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哥大看到了最好的书评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我在哥大看到了最好的书评

就是图片中这句:

哥伦比亚,既然不让我用爱德华·萨义德的理论,为何有要求我读他呢?

这位举牌的同学,可能是比较文学或者艺术系,学校要求爱德华·萨义德的著作为必读书目。

我也想起自己2003年在北京阅读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和《东方学》情景,前者至今至少读了5遍。他的一些看法,比如“知识分子要自居边缘,要对权力说真话”,对我影响很大,尽管我算不上他说的知识分子。

作为一个巴勒斯坦裔思想家,萨义德致力于揭示出“西方”话语体系对“东方”的压制,也在向世界诉说一个“真实的巴勒斯坦”。他在西方思想界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哈佛和哥大。

其实,哥大本身就算是左翼大本营,在1968年的学生运动中也是重镇。左派理论、后殖民主义,在大学里一直都受欢迎。

哥大旁边还有一个著名的“革命书店”(Revolution Books),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书店,前段时间因为房租过高,刚刚搬家到一公里外。他们还打印了传单,到学生集会现场发放,声援学生的抗议活动。

如果“学校”有“人格”的话,此时一定态度复杂:这些正制造麻烦的学生,就是学校教出来的好学生,既然老师们向学生讲授自由、平等的好处,这些价值为什么不能在巴勒斯坦实现?

所以,你不能说“学校”就是反动的。学校不等于校长,也不等于这一届校董。

当学生高喊Columbia的时候,既是批判和质疑,也是呼唤学校的传统,这就是“校史”的一部分。这次时间漫长的学生运动,提供一个“应用场景”:学校所教的和学生所学的,都要受到检验。

昨天在学校大草坪上看到了很特别的一幕,很多同学用布,窗帘或者床单,做了一个围挡。里面在进行培训,教那些新加入的志愿者(准备加入抗议人群的),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身体冲突;如何应对记者和警察;如何给陌生人、围观者一个拥抱……

这些可能也是学校教的,哥大有很厉害的“社会工作学院”——大学正在培养自己的反对者,也在培养学生如何反对,这可能就是大学的功能之一。

校门外,则是激烈的集会抗议现场。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参加者不断增多,既有中东面孔,也有“美国白人”。他们反复喊着那些口号。这就是一个“实践”的舞台。人们不仅是在表达,对国会施压(马上要通过对以色列的援助法案),更是在践行自己的理念: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抗议。

当然,警察也在某个水准之上。现场的大批警察,其实比学生更辛苦。他们的职责是保证每个人的安全,有一个专门的区域留给媒体,那里有很多摄像机,这也就把警察置于“监督”之下。

路过他们的时候,我就会受到感染,甚至热泪盈眶。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我无法投入其中,但是我也能从中学到很多。这可能是“成年的洗礼”,相比之下,我在某种程度上还幼稚如孩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