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中国环保主题正在发生转换,环境领域呼唤新理论新叙事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杨平:中国环保主题正在发生转换,环境领域呼唤新理论新叙事

2024年6月15-16日,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规划院、《文化纵横》杂志社,共同主办“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向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会议上,《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致辞,现实录如下:

杨平:中国环保主题正在发生转换,环境领域呼唤新理论新叙事

感谢大家参加“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学术论坛,这个论坛由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美院、文化纵横杂志社发起举办。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个学术论坛?这是作为主办方的我们首先要向大家交待的:

一、十年间,中国的环保主题已经发生转换。

十年前,环境议题在国内外不断发酵,在国内,是笼罩首都北京及北方城市的大面积高频率雾霾,在国际,是西方倡导的环境叙事及环保理论的广泛影响力,中国作为最大排放国,在这种语境中是站在被告席上的。还记得著名科学家丁仲礼(现任人大副委员长)接受柴静访谈时的愤怒情绪,他对环境霸权主义的强烈批判,道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强势环境话语下的自我权利申张。

十年一瞬,今日中国与世界面对的环境议题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借助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中国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同时兼顾了环境保护: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支撑着年均6%的GDP增速,在可再生能源、森林资源保育、绿色产业发展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据国际能源署估算,由于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全球碳排放出现了初步改变的迹象,世界各国中,中国碳减排成绩大幅度提升,并可能早于中国政府承诺的2030年达到碳达峰。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产业飞速发展,强力改善着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大幅度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与此同时,首都北京及北方城市的雾霾天数大幅度减少,中国政府治理城市污染的能力令人惊讶。

在新的十年来临之际,我们发现,环境问题的主题已经变了,中国从过去对于环境强权的愤愤不平中迅速走出来,通过自身大量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实践,正为人类社会开辟着一条关于环境与发展、关于可持续发展、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路。

在环境议题面前,中国已经不再是弱者心态,而是以一种建设者、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在环境问题上,中国正在对人类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二、环境领域不断涌现出的新质生产力。

在环境领域,中国目前至少在以下方面显示出极大成绩:

第一,在光伏发电、新电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等清洁能源产业方面,中国强势崛起,庞大的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扩展,新能源汽车已占世界市场主要份额,锂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产业不断发展不断迭代。

伴随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也在不断创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比如钢铁业,是传统的污染大户,而今正涌现出德龙钢铁等全炼钢流程中零排放的案例;在建筑地产行业,已出现远大芯板这种全新的建筑材料,大幅度提升建筑材料的寿命周期;还有王石先生实践的“生物圈三号”,在探索建筑地产的完全零排放与完全可循环方面,已经摸索出可行的模式。还有传统电力建设企业,清洁能源的比例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不断内化于传统产业的每个环节。

在乡村振兴中蓬勃发展的新手工业、新农业、生态旅游、文创产业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这些新型业态,以社区发展为核心、以扶贫为目标、以商业为手段、以组织形态改造为竞争力、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创造着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

中国的国土绿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大面积扩展,十四五以来,中国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工森林与植被增长最快的国家。

杨平:中国环保主题正在发生转换,环境领域呼唤新理论新叙事

三、中国环境领域的崭新实践,需要新的环境理论与环境话语。

中国的环境实践已经走在前面,亟需创造依据中国经验而产生的环境理论与环境话语,突破由西方人所主导的环境话语叙事。

比如,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方面,突破由于强调环境而阻碍经济发展的矛盾对立逻辑,而是走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发展与环境彼此成就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全球南方,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之路,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又比如,突破单一的环境技术路径依赖。在环境改善的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对环境改善固然重要,但环境问题本质上反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的改善必然以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善为前提,而非单纯的技术改善便可能奏效。

再比如,环境问题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实践,使得中国的环境改善成就斐然,它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优势,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亟待揭示。

当前,环境理论与环境话语仍然由西方主导,关于环境改善的标准、环境问题的市场化商业化改造路径、乃至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都是依据的西方环境理论与西方概念。而今天,中国与西方在环境实践领域的态势已发生转换,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取得巨大成就,产生巨大突破,此刻,实践需要中国生态文明的新理论、新范式与新叙事。在这方面,中国的理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四、生态文明呼唤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通常是指伴随传统产业升级而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也指伴随信息技术革命而涌现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但随着绿色产业的快速崛起,随着中国环境的大幅度改善,人们发现,环境领域也在大量产生着新质生产力,这种新质生产力的标准就是节能、减碳、降耗、普惠、公平。以这种标准出现的新型技术和新型产品乃至新型产业,可以迅速改变当今世界工业化的面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绿色环保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在联系,更加深刻地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含义。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

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