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台湾选举过后,两岸关系持续走低;大陆渔船金门翻覆事件后,更使两岸紧张态势拉满。笔者认为,两岸在经贸往来与执法上,有不少看似“法理”实则“人情”之处,甚至某些时候“情”会多于“法理”。然而,近年来台湾与大陆所互信的“法理”摇摇欲坠,更遑论“人情”。造成此番局面的,除中美之争之外,或恐归咎于民进党一味片面曲解“大陆善意”。
2. “大陆善意”的两个核心为:一为同胞之情,“追求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蕴含着大陆对台湾朴素的同胞情;二为民族之义,“为国家自豪”,历史一脉相承,文化相联结。“一家人都好谈”,两岸共商对话总是“论情在先”,这给了两岸各项合作一定的人情商谈空间。当“同胞之情”这个内核被粉碎,台湾处境,只会更危险。
3. 两岸关系特殊,“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交流绝不同于大陆与新加坡、韩国等“他者”的交流。以情动人,用软性的情感联结以情动人,远好于以硬性的实力法则。与其拿着大喇叭两岸对喊,不如跟着科目三的节奏尽情摇摆”,两岸年轻人“共舞一曲”,其乐融融。
文丨《凤凰大参考》特约作者 资深两岸媒体人 郭雪筠
编辑丨侯逸超、贺涵
“不在乎现在台湾民间怎么想,只在乎什么时候打”“都这种时候了,说这些也没用了”,前一句,是这几年大陆网民常发的评论;后一句,是如今在提及缓和两岸关系时,两岸民间很常见的反应。
▎ 在金门渔船事件发酵之际,赖清德2月22日会见美国联邦众议员盖拉格(左)。
台湾选举过后,赖清德还没上任,两岸关系已经从“应该很难再坏”来到“原来还能继续坏”,从瑙鲁与台湾断交、台湾禁赴陆旅游团,再到最近大陆渔民不幸丧生、大陆宣布在厦门与金门海域之间常态巡察。
▎ 2月22日,台湾海巡署承诺会向翻覆大陆渔船死者家属提供慰问金。图为死者家属2月20日抵达金门县殡葬管理所停柩室,确认遇难船员身份。
2月20日,金门地检署证实,台湾海巡队驱离渔船过程并无录像。一开始自陈按理执法,而后才爆出没有依规定录像,互换立场,若今日是台湾渔船出事,台湾舆论同样会非常愤怒,家属都会难以接受。
不论录像与否,表达慰问与关怀、积极沟通、尽力帮助家属善后,是人之常情,而非第一时间强调“就事论事,我没错”。进一步说,两岸关系特殊且敏感,如今民进党口中的一些“法理”,实乃过去马英九时期与大陆有互信所致。
▎ 2023年3月27日,中国台湾北部桃园市桃园国际机场,马英九启程前往大陆祭祖、交流,台湾居民举横幅相送,横幅上写着“英九祭祖春暖花开我们都是一家人。”
两岸在经贸往来与执法上,有不少看似“法理”实则“人情”之处,甚至某些时候“情”会多于“法理”。不然,若单纯以“法理”深究两岸经贸,在特定产业大陆让利的情况下,谁更占理?恐怕两岸有得吵。
两岸关系演变至今,中美之争是其一,民进党在过去数年一直把“大陆善意”一词片面曲解,恐怕是比中美冲突更重要的因素。
“大陆善意”的两个核心
大陆讲述涉台议题时,常提及“大陆善意”。何谓“大陆善意”?一些在大陆的台湾人可能都体会过:与大陆人交朋友、谈事情,诉诸两岸人民应有的情谊(比如谈及祖籍),往往能立刻与对方拉近关系。
▎2月15日,台湾国光剧团在台湾戏曲中心举行新春开箱仪式,男女演员跪在中国戏曲祖师爷唐明皇塑像前,期许龙年新气象。
大陆在面对台湾问题时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同胞之情,一个是民族主义,大陆涉台不论宣传、还是决策,往往也基于这两个核心。
前者不难理解,许多刚接触大陆人的台湾人往往会被一口一个“台湾同胞”吓到(当然,现在大陆年轻人比较少这样了)。大陆涉台部门屡屡谈及的“落实台胞同等待遇”“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追求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也是基于此。
