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很难被同化,有两个主要原因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华人很难被同化,有两个主要原因

“这次来,我们接触了马来西亚的年轻人,他们非常了解中国国内发生的事情。”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来西亚华人有这种学习华文的环境,对我们先辈们的努力应该要给予很大敬仰。

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中马之间的传统友情源远流长。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上,《这就是中国》节目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了马来西亚。

在东方卫视6月3日播出的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的理事长许庆琦教授、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中华研究院院长、孟子学院院长张晓威博士,一起关注讨论新时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如何为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并持续推动中马合作友谊的长久发展。

《这就是中国》236期:海外华人的故事

《这就是中国》236期:海外华人的故事

许庆琦:

欢迎张维为教授和《这就是中国》的团队来到到马来西亚。去年11月我第一次上《这就是中国》节目,与大家分享了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些看法,今天我荣幸地再一次来到《这就是中国》,与大家谈谈“海外华人的故事”。

有一句话这么形容海外华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如今,海外华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全球大约有6000万海外华人华侨。

华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群体,2000多年前,中国人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东南亚经商。然而,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则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这个时候积弱积贫的中国迫使许多人离乡背井到西方国家及其殖民地当劳工,华人从此开始走向全世界。

哈佛大学著名的汉学家孔飞力在评论海外华人历史的时候这么说:“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于是,海外华人研究也就从边缘被顺理成章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发展的大历史之中。”孔飞力教授对海外华人历史的高度评价,一点不为过。

回顾历史,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直到新中国的建立和近期的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海外华人前仆后继,从来没有缺席过神州大陆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所做出的贡献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孙中山先生说:“华侨乃是革命之母”。简短的一句话有力地概括了海外华人华侨对近代中国的重大贡献和影响。新中国历届领导人也诸多肯定和赞扬海外华人华侨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毛泽东主席在1938年为《南国日报》题词的时候这么写:“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的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时候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广大海外侨胞的功绩。”

东南亚华人占全世界海外华人的75%,其中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居多。在中华民族复兴漫长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历史记载显示,孙中山先生“九次革命,五到槟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11月13日“庇能会议”在槟城柑仔园门牌404号召开,决定发动广州革命,直接促成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推翻了中国的千年帝制,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中日战情牵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全世界海外华人群情激昂,从富商巨贾到贩夫走卒,无不高度热情地投入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海外华人对中国财力和物资上的捐献,成为了抗日战争可靠和重要的经济支柱。有四万多位海外华人回国参战,浴血疆场。在战争后期,日军封锁了海上的供应链,南洋侨领陈嘉庚组织了3200名南侨机工,奋不顾身地奔驰在滇缅公路的高山峻岭,为前线运送物资。而搏击长空的战斗飞行员,海外的华人更占了三分之二。

1939年,南侨机工车队在滇缅公路上。图自中国侨网

1939年,南侨机工车队在滇缅公路上。图自中国侨网

海外华人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过程中,深知教育兴国的重要。因此,华人在清末便开始在家乡兴办学校,启迪民智,造福桑梓。陈嘉庚倾资办学,在家乡集美设立了厦门大学,成为海外华人办学的典范。他的女婿李光前,除了出资捐献厦门大学之外,本身也在家乡南安创办了国光学校。还有许许多多海外的华人默默无闻地在中国大江南北设立小学、中学,提供福利金、奖学金等,使得成千上万的贫困儿童得以接受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百废待兴,许多海外华人青年毅然抛弃了舒坦的生活,不畏艰苦,满腔热情地从世界各个角落,回到中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的华人更是如此。此外,各个领域的精英,如钱学森、钱三强等青年科学家,冲破了美国重重阻挠回到中国,主导原子弹、导弹以及航空科技的研发,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之初,欧美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很小,外汇储备很少,平衡国际收支困难。海外华人的侨汇从而成为新中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从1950年到1980年这30年间,侨汇高达75.86亿美元。

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之时,东南亚的华人企业家率先到中国投资设厂,带动了之后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商人到中国投资。当时不少新马企业家都带着“亏了就算送给中国吧”的心态去中国投资。1989年我到中国考察,在机场碰到了一位马来西亚面粉厂的老板,我问他,你这个时候怎么来中国做生意。他回答我说,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少外国人来中国投资,所以我应该来。

