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焕新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是一座被大樟溪环绕的千年古镇。

前往嵩口的路上,山野竹林、李园农舍依次点缀,郁郁葱葱的树林中闪现一座古朴老宅,门前静坐一位老人,时间仿佛定格。

当车辆驶入嵩口镇的主干道,抬眼望去却是瓷砖水泥小楼,与想象中的青砖黛瓦不同。古镇在哪儿?这是大部分人初来嵩口的疑问。和那些百分之百都是老建筑的古镇不同,嵩口各种古厝里夹杂着不同年代的建筑。时光沉淀,新旧杂糅,嵩口百姓生活、经济、文化自然生长,展现勃勃生机。

  邂逅古镇

文明的起源大都离不开水,大樟溪环绕而过的嵩口也不例外。背靠大樟溪,来自仙游、闽清、莆田、尤溪等地的丰富物产在嵩口汇集中转,孕育出盛极一时的嵩口古镇,在嵩口渡口最繁华的时候,停泊在古码头的木帆船多达上百条,从码头沿溪边一字排开,绵延好几公里。

如今嵩口古镇的核心区由中国传统村落中山村与邻近的道南村、邹湖村组成。走进中山村的嵩口直街和横街,文创店、民宿、咖啡馆、摄影工作室等丰富业态应有尽有,来来往往的游客徜徉其中,享受着难得的惬意时光。

在完整保存了众多明清时期古厝建筑的中山村,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村民是故事的主角。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永泰县的乡村面临劳动力流失的局面:年轻人去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传统乡村生活日渐凋零。

2008年,嵩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福州市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尽管彼时当地人还不完全明白这一称号的价值,但无论如何,更多目光投向了这片夹杂着现代化新房与古建筑群的寂寥村落。

2013年底,由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组织的专家团来到嵩口镇,台湾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专家刘国沧对嵩口“一见倾心”。“在我考察过的11个村镇里,嵩口代表了中国乡村最常见的状态。”刘国沧说。

很快,台湾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成员们进驻嵩口,在一间空置的镇政府旧办公室墙上贴出了嵩口古镇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听着台湾同胞温柔的口音,嵩口人既期待又疑惑。

改造,本地居民更多地将其理解为“旅游开发”。刘国沧却解释:“我们想做的是为居民提供更理想的生活,让本地人对这片土地有足够的信心。相比旅游开发,这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这一理念也与当地政府不谋而合。

“打开联合”团队在嵩口设立了现场工作站,由团队的邓海带着几名成员驻扎古镇。邓海的妻子吴婧也辞职加入,甚至将女儿也转到当地的小学,一家人开始了长期的乡村生活。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下,镇村干部与设计团队和村民一道,对全镇所有传统建筑、传统技艺、传统工匠以及非遗文化进行了普查登记、摸底建档,以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并按照新旧融合、新老建筑共生的理念,培育新的古镇业态。

“打开联合”团队首先在直街上找到了一栋两层店面,经过装修改造推出古街上第一家融合咖啡、住宿与零售功能的复合空间,取名“打开嵩口”。在开门迎客的同时,“打开嵩口”不断调整商业模式,逐渐挖掘出布艺、木艺、竹编、藤编、甜点、地道风物六大方向文创产品。

 重拾信心

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给这座千年古镇带来无限想象力?

如果把在嵩口的前3年定义为试验期,试验期过后,古镇改造的行列里除了政府与设计师外,还加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乡村不是我的退路,而是我人生的更多可能。”在福州另一座县城连江县长大的谢方玲曾在北京等大城市工作,2014年在家人的推荐下来到嵩口,成为“打开联合”团队第一位大陆员工,在嵩口一待就是10年。

谢方玲喜欢这里的乡村生活与人情往来,“嵩口的符号融入我的血液,让我成为一个全新的嵩口人”。

2015年12月,谢方玲在嵩口有了一个新身份:受政府之邀负责嵩口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及松口气客栈的运营。松口气客栈由本地常见的土房子改造而成,在改造之初就承担着古镇建筑改造和业态运营的示范作用。

