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新跃迁·策源之力|“研究生命的三甲医院”,支撑发表SCI论文3313篇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生产力新跃迁·策源之力|“研究生命的三甲医院”,支撑发表SCI论文3313篇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解码蛋白质,是研究生命的必经之路。

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于2015年7月28日在上海通过验收。

核磁谱仪。受访者 供图

5月22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联合主办的“策源之力”媒体行走访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该设施集成性地建设了具有跨尺度和时间分辨能力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体系,包括自主研制的高通量自动化蛋白质制备系统、蛋白质结构与动态分析系统、核磁共振系统、集成化电镜分析系统、蛋白质修饰与相互作用质谱分析系统、复合激光显微镜系统、原子力显微镜和光镊系统、数据库与计算分析系统等九个技术系统。

“你可以把这个装置想象成是一个研究生命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拥有各种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分辨能力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仪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打了个比方。

截至2023年底,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已累计服务国内外430家单位、产业用户80余家,累计支撑设施用户发表SCI论文3313篇。截至目前,设施用户在《自然》《科学》《细胞》等研究期刊上合计发表论文109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产出,莫过于新冠药物筛选——该设施实现了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结果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并促使新冠药先诺欣于2023年2月上市。

不仅如此,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还打造了中国结构生物学数据库,在世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的版图上,点亮了中国的地标。

重大基础设施集聚,打好了科创生态的底蕴。如何让这些设施高效运行,进一步增强设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对此,上海市政府于去年12月出台了14条举措,包括:组建市级用户咨询委员会;围绕光子、生命、人工智能、能源、海洋等领域分设专委会;对用户发放科创券,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和奖励,等等。

吴家睿介绍,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已经建立了常规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或技术开发以及用户工作站三种服务模式,并计划建立高性能计算联合中心,通过增强算力和数据库打造,赋能蛋白质动态研究。

俯瞰张江这片热土,上海光源、X射线等加快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连成一线,在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达到20个,已成为上海科创策源的坚强基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