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谋生和陪伴父母构成的单选题里
如果有第三个选项恐怕没有人不愿意尝试
有的时候,为人子女,内心真的特别挣扎
身前是生活,得去摸爬滚打
身后是父母,需要膝下侍奉
为了生存,有太多人只能选择远离家乡
独留父母在老家
跪乳之恩,抵不过粗粝的现实
尽孝之心,败给日子里的艰辛
无可奈何的年轻人
最后只能在监控里了解父母、孝敬父母
几寸大的屏幕,掀开父母生活的一角
在监控里看他们那些再细碎不过的日常
打扫庭院、洗衣做饭、跟邻居唠嗑……
监控下的画面既有温馨
也伴随着无奈
长长的网线一头系在屋头一头系在心头
一头系着牵挂一头系着担忧
人这一生,欠父母的这笔债难以还尽
若你有幸在父母身边
就在膝下好好侍奉好他们
如果你身在远方只能在电话里、监视器尽孝
那就多花点时间陪他们唠嗑
让他们顺心、安心、开心
对于很多70、80、90后,不懈地奋斗是笃定的人生理想,他们承载着长辈的期待和梦想,通过努力,走出家乡,改变人生,终于在大城市里立业成家。与此同时,留在故乡的长辈们已渐渐老去,虽然他们希望后辈们去城里过“有出息”的生活,但他们并不习惯跟随子女住在城市,他们舍不得那个老家。
就这样,他们与子女之间,不仅生活观念和方式上有了差异,更有了空间上的距离。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洪流中,留守在老家的老人成了晚辈们深深的牵挂。子女面临着两难——如何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谋生,又该怎样照顾、孝顺老人?
安装监控似乎成了理想的选择,既能看到老人的生活日常,为老人带去一份安全保障,又能通过对这种对父母的“云陪伴”,寄托心底的思念。
故事1
看到奶奶平稳的日常
他就放心了
爷爷去世一个月后
2023年5月,牟先生决定为奶奶家安装监控
奶奶老屋内外各装一个摄像头
牟先生的奶奶家位于蓝田县的一个村子里,老屋大门一进去,就是卧室加厨房,一间房内,有休息用的炕,炕连着灶台。2023年5月,牟先生将摄像头装在炕旁边的桌子上,摄像头会根据人的活动自动旋转,这样就可以看到奶奶在屋内的活动。
奶奶耳朵不好,腿脚也没那么硬朗,爷爷在世时,两位老人可以相互照应,但现在奶奶一人居住,牟先生无论如何都不放心。他也曾把奶奶接到自己位于蓝田县城的家,但住了一段时间后,奶奶坚决要回自己的老屋,说在城里“住不惯”,还是在老屋自在。
2023年8月,牟先生在老屋门口屋檐处也装上了监控,这样可以看到院子里以及旁边小路,这里也是奶奶经常活动的地方。
通过摄像头可以经常看到奶奶
5月9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牟先生奶奶的老屋,牟先生也骑摩托车从县城赶了回来。一大一小两个摄像头会跟着人的行踪旋转,门口大摄像头上还配备有智能灯光。
牟先生打开监控,可以看到清晰的实时画面,而且可以听到对话的声音。打开某一天的回放,能看到快到中午时,奶奶手里握着几根在院子小菜园里拔的葱,正步履蹒跚向屋里走去。
“快中午了,她这是要回屋做午饭。”牟先生说,装了监控以后,他一有空就打开手机,看看奶奶在干什么,“每天的活动挺规律,早上起床后,做早饭吃,出院子活动活动,坐在院子边石头上与邻居聊聊天;中午回屋做饭、休息,下午出院子活动;晚上一般8点多就休息了。”
看到奶奶每天平稳的日常,牟先生就放心了。
一次看到奶奶晚上没在屋里急坏了
牟先生88岁的奶奶坐在大门口石头上,她说:“我耳朵不好了,你们说啥我也听不见。”记者问她是否知道两个监控的作用,老人摆摆手,说:“不清楚。”