“当时我把大学舍友和高中好朋友都喊来一起创业,把在乡建院工作的男朋友也‘骗’来了嵩口。”谢方玲说,她们几个“90后”姑娘在镇上搜罗了许多闲置家具,如木门板、旧箱子甚至酒坛子,并找来木匠,用奇思妙想将各种物件搭配在一起打造了空间里的各式桌椅。镇上没有花店,她们就去村里采来各种花草,插在从老瓷器店淘来的各式陶器里。旧时的土房子就这样一点点被改造成了精致的客栈,周围的村民不禁啧啧称赞。

谢方玲说,情怀难免遇到现实困难,谁都曾沮丧茫然,可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创客到来,内心陪着嵩口古镇继续往前走的意愿变得更为坚定。

从小在嵩口长大的林露露则是在2014年4月带同学参观嵩口古民居时遇到了邓海。“海哥当时开玩笑说,以后你们的家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不回来看看家乡会被我们建成什么样?”林露露说,自己就是这么被“拐”了回来,2015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嵩口投身古镇改造。

林露露返乡创业这件事一开始并没得到家人的支持。在父亲看来,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在城里找份稳定工作,而不是回到乡下。林露露一度想离开嵩口,但思前想后还是留了下来。看着土房子一步步改造为松口气客栈,参与寻找本地老手艺的历程,让她这个本地人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嵩口。在深入了解嵩口古镇未来发展规划后,她希望带动更多人重拾对家乡的信心。

2021年,林露露承租嵩口供销社,按照原供销社的模样来布置,将其打造成集当地特色农产品、小吃、文创商品等于一体的嵩口供销新社,“它是一扇展示乡村的窗口,也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留住乡情

嵩口古镇的改造活化不迁出原住民,而是让人留在镇上、住在村里,在新旧衔接的状态下找到共生的可能;引入新业态时,也会更多考虑本地产业特色,更加融入本地人生产生活,积极引导本地人做本地事。

福建本土城市生活杂志《HOMELAND家园》一直跟踪记录着嵩口古镇的改造,在杂志副主编许灵怡看来,这样的方式虽然漫长而繁复,但比简单的旅游开发更具时代意义。

其实在古镇的改造过程中,基础建设与建筑改造这些硬件完成之后,最重要的任务是软实力的打造。古镇的灵魂究竟在哪?许灵怡回答:“在人。”

“我们杂志长期关注嵩口,访问了许多镇上的人家,当中藏龙卧虎,这些人都成为古镇后续发展的基础。”许灵怡说。

随着改造不断推进,大家从踌躇观望到慢慢了解,不少在外地做生意的嵩口人加入返乡队伍。人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表达对家乡的无限期待。古镇业态也从原来简单的民宿、农家乐、土特产店等向李梅文化馆、武术培训馆、非遗传承、文创研学、传统技艺展示、直播培训基地等转变,更多的就业创业平台被孵化出来。

百年前南来北往的商贾和移民,因渡口而来,嵩口古街一带也因此汇聚了各地风味。一到赶圩的日子,古街上各具特色的小吃和风俗物产让人挑花了眼。

“小时候,这里是我们嵩口最有名的一条街,我们经常在这里跑来跑去。”53岁的郑丽梅原本在西安做生意,看到嵩口镇变“年轻”了,她于2015年返乡,租下亲戚的店面开始创业,售卖当地特色美食蛋燕。

游客们悠闲地走过店门前,郑丽梅说,这就是回家的好,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能亲眼见证家乡的变化。

初中就开始喜欢摄影的赖泽樟,去过国内很多古村落,但相比之下还是喜欢自己的老家嵩口古镇。2016年,赖泽樟在嵩口开起“冰芯”摄影工作室和以摄影为主题的“直街小筑”客栈。“长期在家乡,方便拍摄一年四季的美景。我希望通过摄影作品让更多人知道嵩口。”赖泽樟说。

渡口,见证了嵩口的历史变迁。登上嵩口古渡口旁的德星楼主殿露台眺望,不禁思绪万千。千年古渡汇集往来船只,迎送四方商旅,带来了深山小镇的繁荣,也倒映出恬静古厝的旖旎风貌。物换星移,四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留存在古街乡里的风土人情。

置身嵩口,抬一抬手,便能触摸积淀千年的传统乡村文化脉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春沐阳)

(责任编辑:王炬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