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建立的这所军校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一百年前建立的这所军校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0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期,军阀割据,外强觊觎,中国现代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院校于混沌中横空出世,跻身世界知名军校行列,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强烈的革命色彩,肩负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此后世事变幻,虽经历多次改名、迁址,但“黄埔军校”的称号一直沿用至今。黄埔军校百年华诞之际,《皇牌大放送》纪录片团队走访了两岸多位黄埔老兵及后人,共同勾勒出那段峥嵘岁月。

黄埔军校旧校门上的对联

黄埔军校旧校门上的对联

革命不能没有自己的党军

孙中山早年一直依赖会党、绿林乃至军阀的力量进行革命。军阀叛变让孙中山深刻意识到,革命不能没有自己的党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向孙中山伸出了橄榄枝,共产国际建议孙中山建立改组国民党,建立军官学校,并谋求与中共的合作。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人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共同出席,通过了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的提案。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的名义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东高等师范学堂礼堂举行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东高等师范学堂礼堂举行

中共承担起黄埔一期招生任务

由于国民党在许多地方尚未建立组织,难以应对全国范围内的招生,孙中山心急如焚,于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找到中共总书记陈独秀,最后决定以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名义向各地组织发电,由群众基础雄厚的共产党承担起大部分地区的招生工作。

毛泽东参加国民党一大时的座位

毛泽东参加国民党一大时的座位

在广州参加完国民党一大,31岁的毛泽东来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的同时,也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职。在他的主持下,一个黄埔军校考点在军阀孙传芳的眼皮底下秘密组织起来。北方和长江流域各省份的考生先到这里集中,经过筛选的合格者由毛泽东发放证书和路费,再赴广州参加总考。

秦汉 黄埔军校一期孙元良之子:

那时候的中国青年大概希望国家好起来,都很爱国,就想要报效国家了。他那时候大概也蛮崇拜孙中山,可能受了这些影响,就希望能够从军报国,就去了黄埔。”

1924年3月27日,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名考生汇聚于此,进行最终复试。国文考题是:论述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良策。最终,经过考试选拔的400多名一期学员正式入校,全部为步兵科,编为四个队开始接受新兵训练。

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学生寝室

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学生寝室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与国共两党500多位人士一同出席。

黄埔军校一期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一期开学典礼

革命的黄埔:政治与军事教育并重

万里之外的法国,26岁的周恩来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申府拟定的继任者举荐名单上,他位列第一。

周秉德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侄女:

“1924年七八月份周恩来得到通知,给他寄了优厚的差旅费,他就很想尽快回到国内来参加实际的革命运动,所以他就没等着差旅费到,他就跟别人又借了一点钱,买了一个非常低舱位的位子回来了。”

1924年9月,几经周折的周恩来终于到达广州,他来到黄埔军校初任政治教官,主讲《政治经济学》;11月,出任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开始按照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并在黄埔军校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共产党员。

陈崇北 黄埔军校四期政治大队长陈奇涵之子:

“我父亲1925年在黄埔军校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负责政治工作时的手迹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负责政治工作时的手迹

随着军校日益步入正轨,苏联承诺援助的军械也逐步到位。1924年10月8日黄昏,一艘舰船出现在长洲岛外的水面上,第一批苏联武器秘密运抵广州,包括8000支全部配有刺刀的俄式步枪、400万发子弹、10支小手枪,足以武装一个师。饱受寒酸白眼之苦的黄埔师生无不欢呼雀跃。

东征北伐,黄埔校军扬名天下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共商国是。为了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孙中山决定应邀北上。1925年初,积劳成疾的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消息传回广东,盘踞惠州、潮汕的军阀陈炯明纠集6万余兵力进犯广州,黄埔师生请战出击,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蒋介石亲自挂帅,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随军出征。

1924年底,孙中山与宋庆龄搭乘永丰舰北上

1924年底,孙中山与宋庆龄搭乘永丰舰北上

由黄埔师生组成的3000兵力成为了东征右翼军主力。由厦门大学投笔从戎的黄埔一期生蔡光举放弃留学加入东征队伍,担任校军教导团第一团第三营党代表。在攻打淡水城时加入敢死队,身先士卒,年仅22岁。

