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见未来”!首届车路云一体化无人驾驶挑战赛正式开赛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无人驾驶“见未来”!首届车路云一体化无人驾驶挑战赛正式开赛

自动播放

(视频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台)

津云新闻讯:6月16日,首届车路云一体化无人驾驶挑战赛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赛。来自国内外的58支参赛队伍在安平路上演自动驾驶算法二次开发最强“车脑”比拼,在往日里车流穿行的城市道路上推演无人驾驶的未来。

技术“见未来”——推演“有眼、有脑、能动”的智驾场景

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算法的发展,其核心技术集中在感知、决策、执行三个方面,分别代替了人的眼睛、大脑和手脚。

比赛中,来自清华大学的赛队在无人驾驶决策和规划算法上展示出了较强的优势。“拿前轮转角来说,在相同的前轮转角数据下,受车辆转向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影响,仿真系统中的转角和实际场景中的转角相比存在一定差别,我们通过延时补偿的方法,缩小了这一误差,让车辆行驶更平稳、更安全。”清华大学参赛选手李维斯表示。

无人驾驶“见未来”!首届车路云一体化无人驾驶挑战赛正式开赛

本次比赛设置了自主泊车、稳定跟车、盲区弱势交通参与者预警、前车遮挡红绿灯协同等11项自动驾驶比赛项目。作为此次赛事的主裁判,来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算法高级工程师张庆表示:“赛题与工程师在实际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紧密相关,希望通过此次赛事,能挖掘出无人驾驶算法方面更多的创新方案。”

面对车流量较大的道路环境,无人驾驶车辆有时会在超车、变道、跟随三者间犹豫不决,这是无人驾驶在决策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赛队提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在算法中,为相关的固定数值增加了偏移量,让车辆的变道和超车决策更灵活,让车辆可以轻松应对多种复杂路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赛选手张峰说。

比赛过程中,依托实际场景,参赛队伍间、选手间、选手与工程师之间展开充分的技术交流,积极探索无人驾驶技术创新应用的新方法、新途经,进一步提升无人驾驶技术的迭代进步和产业化落地。

经过在生态城半个月的实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参赛选手陈杰不仅收获了实车上路测试的实战经验,更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友谊。“各个赛队同台竞技既是对手、也是伙伴,大家经常一起探讨技术解决方案、互相学习,起立起一个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广义课堂。”

人才“见未来”——“智驾产业生力军”集聚创新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演进和智能网联产业的发展,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是智能驾驶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学子是引领产业未来的重要力量。此次比赛共吸引了245名选手参赛,他们绝大多数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中外31所知名高校,覆盖了中国70%以上设有“智能车辆工程”和“智慧交通”相关专业的院校。

为充分激发出参赛选手的创新能力,本次比赛不仅为选手提供了统一的工程车,还开放了自动驾驶基础代码,让选手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和思考。比赛过程中,选手无需进行基础软件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将精力重点放在算法的二次开发上,让个人能力在细分领域得到快速提升,这也是此次比赛吸引众多高校学生参赛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人驾驶“见未来”!首届车路云一体化无人驾驶挑战赛正式开赛

“一套开源的自动驾驶软件平台价值大概在2000万甚至更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能通过仿真系统来验证研究成果。本次大赛将培训与比赛融为一体,通过仿真系统与实车测试相互支撑,形成了理论与工程、方法与实战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以赛促训、以训助赛的平台。”天津大学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康表示。

为了让选手更好地适应实景环境,赛事主办方在正式比赛前组织20余名工程师为选手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技术培训,提升其车路云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这些工程师在自动驾驶算法开发和实车应用上至少有5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选手少走弯路。

记者了解到,本次比赛特别强调无人驾驶算法的实际运用效果,裁判中既有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技术人员,也有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零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乘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研发人员。来自千乘科技的研发经理党柯南表示:“这次比赛,我也是带着任务来的,除了当好裁判,还要做个伯乐,为我们的企业聚集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让千里马奔向无人驾驶的未来。”(津云新闻记者 陈汝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