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作为转设的重要路径之一,转设公办院校是许多独立学院梦寐以求的结果,但过程却远没有看上去简单。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两则《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设置33所高校。其中显示,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拟转设为长沙工业学院。

据悉,转设后的长沙工业学院或为长沙市直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意味着,一旦转设事项获批通过,不久之后,湖南将再添一所公办本科。

图/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拟转设公办本科

图/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拟转设公办本科

民办高校转设公办,树达学院并非唯一的样本。在此之前,已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现浙大城市学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现嘉兴南湖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现无锡学院)等多所独立学院,成功转为公办院校。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转设公办,并不简单

作为转设的重要路径之一,转设公办院校是许多独立学院梦寐以求的结果,过程却远没有看上去简单。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独立学院转为公办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无社会举办方或社会举办方拟退出举办。无社会举办方是指由公办高校单独举办,公办高校与学校基金会、校办企业、学校附属医院、校友会或学校工会等下属机构合作举办,以及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简言之,不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图/转为公办的条件

图/转为公办的条件

另一个条件则是地方政府有条件承接举办。换句话说,独立学院要想吃上“公家饭”,需要地方政府有意愿和能力负担办学成本,给钱、给地、给编制。

除了看地方政府的政策和需求,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实力也必须足够雄厚。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独立学院若想转设为本科院校,需要在土地、校舍、建筑、师资队伍、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全面达标”。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由于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大多依赖于母体学校的支持,面临转设的独立学院们,往往需要花大力气来填补软硬件上的空缺。

据报道,为了达到学院建校初期的校园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标准,广州某独立学院曾在申报转设民办本科之际,紧急买了几十亩地作补充,才最终“擦线达标”。“准备了那么长时间,不能因为几亩地黄了”,该校时任常务副院长表示。

约定俗成的是,“转公”的独立学院,办学实力应较文件规定的更加雄厚,可谓难上加难。因此,尽管许多独立学院希望“背靠大树好乘凉”,2019年以来我国已经完成转设的90余所高校中,真正转设为公办的仍只有少数。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新赛道,如何发展?

事实上,民办独立学院转设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历史并不久远。直到2020年1月,教育部发函同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浙大城市学院,才开启了国内独立学院“民转公”的先河。

转公之后,原本自筹经费的独立学院们,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或地方政府拨付补贴等获取资金,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等提供坚实的基础。

然而,赛道蝶变,即使留在“体制内”,脱离了母体的独立学院仍然要面对不少困境。

如何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是首要的难关:一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缺口或将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失去母体高校的“背书”,学院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可能有所降低,使一些专业教师严重缺编。

对此,浙大城市学院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依托杭州市、浙江大学的支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截至2023年6月,转设三年来,学院共引进人才312人,新增包括两院院士、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11人,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18人,高级职称教师81人,具有培养成省级人才潜力的青年英才126人,为学校的快速提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浙大城市学院

图/浙大城市学院

转设后名气下跌、招生困难等问题,是另外一道槛。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青岛工学院,录取分数线随即明显下降,数百个招生计划未完成。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二次创业”,同样是独立学院转设后需要充分思考的问题。若机械复制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特色,极有可能水土不服,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省内一流、全国百强”的目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转设之后迅速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思路:立足宁波、依托浙大、放眼全球。学校围绕宁波市集成电路的相关产业需求,重点发展信息功能材料方向,并借助浙江大学在学科资源、学术平台、高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图/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图/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同时,学校依托现有学科和先发优势,集中力量打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慧化港口与服务学科群,强化校企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学校创建“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大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2023年9月,转设后的宁理共主持国家基金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99项,作为第一单位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8项,参与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独立学院转设,在路上

独立学院,是在上世纪90年代高校大扩招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独立学院,也将缓缓走向落幕。

2023年来,随着教育部的重启,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再次按下加速键。不少拟转设为公办本科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也已传出了好消息。

2023年11月28日,北海市教育局在《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2023111号提案的答复》中提到,2023年,北航北海学院与桂电北海校区合并转设为广西海洋学院纳入“十四五”广西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北航北海学院与桂电北海校区各项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转设的要求,目前正在向教育部申请评估验收。

图/拟合并转设公办本科“广西海洋学院”

图/拟合并转设公办本科“广西海洋学院”

今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官网发文透露,安徽大学江淮学院转设为合肥理工学院已正式获批。据悉,合肥理工学院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举办,办学性质为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图/安徽大学江淮学院转设合肥理工学院已获批

图/安徽大学江淮学院转设合肥理工学院已获批

今年3月,山西电子科技学院顺利揭牌。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理工类普通本科高校,由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而成。它的成立,不仅填补了山西省无电子信息类本科高校的空白,更标志着全省11个设区市实现独立设置本科高校全覆盖。

金华理工学院、青海理工学院等一批将由转设形成的“公办本科”,也已推进当中。

中部大省再添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民转公”,没那么简单

而无论转为民办还是公办,独立学院转设,已是大势所趋。

我们期待,转设路径不一的独立学院们,可以探索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也能走出雾色,踏上新的征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