新中国1949年成立,共产党取得政权,西方国家千方百计试图孤立中国。由于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朝政府在1909年颁布的《大清国籍条例》,以血统来确定国籍,承认“双重国籍”,西方国家因此大肆炒作东南亚地区华人的身份问题,将他们描绘成为中国的“第五纵队”。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华侨问题因此成为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心结。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国总理周恩来以外长身份与印尼外长签订了解决华侨国籍问题的条约,中国政府放弃以血统确定国籍的原则,允许海外华侨放弃中国国籍,选择加入所在国的国籍。

随着东南亚国家的独立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大多数华侨选择加入了所在国的国籍,成为了各个居住国的公民,华裔公民的称谓也从“华侨”变成为“华人”, 对国家的认同也从“落叶归根”变成了“落地生根”。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海外华人的国籍改变并没有削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中国是海外华人文化的根,中华文化深植于海外华人的心中。海外华人吃饭用筷子,庆祝诸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儒家思想在海外华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得到了自然的体现,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中国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壮丽历程,从被孤立到自信地站在世界大舞台上,这不仅仅提升了中国人在全球的地位,也间接地提升了海外华人的地位,而海外华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毋庸置疑的,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样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海外华人也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谢谢。

【圆桌讨论】

主持人:听了那么多马来西亚华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对中国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让大家记住了那么多光辉的名字,但大家也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会成为这么独特的群体?可能跟华文教育也有关系,所以想问一下许教授,您是几岁之前学的华文?

许庆琦:小学六年级。

主持人:张博士的华文也很好,您是一直学到什么时候?

张晓威:应该到博士班。我的教育背景可能跟许教授不太一样,我小学是华文小学,然后是华文独立中学,之后就到中国台湾留学,念完学士、硕士、博士,这是另外一种途径。

张维为:马来西亚有一个特点,它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到博士教育,有一个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许庆琦: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中文不叫中文,叫“国语”,后来改变了,所以我们跟中国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吉隆坡文良港中华华文小学成立于1919年,有104年的历史。图自央广网

吉隆坡文良港中华华文小学成立于1919年,有104年的历史。图自央广网

主持人:您前面也说到一个观点,华文教育,我们简称“华教”,坚持下来本身也很不容易,能不能再展开给我们讲讲,要克服怎样的困难,把这个教育体系一直这样坚持下来?

许庆琦:我觉得华文教育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的媒介,它也是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华文教育在逆境中生存与发展,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华文教育人士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

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下,今天我们有1301所华文小学,有60所独立中学,还有3所民办的大专学院。不过坦白说,现在我们坚持要保护这些学校,所以华文教育也变成凝聚华人的一种力量,这跟马来西亚的华人对中国的认知、情怀,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张晓威:这种文化传承是非常难得的,当然也要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家庭背景,因为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里面,还有一些属于我们所谓的受英文教育的人群,但也不可忽略,就算是受英文教育的这一批人,他们对传统文化也是很强调和维护的。

我举一个例子,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时候,马华工会的创始人陈祯禄先生,就是土生的一个马来亚华人,但是他对传统中华文化还是非常坚持的,他非常强调华人对母语教育应该要维护、维持,所以在此背景和机缘之下,马来西亚华人能够有这样一种学习华文的环境,我想我们的先贤所留给我们的财产,应该要很好地维护下去,把它保存下来。

张维为:我自己走过100多个国家,去过很多海外华人社区,不同国家的,观察过、调研过。实际上,这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华人很难被同化,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你只要掌握了华语,听说读写,会说中国话,会写华文,基本上就不会被同化,因为中华文化在你的基因里了。

二是中国餐饮,中国人的吃太领先了。两千多年前我们就说食不厌精。这里可以顺便帮马来西亚做个广告,我们到马来西亚最大的感觉就是吃得很习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怎么留住人才?他说,你把人的胃管住了,人才就留住了。所以在任何地方,据说哪怕是到一个很小的国家,只有几个华为员工驻守,他也要派最好的厨师去,给员工做最好的菜。在国内你参观华为的机构,几乎都是从他们的餐厅开始的。他不跟你讲我们参观餐厅,就自然而然地带你经过餐厅,你首先看到的是华为的美食天堂。所以中国人到马来西亚,做投资的、做企业的、搞各种各样活动的,都会感到吃得很舒服。

主持人:就像张老师说的,文化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有许许多多维度的立体概念,不光我们写的文字,我们说的语言,还有包括饮食、对传统文化的追崇等到,都在于此。像很多华人领袖,他们都会说语言一定要坚持,汉字一定要支持,那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哪些?比如大家会学些什么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吗?

