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打仗全能王,为什么却总被认为是一介莽夫?
资讯
资讯 > 正文

项羽:打仗全能王,为什么却总被认为是一介莽夫?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千百年来,在官私史书、话本小说、戏剧文学中,楚霸王项羽无疑是经典角色。在今人印象中,项羽热衷于滥用武力,似乎只是一介莽夫。然而,历史上的项羽绝非鲁莽之辈,而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那么,他取得了哪些军事成就?又为何给后人留下莽夫印象呢?

巨鹿大捷:破釜沉舟的奇迹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天生异相,目有重瞳。少年时,从叔父项梁研习兵法,立志成为“万人敌”。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六国旧贵族亦纷纷起兵反秦,项梁叔侄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又称义帝),项羽的军事生涯也自此拉开帷幕。

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秦军名将章邯击杀项梁后,会合王离,以40万大军进军赵国,攻克邯郸,赵王歇与国相张耳逃入巨鹿城。赵国君臣一面坚守巨鹿,一面向反秦诸侯求援。秦军方面,章邯率军驻守河内、邯郸一线,保卫敖仓(今河南郑州西北)运粮通道,并命王离围攻巨鹿。章邯此举,意在以巨鹿为诱饵,吸引诸侯援兵,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围点打援”战术。反秦诸侯援军忌惮秦军战力,在巨鹿外围裹足不前。

楚怀王命宋义为卿子冠军,项羽为副将,出兵救赵。楚军驻兵安阳(今山东东平)46日,项羽请求速战速决,与赵军里应外合。宋义却拒绝了项羽的建议,认为: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今人往往以巨鹿之战结局,倒推项羽、宋义谋略。其实,项羽从战术考虑,宋义更多从战略考虑,二者皆有道理。不过,这也凸显出项羽擅战术而不擅战略,为日后失败埋下种子。客观地说,宋义并非无能之辈,他曾屡屡苦谏项梁“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不听,以致死于章邯之手。不久后,项羽宣称宋义与齐国合谋反楚,假借义帝之名诛杀宋义,遂成为楚军最高统帅。

斩杀宋义后,项羽率军渡过平原津(古渡口名,位于今山东平原)。勇将英布和蒲将军率两万楚军最先渡河,猛攻秦军运粮甬道,切断粮食补给,也将章邯、王离二军分割。项羽随即率余下士兵渡河,并下令凿毁船只,砸破釜甑,烧毁营垒,全军只携带三日粮草,这就是知名的“破釜沉舟”。楚军在项羽指挥下,扩大战果。英布与蒲将军筑垒坚守,阻击章邯反扑。项羽全力围攻王离,楚军战士以一当百,九战九捷,生俘秦军主帅王离,击杀副将苏角,副将涉间自焚而死。面对如此颠覆性战局,曾作壁上观的各诸侯,纷纷来到项羽军帐,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畏服其军事才能。此后,项羽又和章邯决战,章邯不敌,率军归降。

如果说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尚带有鲁莽之风,那彭城大战便将项羽用兵如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彭城大战:古代东方的闪电战

汉元年(前206),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将,出兵陈仓,陆续击败三秦王(秦朝灭亡后,项羽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分封给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并赐其封号为雍王、塞王、翟王,后世习称三秦王),领有秦国故地,问鼎中原。他广发檄文,声讨项羽弑杀义帝,并亲为义帝服丧。此时,项羽正率军与齐国田荣、田横交战。刘邦趁机联合常山王张耳、魏王魏豹、韩王韩信、故河南王申阳、故殷王司马卬、故塞王司马欣、故翟王董翳、代王陈馀、赵王赵歇,组成近60万大军,讨伐项羽。诸侯联军渡过黄河,击败楚将龙且,并于汉二年(前205)四月攻占楚都彭城。刘邦等人沉醉于骤然胜利,将楚宫财宝、美女掠为己有,日日置酒高会。

诸侯联军的突然进攻,使项羽面临两线作战。如若撤军回援,伐齐战果付诸流水;如若不援,则丧失了后方根据地。深谙兵法的项羽,立即调整部署,一面命大军继续攻齐,一面集结车兵、骑兵,组成3万快速机动部队,由项羽亲自统领,日夜兼程,回援彭城。

