控制自己,也只有他自己,需要完全地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如果我们丝毫不能接受关系中有一定的控制,那我们就很容易错过一些真正关心我们的人,错过建立美好连结的机会。

人们经常说关系需要磨合,这种磨合表现在行为上,其实就是双方经过沟通,彼此接受对方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爱的框架内,也是建立在尊重我们为自己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的。

如果你经常在关系中感到被控制,可以转发给那个人,一同设置彼此爱与控制的边界;如果你感觉自己是那个控制欲过强的人,可以点点在看,对照着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

祝大家都能拥有满意的亲密关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