她说,自己有时候也会端详摄像头半天,想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家伙。
老人不太习惯用手机,家里装有座机,但因为老人耳朵不好,打电话比较费劲一些。“平时晚上,我婆(奶奶)一般8点多就睡了,有一天晚上9点多了,看监控,发现婆不在屋里,我一下子急了,马上联系邻居,知道婆是跟着村里人去看戏了,我才放心。”牟先生说。
从小被奶奶养大
决心照顾她的晚年
牟先生今年51岁,兄弟姐妹一共4人,他排行老大。为奶奶安装了监控后,他和弟弟妹妹都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奶奶的日常。
牟先生说,妈妈去世的早,爸爸身体一直不好,兄弟姐妹4人基本是由爷爷奶奶操持着长大。爷爷是木匠,因此让孙子、孙女的童年比起同村孩子,能稍微富足一些。“我家能吃上鸡蛋和肉。”牟先生说,他们从小就在这个老屋长大,小时候上过扫盲班的奶奶会做好一日三餐,“我婆当时纺线、织布,后来用上了缝纫机,给我们几个做新衣服,每到换季,我们就会有新衣服穿。”
作为家里的长孙,牟先生深受奶奶疼爱。17岁那年,牟先生入伍,部队在新疆。一家人把他送到镇上,奶奶去时哭了一路,又哭着回来,对大孙子万分不舍。
在部队,牟先生会定期给爷爷奶奶写信,“那时还没有电话,一次我探亲回家,爷和婆正在院子收玉米,见到了我,一把抱住,激动地哭了起来。”牟先生说着,动情地直流泪。他说,自己深爱着爷爷奶奶,决心要照顾好他们的晚年。
这些年,牟先生跟着工程队做水电安装,起先会到处跑。后来为了照顾老人,他很少出远门。“每周都会回来,至少陪婆一天,晚上住一晚。从县城回来,骑摩托车也很快。”牟先生说,自己真希望能一直看到奶奶日常的起居,“想让婆长命百岁。”
故事2
常在监控里与盲人外婆“喊话”
七年前,何女士给81岁独居的外婆安装了监控
外婆一生要强坚持独居
何女士的外婆闫老太太住在西安市临潼区的一个村子,因白内障疾病,60岁出头双眼就失去视力,但老人一生性格要强,何女士曾接她到西安居住,但她说实在住不惯楼房,坚持要回到老房子。
外婆家的对门也是亲戚,非常愿意帮助何女士照应老人。一天,邻居发现平时会在门口坐一坐的老人好几天没出门,担心出什么事,就给何女士打电话。原来是外婆不愿出门,在家“宅着”。这件事后,何女士与爱人商量,觉得安装监控是最好的办法。
5月12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闫老太太的家。这是一栋2层小楼,一楼二楼都安装了监控。这些年里,何女士和老公能在监控里看到外婆每天的活动轨迹,大抵相同。何女士随机找出一段回放,监控视频里,外婆手里拿着几件衣服,摸索着从卧室走出来,慢慢走向放洗衣机的地方。“每天外婆都摸索着墙面,从卧室往返厨房、卫生间,定时会在客厅拖地。”何女士说,外婆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闲不住,喜欢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监控在疫情期间起到了大作用
让何女士和老公没想到的是,监控在疫情期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外婆看不见,不太习惯用手机,耳朵也不好,所以打电话联系很困难。疫情期间,何女士不能出门。她突然想到可以通过摄像头与外婆对话,于是,她看着监控,估摸着到了外婆快在客厅拖地的时间,她仔细看着。当外婆拖地最靠近摄像头时,她大声喊:“婆!婆!”
