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疆文化中见证团结伟力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在北疆文化中见证团结伟力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多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团结,也是北疆文化的重要核心理念。

02

团结,是人心所聚、情感所归。

民族团结的根和魂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体现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段段历史佳话中,融入于一部部文艺作品中,蕴含在一个个风俗习惯中。

公元前33年,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远嫁漠北,书写了一段民族交往和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历史学家翦伯赞在《游昭君墓》一诗中赞誉:“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描述了北朝时期活动在阴山脚下人们的经济生活,成为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历史见证。

蒙古族的《江格尔》和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图片

图片来源:内蒙古艺术剧院 大型原创歌剧《江格尔》

聚丝成线始坚韧,溪流汇海方长流。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站在历史高处俯瞰,中华文明的洪流从远古奔涌而来,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脉早已汇聚成久久传唱的“同一首歌”。

在当今中国,呼麦,这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老唱法,总能带给听众奇幻的感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呼麦艺术本身就是众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流、碰撞出的精华。

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在每一个炊烟升起的地方,很多人的清晨都会被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唤醒。几百年前茶文化与游牧文化相融产生的奶茶,已是内蒙古很多地区人们共同的生活喜好。

在这里,人们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和学习,为民族团结之花竞相绽放培植坚实根基。

03

团结,是立身之本、生命之依。

“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回包钢”“我们将成为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

《草原晨曲》反映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齐心协力建包钢”的一段历史佳话,既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也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一部包钢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守望相助的团结奋进史。

1959年初,为了刚刚上马的包钢顺利达产,《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技术人员源源不断地涌进内蒙古。

如今,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2023年4月16日,由“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荣获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华语电影。

图片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电影剧照

三年困难时期,上海、江苏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营养不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在内蒙古大地全面展开。牧民们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步行几百里,争先恐后收养这些孤儿,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被称为“草原母亲”的都贵玛老人每天都要精心擦拭一遍那张总书记与她的合影。那是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都贵玛颁授奖章的珍贵瞬间。

1960年,19岁的都贵玛在四子王旗保健站,负责照顾28个“国家的孩子”。

时光从青青草原流淌而过,任凭风吹雨打,厚重的历史印迹不会被消磨。

这流淌着团结大义的共和国往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就像草原上优美的长调,传唱在每个人心中。

04

团结,是力量之源、幸福所系。

“无边的草海根脉相连,辽阔大地山川绵延。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远。”

歌曲《守望相助》深情地唱出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心声。

有着“沙漠玫瑰”美誉的敖特更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牧民。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她带领20余名由汉族和蒙古族组成的治沙民工联队在沙漠里植树,探索出一条“公司﹢农户”的规模化、市场化道路,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她和她的团队也走出了内蒙古,将治沙触角延伸到新疆和西藏,不断让沙漠变绿洲。

图片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

2021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鲍亚利,团结带领全苏木各族群众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培育壮大传统奶食品产业,形成了“肉牛、奶牛、肉羊”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人均3头牛、10只羊的草畜平衡目标,带动苏木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奔小康。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加强民族团结,就找到了发展的总钥匙;维护好民族团结,地区和个人发展就有了压舱石。

颁布《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提出“七个作模范”的目标;出台《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唱响多元一体、特质鲜明的北疆文化……

共同繁荣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多年来,内蒙古同时享有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工程攻坚战等国家战略支持,还有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支持……这些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助力,使内蒙古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发展的红利转化成为人们心中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各族群众对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倍加珍惜。

在内蒙古,各民族同村庄、同社区,同班级、同企业,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05

从“齐心协力建包钢”到“三千孤儿入内蒙”;

从我们党领导下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到全方位建设好“模范自治区”;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建成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再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写雄浑壮美的团结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奋斗步伐。

回望来路: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幸福图景;不变的,是2400万北疆儿女奏响民族团结交响曲、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自信。

我们深知: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

目标越是坚定,越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这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团结越是牢固,越能“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这是内蒙古发展的大逻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