彼时,楚军驻扎于城阳(今山东莒县、临沂一带),由城阳奔袭彭城,最快路线是沿沂水南下,走阳都—启阳—兰陵—傅阳一线,直插彭城。诸侯联军对此早有预计,将主力集中于彭城东北,准备迎头痛击楚军。楚军行至启阳,突然向西转进,走费城、郚(wú)城,经泗水河谷到达鲁县,由鲁县—胡陵一线,趁夜袭取彭城西南的萧县,出现在诸侯联军背后,并切断了联军退路。

次日清晨,3万楚军全力出击。诸侯联军多为步兵,还各自心怀鬼胎,彼此缺乏联系。楚军则同仇敌忾,凭借战车、骑兵优势,奋勇出击,迅速冲散联军。战至中午,诸侯联军完全溃散,向穀(gǔ)水、泗水败退,被楚军击杀及溺水而死者达十余万。溃军又遇楚军追击,十余万人坠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联军统帅刘邦万念俱灰,幸好骤起的沙尘暴导致楚军战马受惊,这才得以突出包围。

彭城一战,项羽以区区3万兵马,击败刘邦近60万大军。除骄纵外,刘邦至少还有两点失误。其一,他未意识到项羽集团重心在军队,不在城池。若不能歼灭项羽军队,即便攻占彭城,也无法彻底解决战争;其二,刘邦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据《史记》记载,刘邦曾询问韩信自己能统率多少军队,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委婉暗示刘邦不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对于平时仅指挥过数万人作战的刘邦,数十万大军的进退调度已远远超出其指挥能力。

另一面,项羽之所以取胜,也有两点原因。其一,3万楚军皆精锐骑兵,骑兵对步兵具有压倒性优势。特别是这些骑兵吸纳了巨鹿战后收编的王离长城军,其中楼烦(先秦时期“北狄”之一,活动于今山西西北部)骑兵更是精勇异常,拼凑而成的诸侯联军自然难以与之抗衡。其二,项羽指挥楚军神出鬼没、快速机动,不仅切断了诸侯联军后方补给线,也打乱了其军阵部署,这种猛烈而迅速的进攻,甚至被后人称为古代东方的闪电战。

东城快战:楚霸王的英雄悲歌

汉四年(前203)八月,楚汉议和,相约鸿沟(古运河名)为界,以东属楚,以西属汉。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趁楚军东归之际,偷袭项羽。汉五年(前202)十月,在韩信指挥下,60万汉军围10万楚军于垓下。项羽依旧采取精奇快猛的战术,而汉军则梯次出击,两翼迂回,将其分割包围,致使楚军折损8万余人。

此后,汉军四面高奏楚歌,楚军军心动摇。项羽命虞姬歌舞,自己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赋诗“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楚军营中一片悲歌。夜晚,项羽率八百精骑突围,刘邦令骑将灌婴统率五千骑兵追击,誓要擒杀项羽。

项羽突围至阴陵,只剩百余人,田间老父骗其向左突围,遂陷入沼泽,与汉军在东城遭遇,引发东城快战。此时,项羽只剩28名骑兵,汉军仅骑兵便有数千人,项羽见突围无望,向将士宣言: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随即将部下分为四队,四面冲击汉军,约定于山东面分三处集合。项羽斩杀一员汉将,又杀都尉一人,还杀死上百名汉军。楚军集合后点验士卒,仅阵亡两人,而汉军则死伤数千人,楚军将士纷纷佩服项羽能征善战。

项羽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舣(yǐ)船以待(舣船:停泊船只),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百姓,便谢绝了渡江好意,又命部下将战马放生,步战迎击汉军。最终,就是著名的乌江自刎。刘邦也以鲁公之礼,葬项羽于穀城(今山东平阴西南),亲为发丧。至此,楚霸王项羽彻底走下历史舞台。