黄埔一期蔡光举成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

黄埔一期蔡光举成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

东征前线捷报传来,黄埔校军一战成名。但孙中山的健康却每况愈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他没有看到后来广东乃至全国的统一,但他的政治遗产延续了下来。

东征军在前线悼念孙中山

东征军在前线悼念孙中山

与黄埔建军几乎同时,孙中山还着手创立了另外一所学校——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初,34岁的郭沫若南下广州,进入广东大学担任文科学长。

郭庶英 黄埔军校政治教官郭沫若之女:

“对于中国的走向,还有跟民众的关系,他就发生了一个变化,就从一个局部的范围走到了革命实践的范畴。”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讨伐北洋政府,黄埔军校前四期毕业的4900多名学生担任各军团以下指挥官。郭沫若也投笔从戎随军出征,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以激情演讲鼓舞将士。北伐军不到一年就击溃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重创张作霖,饮马长江,横扫中原。

1926年,郭沫若与邓演达在韶关火车站

1926年,郭沫若与邓演达在韶关火车站

第一支中国现代成建制的女兵队伍

武汉光复后逐渐成为国民革命的重心,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同时决定在武昌两湖书院内设黄埔军校政治科,后定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黄埔军校学生训练

黄埔军校学生训练

郑苏伊 黄埔军校六期臧克家之女:

“当时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总教官是恽代英,里面很多的共产党员,像李达、施存统、文坛巨匠茅盾先生,都是他们的教官。”

武汉分校规模一度达到约6000人,被称为“第二黄埔”,随着大革命狂潮吸引了大批学子投考,其中包括两百多名女兵,湖南的胡筠、谢冰莹,四川的赵一曼、胡兰畦,剪掉辫子,穿上戎装,由此开创了现代中国成建制的女兵队伍先河。斯大林专门为此要了一张全体女兵的合影。而西点军校招收女兵已经是半个世纪后的事。

黄埔女兵训练

黄埔女兵训练

同仇敌忾,携手抗日

1933年,日本关东军进犯长城,战局骤然紧张,中国军队第一次展开大规模反击。团以上指挥官有十余人出自黄埔军校。1933年3月,古北口关口争夺战,黄埔一期关麟征率部激战三昼夜,全师伤亡4000余人。关麟征的部下辎重营长、黄埔二期覃异之临危受命,接替刚刚阵亡的149团团长、黄埔三期王润波奔赴战场。

长城抗战是覃异之在抗战中参与的第一场重大战役

长城抗战是覃异之在抗战中参与的第一场重大战役

在古北口开春的两个多月里,日军遭遇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最顽强的抵抗。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重创装备精良的日军,对方死伤7000多人,自身伤亡也达到1.6万余人。

覃珊 黄埔军校二期覃异之之女:

“当时基本上是根本不对等的战争,因为日本人是飞机、坦克、武器装备精良,我们这边的战士都是草鞋。”

日军的脚步还在加快,继续蚕食华北地区,为全面侵华做准备。局势告急,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与“反围剿”的较量中,昔日黄埔同学不可避免地兵戎相见,但眼下,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国大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从局部侵略发展到全面侵华,引发中国军民激烈反抗。早期黄埔生已成长为中国军队指挥系统的中坚力量,黄埔出身的团职以上军事指挥官约有3000多人,其中有300多名黄埔师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抗日之师。刚毕业的黄埔生也前赴后继开往前线。

郝龙斌 黄埔军校十二期郝柏村之子:

“黄埔的校歌里面有一句很重要,就是领导被压迫的人民携着手一起向前行,重点就是要谋求中国重新站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和若干培训班。因前线急需基层指挥员,分校学生受训时间被压缩到极短,有的甚至仅有两三个月,掌握一门兵科技术即算毕业。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生、学员、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共计约有125500余人。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的分校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的分校

1945年9月9日上午,南京黄埔军校旧址大礼堂。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日本投降书中日文各一份,表示无条件投降。

南京黄埔军校旧址大礼堂受降仪式

南京黄埔军校旧址大礼堂受降仪式

孙中山去世后二十年,黄埔师生的命运随着时代大潮跌宕起伏,然而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辱建校使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将黄埔军魂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