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感”是一种负面心理吗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偷感”是一种负面心理吗

在这个不少人热衷成为“网红”、渴望受到关注的时代,有一种人却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不喜张扬,默默耕耘,还为自己贴上了“偷感人”的新标签。

“我只想偷偷的,千万不要关注我”“到点下班,却走出了早退的负疚感”“偷偷面试兼职,生怕室友以为自己攒了不少积蓄”……当“突然发现自己偷感很重”“偷感很重是什么梗”等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被这些“偷感人”的行径戳中,“终于有人说出了这种感觉”。

那么,“偷感”究竟是种什么感?“偷感”是负面心理吗?成为热梗的“偷感”,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情绪?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偷”有“暗地里做”的意思,因此“偷感”乍一看似乎带点贬义色彩。但事实上,“偷感”是一种不希望被人关注、默默做事的心理感受。梳理网友分享的“偷感人”的心路历程,大致有四种类型。

偷偷努力,闷声干大事。先安静去做,做成后再说。闷声干大事是“偷感人”的一大标签,他们不喜欢在事情尚未做成前就公开计划与想法,比起被围观,更倾向于偷偷努力、默默执行、悄悄拔尖。比如,在同学面前,他们会说自己喜欢玩耍,殊不知四下无人拼命学的也是他们。每当同学问起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他们总是说自己还没有复习。还有的人想减肥,又害怕失败,于是偷偷进行。可以说,“小事”随意分享、“大事”悄悄内卷,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偷感人”早已拼尽全力。

偷偷“隐身”,害怕被审视。当他人想方设法融入集体时,“偷感人”却想从社交关系网、集体生活中“消失”。比如,每当团队讨论时,他们总是默默倾听,尽量避免发表看法。即使被点名发言,他们也尽量简洁明了。又如,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很少发布动态,更不会主动“晒”出自己的日常生活。即使心血来潮想分享点什么,他们也会反复斟酌,好不容易修好照片、编好文案,又担心会被他人过度解读或评价,于是在最后关头按下“取消发布”的按钮。

偷偷享受,不愿被打扰。对“偷感人”来说,有些“小确幸”是自己独享的,与他人分享可能会“打破”这份美好。比如,他们会在某个午后,找一家咖啡馆,享受一段静谧的时光。或者,在某个夜晚,他们会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受微风拂过面颊的清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愉悦,在独处时刻被悄悄放大,用“偷感”来疗愈过度社交带来的疲惫感。

偷偷观望,但不求互动。“偷感人”总想逃离他人审视,但有时又忍不住想要窥探他人的生活。比如,有的“偷感人”在地铁上悄悄观察众生相,眼神交汇时则赶紧转移视线;有的为避免被算法推送给熟人,“变身”momo在社交平台上冲浪;还有的遇到喜欢的人想主动认识,又担心被拒绝,于是偷偷观察……想多了解一些但又害怕建立连接,主观回避了人际的交互,有不少“偷感人”自嘲“感觉狗狗祟祟的”。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也许有人会问,“偷感人”是不是“i人”(内倾型的人)的变体呢?事实上,“偷感”并不是“i人”的专属词条,不分“ie”(内倾型或外倾型的人),也无论“浓淡”(情绪浓烈或情绪平淡的人),也许我们都能对号入座,找到“偷感”瞬间。那么,“偷感”的产生,源于怎样的心理?除了有些人天生不喜张扬,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自我保护的“隐形斗篷”。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性,这使得一些人更倾向于保持低调、避免过多曝光。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的弱项之最是仪式、致辞和派对。如果这三者联袂而至,那简直就成了噩梦一场。”可以说,“偷感”正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一种应对机制,虽然这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通过降低曝光度来增加安全感,“偷感人”可以借此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笃定。

自我实现的“秘密花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公之于众。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更享受在默默努力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不是在众人的关注和评价中追求成功。这种“偷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对独立性的坚守,他们选择将目光转回自身,见众生更见自己,也就慢慢找回了精神自洽的能力。

“努力羞耻症”的心理防御。“偷感”一词虽出现时间不算长,但其内涵已历经多重转变。从担心被审视的“偷感很重”,到偷偷追求进步的“偷感很重”,一些年轻人变得不敢光明正大地努力。从学生时代的“我连书都是新的”,到步入职场的“我什么都不会”,其实都是在逃避“你好卷啊”“你好努力啊”的调侃,害怕被人知道埋头努力而感到羞愧,更怕努力不成而被嘲笑。于是,“偷感人”选择悄悄进行,“偷感”的含义也因此不断延伸。

网络时代的“隐身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着变化。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行踪,这使得一些人更容易产生“偷感”。他们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保持匿名状态,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释放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与束缚。

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关于“偷感”的经历

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关于“偷感”的经历

当然,无论“偷感”这种心理从何而来,“偷感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对于社交方式的偏好也有所不同。那么,从“偷感行为”中可以提取哪些有益因子,从而寻求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享受孤独,但不拒绝交流。“偷感人”享受独处,这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排斥与人沟通交流。有的人可能更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下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既能够自处又能与人交流,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我们往往被各种社交活动和信息所包围,很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而如果能够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同时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联系,这种平衡感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保持独立,但善于与人合作。“偷感人”倾向于“孤军奋战”,这和需要合作并不矛盾。有的“偷感人”不抢风头、默默付出的人设特征,让他们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善于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既能够单独认真做事又能与他人协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也要与他人进行有效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为团队作出贡献。

保持低调,但不忘自我提升。在职场规则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有时与“偷感人”的行事原则不谋而合。他们为人低调不炫耀,避免过多的曝光和关注,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别人的认可与赞誉固然重要,但在“默默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的叙事逻辑中,内在的成熟与力量是“偷感人”的内核所在。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别被外界的眼光和众说纷纭所左右,保持内在的坚定和毅力,方能走得稳、行得远。

有位作家曾说:“太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你的生活就永远是他人欲望的合集。”生活里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无论是“偷感人”还是“显眼包”,都应该坚定个人的信念,做好自己的事情,活出人生的精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