从天才统帅到一介莽夫:项羽形象演变

项羽英勇善战,堪称天才统帅,后世学者常将其军事成就与西方拿破仑并提。作为打仗全能王,除了个人有超凡的武力值,他还有一套独特的战术,即往往以精锐骑兵展开突破,注重速战速决,先击破敌方重心,继而彻底粉碎对手抵抗,可谓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然而,天才的战术家,并不一定是天才的战略家,军事成功往往需要政治、经济、外交上的配合。绝妙的指挥艺术,无法掩盖项羽其他方面的短视。在政治上,他没有意识到大一统时代到来,恢复封建制度,又杀害义帝,给天下诸侯以讨伐口实。在经济上,他放弃建都关中膏腴之地,选择了偏远的彭城,反观刘邦则夺取关中,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在外交上,他恃强凌弱,屡屡与周边诸侯开战。在治下上,他唯靠武力,不重谋略,谋臣只有一位七十老翁范增。后因他的固执和猜忌,范增、英布等人也纷纷弃他而去。项羽的这些不足,多少冲淡了其军事天才的形象,而肆意屠城之举,更将屠夫形象留给后人。

除了自身缺陷,其莽夫形象也是被塑造的结果。楚汉战争时,董公就曾拦住刘邦,指出“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出兵贵于有名,对于项羽,只有“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刘邦采纳了董公建议,痛斥项羽杀害义帝,打起为义帝复仇旗号,列举项羽十条大罪,不乏歪曲、夸大,甚至无中生有者。明清之际的史家王夫之便指出“以此正项籍之罪,使天下耻戴之为君长也则有余”。即便项羽死后,刘邦也只是将其以鲁公之礼下葬,鲁公乃义帝赐予项羽的称号,显然,此举意在抹杀项羽西楚国及其国王身份。

汉代史官也通过种种笔法,或批评项羽作为,或歪曲项羽形象。司马迁虽然同情项羽,也激烈批评他:

“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事实上,《史记》各篇不乏对项羽的批评,如:

“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

“项氏之所坑杀人以千万数。”

……

甚至通过项羽三次“天亡我也”,论证天命在刘不在项。班固作《汉书》则更进一步,其《古今人表》将秦始皇、项羽列为中下之品,并取消《项羽本纪》,将其打入《陈胜项籍传》,把旧贵族项羽和黔首陈胜并列,还指责陈胜、吴广与项氏叔侄“上嫚下暴,惟盗是伐,胜、广熛起,梁、籍扇烈。赫赫炎炎,遂焚咸阳,宰割诸夏,命立侯王,诛婴放怀,诈虐以亡”,突出他们的奸诈与暴虐。在汉代史家笔下,项羽俨然成为“僄悍猾贼”。

不断丰富的传说,也放大了项羽的负面形象。如火烧阿房宫,司马迁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人杜牧《阿房宫赋》却演绎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将项羽视作烧毁阿房宫的元凶。而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阿房宫其实并未完工,宏伟壮丽更无从谈起。火烧阿房宫一事,只是后人对项羽的想象和建构。

宋元明清各种文学作品,也冲淡了项羽的英雄形象。宋元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楚汉战争的戏剧剧本,如《韩元帅暗度陈仓》《汉高祖濯足气英布》《荥阳城火烧纪信》。在上述作品中,项羽残暴不仁,他谋不及韩信、勇不及英布、权术制御不及刘邦。在元代《秦并六国平话》中,项羽被塑造为贪婪自私、急功近利的短视之徒。明清小说论及项羽,也突出他不修仁德的形象,使其成为狂妄自大、冲动易怒、不辨是非的草莽之辈。民国时期,蔡东藩作《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前汉演义》,也径直批评项羽:

“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为非战之罪,罪固不在战,而在残暴也。”

历史上这些负面评价与歪曲,冲淡了项羽军事奇才的一面,使后人谈及项羽,便联想到他的残暴与杀戮。

可见,项羽的莽夫形象,既是其自身缺陷所致,也是后世塑造而成。对于历史中的项羽,我们既要肯定他是一位天才军事家,也要充分认识到他在政治上的短视。或许,正如韩信所说,项羽虽然“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但他的勇只是匹夫之勇,他的仁只是妇人之仁。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 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3册,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

3. 李开元:《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4. 李开元:《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5. 阎盛国:《项羽被“妖魔化”的历史学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6. 吴丹:《项羽形象演变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7. 徐小娜:《明代项羽、刘邦接受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