外婆一开始还没意识到,喊了好几次后,外婆终于直起腰寻找声音来源,终于确定来自摄像头,并且是自己的宝贝外孙女在说话。
“婆!我们暂时不能出门,最近不能回来看你,你要照顾好自己!”何女士说。因为外婆耳朵不好,再加上摄像头有延时,所以与外婆之间的聊天要靠一句一句的“喊叫”。不过,何女士还是很欣喜,找到了一种相对便捷的与外婆互动的方式。
从那之后,何女士与老公就经常在摄像头里与外婆“喊话”,聊几句家常,一般也就是“吃了没”“吃的啥”。但这种日常互动让两口子能放心一些。
外孙女三口人搬到外婆家悉心照顾
闫老太太只有一个独生女儿,1991年出生的何女士是外婆唯一的外孙女。何女士的妈妈去世的早,大学二年级那年,外婆生病住院,何女士赶回临潼在医院照顾老人。在她悉心照顾下,外婆的身体渐渐好转,一老一小有了深深的依赖。
后来,何女士在西安工作、结婚、生女,一般情况下,他们每周都会回临潼看望外婆,帮老人打理生活。
随着外婆的年龄越来越大,何女士越来越不放心老人一个人生活。2024年春节刚过,何女士与老公做了决定:带着孩子搬到外婆家,一方面可以陪伴外婆,再一方面自己也换一种生活方式,一举两得。
“我原本在银行工作,老公在物流业上班,现在我俩都辞职了,初步计划种地创业,做新农民。老家有6分田,打算种绿色蔬菜,开辟研学基地。女儿今年9月上小学,这边也有很不错的小学。”何女士说,回来几个月了,农村的夜晚真是安静,回来后不仅睡得早,一家人睡眠质量也好了。
从“线上陪伴”转为“线下陪伴”
一家人搬回临潼后,何女士自己觉得生活能力突飞猛进。“我负责一日三餐,所以厨艺大涨。以前在西安,经常点外卖,现在生活得更健康了。”何女士说。闫老太太则从床上坐起来,对记者说:“外孙女对我好得很!我把娃害了,回来影响他们上班,影响孩子上学。”话虽这样说,但老人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让何女士和老公欣慰的是,自从他们回来后,外婆开心多了,每天也愿意出门在门口晒太阳,并且会与邻居老人聊上几句。
最近,何女士给外婆买了一个躺椅,放在2楼阳台。一开始外婆埋怨外孙女乱花钱,但在外孙女强烈的“要求”下,她躺了上去。此后,她便喜欢上躺椅上的休憩。“老人总是这样,因为爱我们,总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何女士说。
看到女儿与老人做游戏,听到老人讲狼外婆的故事,何女士和丈夫感到十分高兴。“那是我小时候外婆讲给我听的,希望女儿也能耳濡目染,懂得孝顺。”何女士说。
故事3
监控里看到妈妈摔下床
儿子找人救急
8年前,妈妈因脑溢血住院治疗,出院后,阮先生给父母家里装了6个有线摄像头,覆盖了父母会涉足的所有地方。
老人住不惯城区的单元楼
只好退租
阮先生的父母家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铁锁村,阮先生的家则在西安城区。阮先生做工程生意,经常在外地忙碌,媳妇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2023年,阮先生父亲因肺癌离世,之前装的监控网络,也因房顶漏雨,线路被泡受到影响,阮先生计划换成无线摄像头,目前已换了两个。
5月12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阮先生的父母家,一进两层小楼的大门,就能看到一个无线摄像头。“这是我妈做康复训练的地方,你看,我们给装了锻炼胳膊的设备,一旦在监控里看到老人不对劲,我就会马上联系家人或邻居过来看看。”46岁的阮先生说,妈妈脑溢血住院后,半身不遂,需要康复训练,家里的监控起到了辅助作用,让他安心了不少。
之前,阮先生在西安自己所住的小区,给父母租了一套房子,他想着这样能够方便照顾老人。“在租的房子里也装了监控,但老人不喜欢住单元楼,觉得不如自己老家的房子宽敞,而且左邻右舍也不认识,没个可以说话的人,非要回家住,没办法只能退租了。”
无聊时对着摄像头“呼叫”儿子
有一次,阮先生在看监控时,发现母亲起床想要下地,却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他连忙给家人、邻居打电话,老人被及时送到医院。
奔波在外,赚钱养家时,阮先生一有时间就打开监控看看父母。康复训练的设备买了很多,看看监控也能监督老人有没有按时锻炼。
如今,新装的无线摄像头有对话功能,其中一个放置在一楼客厅电视柜上。今年71岁的妈妈喜欢坐在沙发看电视,这个摄像头能清楚地看到妈妈在客厅的活动。
老太太大致了解摄像头的功能,她说,无聊时就会在沙发上对着摄像头“呼叫”儿子,儿子也会和她说说话,询问询问身体情况。
阮先生明显感觉到,自爸爸去世后,妈妈非常孤独,愈发依赖他,所以他隔一天就会回家住,陪着老母亲。“工作日我媳妇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后,也会回来陪着老人,照顾老人。”阮先生说。