许庆琦:其实我觉得很简单,海外的华人吃饭用筷子,不管你是中文教育、英文教育,筷子文化这是第一。第二,海外的华人过年、过节,春节,全世界都庆祝,现在不只是华人;还有清明、中秋、端午等等,我们都庆祝。第三,儒家思想不知不觉地植根在你的思维里面,贯穿在你整个人的生活习惯,儒家思想就体现在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中。

马来西亚举办端午裹粽比赛 资料图来自新华网

马来西亚举办端午裹粽比赛 资料图来自新华网

主持人:就像我们学语言,不是说干巴巴地学语言,我们会在典籍里面学,会在唐诗宋词里面学,会在几千年积攒下来的那些优秀的作品当中学,所以语言本身它就是有很强的人文概念,把语言学明白了,它背后人文的、历史的东西都学到手了。

张晓威:对。你学了中文的话,还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可以去读懂或读通中国古代的典籍。我们的先贤留下来的智慧,有些必须还是读回原典,原汁原味,这才能展现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深层了解,这个底蕴才能够展现出来。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应该是身为华人或者是传统文化所保留下来,就是我们有我们的汉姓,我们的姓名,所以我叫张晓威,跟张教授应该500年前还是本家。

这样的传统能够维持下来,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我们对我们先辈们的努力应该要给予很大的敬仰和尊敬。

主持人:没有先辈的持续地坚持和努力,整个中华文化没有办法在这里生根发芽,也不可能传承到现在。今天现场那么多年轻的马来西亚华人,年轻的朋友们跟上一代、上上一代有什么不一样?可以给我们做个介绍吗?

张晓威:我想跟老一辈比较的话,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新一代的年轻子弟都是土生的,我自己是土生的第二代,我父亲是第一代,如果是从我曾祖父算起,我应该是第四代;跟他们不同的的是,从我们曾祖父那一代,可能还有“落叶归根”的观念,但现在新一代大概是“落地生根”。

当然不是说“落地生根”就跟中华文化或中国的关系可以切割,但因为是土生,所以他们在认知上应该还是会认为现在自己是马来西亚人、马来西亚华人,但从文化上来讲,毕竟从曾祖父、祖父那一代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里头,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价值观。

像刚才许教授所讲的,我们用筷子吃饭,我们的农历新年可能比国内来得更加有年味。我有指导几位中国来的研究生,他们过年没回去,留在马来西亚,发现原来在马来西亚的新年,比他在国内家乡的更有年味,更有传统的味道。

所以我想虽然年轻的一代是土生,跟中国之间的关联性可能不是很直接,但从祖辈那里留下来的渊源还是在的。

张维为:这次来马来西亚,我们已经做了不少讲座,接触了许多马来西亚的年轻人,有些是华人,有些是马来人,华人更多一些,他们非常了解中国国内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用中国的社交媒体,他们用今日头条,用抖音,用Tik Tok,用小红书,用微信,他们几乎同步地了解中国国内发生什么,包括我们这个节目拥有很多很多粉丝。

许庆琦:不过我们也必须去面对现实,就是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我们不可以避开这个课题。二战前,基本上我们说华人华侨都没问题,在二战后很多东南亚国家都独立了,1955年周恩来总理以外交部长身份跟印尼签订了一个协议,中国就放弃了清朝以来都是以血统来作为国籍的凭据,所以现在我们就在东南亚国家“落地生根”,发展得非常好。

这种情况早就了今天我们海外华人在东南亚总体而言经济地位比较好,但也引起一些误会跟问题。不过,我必须在这里澄清一下,马来西亚的经济不是由华人控制的,这是误区。马来西亚的重要企业,比如石油、银行、交通等等,大多数都是国家的。我要借此机会解释一下。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间签署《中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间签署《中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

【问答环节】

观众:主持人好,三位老师好。我比较关注的话题是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推动这项政策的时候,前后思想的变化是怎么样的?当时中国政府有没有面临到任何经济发展上的问题?那华人华侨在这段时间里面又做出了什么贡献?

