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用大别山红色文化涵养斗争精神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吴刚:用大别山红色文化涵养斗争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创造的“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史,就是一部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精彩绝伦的伟大斗争史。二十八年间,一批批革命烈士视死如归、一幕幕壮丽史诗激荡山河。革命先辈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更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高度凝练、深刻总结和重要表征,是新时代涵养斗争精神的宝贵资源。

一、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把握斗争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斗争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是关乎斗争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性问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能够在时代洪流中生根、在血雨腥风中发芽、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大别山军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开展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了一批大别山区进步青年,使他们成为大别山革命的火种和骨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特别是大革命兴起时,鄂豫皖边区党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协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向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展开经济、政治斗争,清算积谷公款,实行减租、减息,抗租、抗息、抗粮、抗捐、抗债,向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宣战。更有“地主家的儿子”吴焕先在接受革命进步思想后,毅然选择焚烧地契、“破家革命”,以这种方式宣告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从此矢志不渝。

大革命失败后,大别山地区风声鹤唳,无数革命者惨遭屠杀,其中就有董必武的学生王幼安。他被捕后,任凭敌人软硬兼施,始终坚贞不屈。面对铁窗,他挥毫明志:“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王幼安是那段岁月的革命者坚守信念、誓死跟党走的典型代表。

在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从血泊中奋起,经历了从发动武装起义到开展游击战争、从流动游击到固定区域割据、从一块根据地到多块根据地,最后统一为整块根据地的过程,逐步成功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在党的领导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曲折中发展,最终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树坚不怕风吹动,冰霜历尽心不移。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取得革命斗争正向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好斗争方向、站稳斗争立场。新征程上,同样必须坚持党在伟大斗争中的统揽协调作用。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要和一切试图否定、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敢于斗争,敢于亮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凝聚斗争力量

担当书写团结,团结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从来不是单枪匹马、各自为战,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回望大别山革命的峥嵘岁月,三省边区党组织之间始终顾全革命事业大局,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党与人民团结一心、患难与共,汇聚斗争的涓涓细流,形成革命的惊涛拍岸。

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在实行边界武装割据的过程中,不拘辖区界限,紧密配合。皖西的六霍起义从一开始就得到豫东南党组织和红三十二师的直接支援;鄂豫边根据地的开辟得到豫东南党组织的大力支持;鄂东特委和豫东南特委不断加强区域联合,经常召开联席会议,以更加密切地配合与协作。这种跨省区的密切配合正是顾全大局,同心同德的鲜明彰显。

大别山党组织始终注意联系群众、依靠群众、领导群众、发动群众。各地党组织要求“接近群众、深入群众中去领导日常斗争,由斗争中去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真正诠释了“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1930年3月16日,中央在给六安中心县委的指示信中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成为群众的领导者——群众的宣传员、组织员”;争取“成千累百的广大群众于每一支部以至每一党员的周围”。1931年,鄂豫皖中央分局还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机关全体党员或为本机关或为群众砍柴、抬木、锯木板、做砖瓦石子、割谷子、运谷子、种杂粮。由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处为人民谋利益,因而赢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他们时刻关注党组织的安危,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掩护。“红军干娘”周家姆,将穷途末路的王树声藏于家中,躲避国民党搜查,国民党扬言不交出王树声就杀光全村人,周大妈为了掩护王树声,强忍悲痛将自己的大儿子王正道替代了王树声,王正道惨遭毒手。党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任凭敌人挑拨、封锁、分割都破坏不了。徐向前在总结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指出:大别山“人心向着共产党,向着红军,不革命,人民没有出路……”。

团结是斗争的手段,斗争是团结的目标。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又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充分认识团结奋斗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筑牢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钢铁长城,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三、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磨砺斗争意志

急难险重当前锋,攻坚克难磨意志。发扬斗争精神的关键就是要激发昂扬的斗争意志。勇当前锋、锲而不舍、不胜不休是斗争意志的真实写照和鲜活表现。有了坚定的斗争意志,则能克服面临的一切困难且不会屈服于困难,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垮。大别山28年的革命斗争有欣欣向荣的“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时的“星光点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低谷,大别山的党组织和革命军民始终抱着必胜的信念和不胜不休的精神,坚持斗争,终于拨云见日,云散月明,迎来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大光明。

1928年5月工农革命军第7军在鄂豫边的柴山保地区提出“同甘共苦,不胜不休”的誓言。后来,红四方面军便把“不胜不休”作为自己的军训。从此“不胜不休”就成了大别山军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圭臬。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孤军远征,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突破重重困难,率先到达陕北。红二十五军勇当前锋,大别山军民不胜不休。在主力转出后,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重建二十八军,发展游击师、独立团、战斗营等地方武装,尤其是普遍成立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主力红军、地方武装、便衣队相互配合,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援下,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独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姿态,强渡黄河、徒涉黄泛、血战汝河、巧过淮河,一路闯关夺隘,从逐鹿中原到饮马长江,建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使中原解放区由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不胜不休”就是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正是依靠这种功在不舍的斗争精神,才创造了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过程必定艰辛复杂,它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斗争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因此,在艰巨的任务和复杂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要磨砺斗争意志,不能胆怯,要敢于主动出击,做到敢战能胜。

(作者:吴刚 单位: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