故事4
看到父亲长时间看着摄像头
他心里就不是滋味
宗先生在西安一家文化传播单位工作,老家在乾县农村。
自从母亲2010年去世后,宗先生的父亲一直是一个人在老家,只有每年供暖季来西安住一段时间。“城里的房子住不惯”,老人总是这样说。
虽然老人已经77岁,但身体硬朗,时常去地里照看他的苹果树和梨树。老人耳背,干农活时手机丢过一次,所以出门干活就很少带手机,这导致手机时常打不通,宗先生非常担心,经常给邻居打电话让帮忙看看。
但时间久了,宗先生觉得也不能总麻烦邻居,于是萌生了给老家装监控的念头。去年,他给父亲家中安了监控,没想到刚一装上,就派上了大用场——
去年8月2日晚9时40分,宗先生查看监控,突然看到父亲进屋的一瞬间摔倒在地,他一下子慌了,给老人打电话,不接,就立即给几位邻居打电话。4位邻居一起砸开大门,看到老人有一些意识,老人说:“我没啥,就是有些困。”
宗先生不放心,请邻居帮忙守着父亲,同时打电话让妹夫开车送老人去县医院,他们半夜赶到医院急诊,做检查,住院,凌晨一点多,老人已经烧得迷迷糊糊。早上亲戚去医院看望时,老人已完全记不清前一晚是谁送他来医院的。
经过医院诊断,老人摔倒和生病有两个原因,一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二是大热天在地里忙农活,中暑了。最终住了8天院后,老人康复回家。宗先生再次和父亲讨价还价,又请同学和亲邻帮忙,终于说服了这个“犟老头”,把大部分果树承包给了别人。
至于接老人来西安住,根本说不通。“我父亲太犟,院子后面那么一点地,他几乎每天都在地里忙。忙惯了,不想突然闲下来。”宗先生说,自从那次父亲晕倒后,他回老家的频次就增加了,当然,看监控的频次更增加了。“早上看监控,看到老人已起床忙他的事,我就可以安心去上班了;晚上看老人躺在床上,熄了灯睡了,我才能放心忙自己的事。有时看监控,看到父亲对着监控头长时间的看,我心里就不是滋味……”
每到这时,宗先生就会给父亲打个电话,聊聊家常,他说,这是作为身在外地的儿子,必须要做的事情。
故事5
自从装了监控
子女变成“监督员”
37岁的赵先生来自重庆一个村子,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目前生活在西安。2个多月前,赵家兄妹3人给在老家的父母装了监控,在赵先生看来,这一举措让这个大家庭变得更贴近了。
看到父母干农活
看到外婆院子里散步
赵先生的妈妈冉女士今年67岁,爸爸70岁,外婆90岁,外婆目前与赵先生的父母居住在一起。
5月13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西安见到赵先生,他给记者分享了父母家的监控画面。从监控视频看,赵先生老家有一栋两层小楼,有个院子,开门看到的就是对面郁郁葱葱的的山。
监控视频里,赵先生的妈妈在院子里干农活,爸爸戴着草帽,肩上扛着一把小锄头,走出了院子。“我爸每天要去他的菜园干活。”赵先生说。
系统每天会自动生成一小段当天的监控视频,并配有音乐。赵先生打开最近一天的视频,只见在欢快的音乐中,90岁的外婆时而在院子里散步,时而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晒太阳,快镜头里,老人的进进出出,显得非常亲切。
老人看电视时睡着
摄像头“说话”了
赵先生说,院子里和客厅都装有监控,“自从装了监控,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呈几何倍数增加,有时候我上线想与老人聊几句,发现正在占线中,原来是我哥正在聊。”赵先生说,母亲患过脑溢血,有高血压,身体需要格外注意。“我们现在一有时间就打开监控看看,最近有一天,我在监控里看到母亲手指上贴着创可贴,连忙打电话过去问,才知道是切菜时伤到手指了,我就提醒她一定去卫生室打破伤风针。”
有时,在视频里看到母亲没穿袜子,赵先生会打电话督促她穿上,担心她着凉感冒。“晚上老人喜欢看电视,他们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我在监控里看到好几次,每次会在摄像头里把他们叫醒,提醒他们关了电视、关了灯,去床上睡。”赵先生说,为了让父母和外婆多吃水果,他们兄妹3个经常给家里买各种水果快递回去,还买了一个专门放水果的冰箱,他们还特意把冰箱放到监控可以看到的地方,“他们节约惯了,总舍不得吃,有时候水果会在冰箱里放很久。如果发现他们好几天都没打开冰箱,我们就会打电话提醒他们,别把水果放坏了。”
盯着妈妈摘豌豆的背影
他不想移开视线
前几天,赵先生在监控里看到妈妈坐在院子里的小凳上摘豌豆,赵先生想起,小时候也见过这样的场景。他就一直在监控里看着妈妈摘豌豆的背影,不想移开视线,心里觉得很温暖,“有妈在,真好!”