张维为:中国改革开放我们一般是说从1978年开始,我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这个决定。在这个会议开始之前,邓小平到东南亚访问过,他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当时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横向地比,比人家落后了;特别新加坡给他感触良多,因为他16岁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曾路过新加坡,觉得那时候新加坡就是一个小镇,但1978年访问新加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了,这对他触动很大。

他回去以后,就说我们要学习新加坡,但同时也讲了一个话,说我们也要研究,在某些方面要做得更好,那还是1978年,他已经看到这一点了。

后来我碰到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先生,他说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原因。当你和他还有很大距离的时候,你就考虑要向他学习,还要考虑超越他。我第一次出国访问就是东南亚,到泰国,那是1982年,我当时直接感觉就是曼谷领先上海20年,我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看到超市,看到晚上9点钟商店还开着。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全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几乎没有,我们要把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所以邓小平说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邓小平有个基本思想,就是中国必须成为一个经得起全方位国际比较的国家。我现在老说“一出国,就爱国”,特别是年轻人,他一出国就觉得还是我们国内更好,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感觉;你看从“90后”开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他们买东西,几乎主要是买国货了,这是很大的变化。

观众:主持人好,三位老师好。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在中国的文化界和学术界,究竟有哪些活动和措施是在推动着中华文化传承,可以让我们这些海外的华人华侨可以更容易地去传承以及持续发展?

张维为:现在在中国国内,比方说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特别是聚焦海外华人华侨的,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复旦大学也有很多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我觉得现在中国在努力吸引留学生,规模非常大,坦率说是越多越好,我们特别希望朋友遍天下,特别是来自东南亚,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人。

张晓威:我补充一点,其实你也可以留意,最近马来西亚也成立了七所孔子学院,它们会定期提供一些国内的奖学金;比如可以提供这位同学参考的是新汉学,它是鼓励那些新一辈的、年轻的学习汉学的人。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愿的话,可以留意我们马来西亚七所孔子学院的网站,谢谢。

观众:主持人好,三位老师好。关于海外华人华侨普遍对“一带一路”倡议保持着积极的看法和正面的评价,请问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协同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与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呢?

张维为:“一带一路”的基本事实是提出来至今大概十年半,涉及的投资,最保守估计有1万亿美元,涉及的项目大概有5000个,已经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到去年大概9月份的时候是150多个,这说明它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马来西亚本身又是在“一带一路”的“关键支点国家”,非常有利的地位,所以我们都期待着“一带一路”铁路的延伸,现在从昆明已经通到老挝了,然后要通到泰国,再到马来西亚,再到新加坡,这一路的人流物流会带来大量的游客和贸易。这是双向的,从东南亚到中国,从中国到东南亚,它能够促进发展和繁荣。

真的,中国文化是真的希望,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对全世界都好,对我们自己也好,这个是很朴素的哲学,同时也是很深刻的道理。

2023年12月11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轨道工程启动仪式在马来西亚彭亨州首府关丹市举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在仪式上正式启动马东铁项目轨道铺设。图自新华社

2023年12月11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轨道工程启动仪式在马来西亚彭亨州首府关丹市举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在仪式上正式启动马东铁项目轨道铺设。图自新华社

许庆琦:我想讲一下我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很多人不理解,你中国这么好心,怎么又来做生意,又协助我建基础设施?其实中国有句话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思想就是这个样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的崛起惠及全世界,全世界有钱了,也可以跟中国买东西,这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好处。

这十年中国比较注重的是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那么这次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时候,习主席强调要做一些“小而美”的项目。“小而美”就是中国人讲的比较“接地气”,所以我相信接下来这些“小而美”的项目,比如建一些学校、医院,促进跨国电商等等,我们就可以比较深切的体会到、感觉到,这是我的看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