▎ 马英九在《声生不息·宝岛季》节目中与两岸青年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自然,在两岸民众认知不同下,台湾比较难感同身受,可能会当“统战的官话”,但这些话语与政策的内核,确实包含大陆对台湾朴素的同胞情。
至于民族主义,比如大陆强烈反对的“倚美谋独”,很多时候容易被简化为“小粉红”与“战狼”。但若理性分析,大陆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究竟为何?其实往往就是“为国家自豪”“中国原是大国,衰弱后被列强欺负,如今再站起来”之类。
这里面不只有政治,还有“从古至今,中国如何如何”之历史传承概念,与文化自豪,近年在大陆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国潮风”就是其中一个体现。因此,大陆相关单位在两岸交流时,总是强调文化联结。
▎ 2024年2月19日,两岸汉服爱好者在台湾铭传大学桃园校区线下交流。
所以,当“台湾与西方抱团”,或是“去中国化”等新闻被报道,格外会引起大陆的不满。
举个例子,很多大陆朋友跟我说过,“其实我们也理解台湾人的立场,毕竟两岸很多不同”,但当“台湾与外人抱团”,这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大陆朋友对台湾的理解,是基于“一家人都好谈”。同胞之情与民族主义,当台湾否定前者,后者就会展现得更强硬。
综合以上,在两岸商谈中,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层面,总是“论情在先”,这给了两岸各项合作一定的人情商谈空间。
而当“同胞之情”这个内核被粉碎,台湾处境,只会更危险。
被民进党低估的“情”
台湾学者苏起在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写了一段话。“两岸政治菁英为各种政治名词争辩了几十年,但大陆一般民众未必能听懂这些。而民进党的‘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论述,不论教育程度如何的大陆民众都会不满。只要台湾不否定自己的血缘与地缘,其实能把两岸争议控制在理性层面。”
▎ 苏起在《美中对抗下的台湾选择》新书发表会 。
两岸的教育、环境、政治体制都不同,但,两岸仍有许多生活与文化共鸣,这些都是可以促进两岸沟通的方式——不论是民间还是政治层面。今年1月台湾夜市举办科目三舞蹈比赛,台湾舆论有人批评为“统战”,但参加的年轻人众,最小参赛者仅四岁。
▎ 2024年1月25日,台北市宁夏观光夜市举办“科目三”舞蹈竞赛。
软性的生活文化在“大政治”面前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无用,但大陆的流行文化,确实影响了台湾不同世代对大陆的认知,这点近年两岸学者都有研究。一起跳过某首抖音神曲、一起喜欢过某大陆明星,这些在未来都能成为两岸青年交流时的共同回忆,情感的联结可以这样建立。
正因为两岸关系特殊,才能有独特的沟通方式,不同于大陆与新加坡、韩国等“他者”的交流。而民进党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往往忽视基于两岸特殊历史下“情”的联结与塑造,对大陆App、明星、电视剧还得批评几句“统战”。
▎ 台湾组合 动力火车参与节目录制。
民进党期望两岸以“两国”方式沟通,但这并不会更有利于台湾,因为两岸若无软性的情感联结,就只剩硬性的实力法则了。
这次渔船事件,大陆民间不满,很大程度是因为“同胞之情”这个内核再次被揉碎。在赖清德执政后,料想这样的情况难被改善,而一再粉碎情感联结的后遗症,也会在往后陆续显现。
最后,或许此刻有人要说,“都这种时候了,说这些也没用了”。但两岸关系路还长,写下这些,权当几年后回看的反思吧。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