父亲母亲大概知道监控的功能,他们也很乐意用这样的方式生活在子女的视线里,接受子女的关心和“监督”,也很乐意与孩子们隔空聊聊天。
聊天内容一般就是:今天吃了啥?身体感觉咋样?按时吃药了吗?
不过,90岁的外婆不是很清楚监控这个“新玩意儿”,看到外孙们远在外,仍然能随时与他们说话,外婆充满好奇。她会冲着摄像头的方向,向摄像头摆摆手,与外孙们打打招呼。没事在院子里转悠时,也是时不时抬头打量一会儿摄像头。
父母历尽艰辛
供出3个大学生
赵先生回忆,父母把全部的爱给了他们兄妹3人,小时候爸爸外出打工,母亲操持家里,尽心尽力培养,他们3人也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家乡。哥哥大学毕业后在县城当老师,他走的较远,妹妹正在上大学。一路走来,父母付出了太多,非常不容易。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半夜我发高烧,父亲一路背着我去镇上的医院,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那个晚上。”赵先生说,好在随着他和哥哥参加工作,家里情况越来越好,这几年,他们给父母盖了新房,赵先生也接父母来西安住过,希望能多照顾和陪伴父母,“但是他们在这边吃不惯,饮食差异比较大,周围的人也不认识,老人还是觉得在老家住得舒心。”赵先生说,同样,父母在县城的哥哥家也住不习惯。
“云陪伴”后
兄妹们的群变活跃了
最让赵先生担心的是,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去年,母亲摔了一跤,胳膊骨折了,住院治疗,还重感冒了一次,他们都不告诉我们,直到过了很久才说。”赵先生说,这让他心里非常懊恼,2024年春节,兄妹3个一合计,都想一起了,“给爸妈装监控!”
今年3月,这件事就落实了。装了监控以后,兄妹的群里聊父母、外婆聊得更多了,“虽然都是很琐碎的事情,但是我们乐此不疲,觉得很幸福。”赵先生说,哥哥住在县城,如果父母有什么紧急情况,开车1个多小时就能赶回家。
赵先生把监控里与父母的联结称为“云陪伴”,这也是目前在“家庭发展”和孝顺老人之间,他们兄妹找到的最佳方式。
同时,赵先生一有时间,也带着媳妇、孩子,开车从西安回到老家,与父母待在一起。“有时候,周末说回去就回去了,开车8个小时到家。”
>>记者手记
老人多了一份远程照护
也安放了游子们内心的思念
随着城镇化进程,大多数年轻一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他们在城市扎下了根,老人则更愿留在故园,逐渐年迈的他们该如何得到陪伴和守护,成为一个时代的问题。
采访中,能感受到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的割裂,但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在自身生活与尽孝间,儿孙们想到了“装监控”的办法,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谁不想陪伴在老人身边,谁不想更方便地照顾老人?哪位老人又不想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呢?
有网友说,给父母装了监控后,不仅能看见他们的一举一动,还能跟他们聊天,弥补了不能朝夕相处的遗憾,就好像大家仍生活在一起;有网友说,小时候在家门口看向远方,工作了在远方望向家门;也有网友说,装了监控,担忧少了,心酸却多了,看到了很多平时自己并不知道的父母的辛苦,老人也有了新的期待和失落……但不管怎么说,高科技手段确实让老人多了一份远程照护,多了一份安全保障,也让游子们心中的思念和乡愁有处安放。
而在使用监控照顾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邻里守望”的珍贵。另外,也建议相关部门完善以村委会为纽带的志愿者队伍,并对志愿者进行养护基础培训,为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老人在外地的子女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回馈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让老人们在爱中度过晚年,是所有人的心愿。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文 强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