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价格下跌:别信阴谋论,别过度解读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牛肉价格下跌:别信阴谋论,别过度解读

国家统计局于6月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牛肉价格同比下降12.9%,已经跌到了去年以来新低。从批发市场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1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为60.76元/公斤,较今年1月1日的71.46元/公斤下降了15%。

事实上,早在去年2月开始,国内牛肉价格就开始不断走低。一时间,已经有人开始欢呼“牛肉自由”就在眼前。但消费者的“牛肉自由”另一面,是养殖户正在面临的价格下跌风险。特别是在牛价下行的过程中,从活牛和牛肉的价格差来看,目前亏损更多集中在上游养殖环节。

应该看到,牛肉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供应量的增长,是本轮牛肉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很多人担心牛肉价格下跌是由于外部进口量增大所导致的冲击加剧,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长期以来,牛肉市场的供给组成主要由进口和国内养殖两大方向,而受传统饮食习惯影响,进口牛肉确实占据不小的份额,不过相比国内的产量,进口牛肉远未到冲击国产牛肉价格的地步。

也正因此,不应该听信一些“阴谋论”。目前华为公司正式辟谣,所谓“华为是国内最大的牛肉进口商”纯属造谣,由此关联肉价波动、国际局势等,更属无稽之谈。

中国畜牧业协会肉牛分会的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22年,全国肉牛存栏总数从6738.9万头增加到8454.1万头。同一时期,牛肉产量从529.1万吨增长至718.3万吨。报告也显示,2012年到2023年,全国进口牛肉从7.05万吨增长至273.74万吨。从数据就能清晰看出,相比国产牛肉数量,进口数量虽然增长,但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的大。

至于下跌的原因,切换到需求端来看,是由于牛肉一直属于价格较高的肉类,且在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相比猪肉所占份额更低。

在市场供需失衡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牛肉价格下跌可以说是情理之中,属于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重要信号意义。相比之下,猪肉价格可能对于CPI的影响还要更大一些,而最新消息显示,和牛肉价格走势不一致,猪肉价格已经连续上涨十几天。

因此,近期牛肉价格的下跌,更多还是市场自发的资源配置正在发挥作用,并不值得过度解读,不存在进口量突然增大、影响国产牛肉的情况,更别听信了一些阴谋论的传言。

当然,关注那些因为市场过热而错误预判投入的上游养殖户的亏损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转型帮扶,依然还是有必要的。但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听风就是雨,做过度解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