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2月9日电(记者多蕾)在纸张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人的主要书写载体之一,甘肃出土了6万多枚先秦至魏晋时期的简牍,其中以汉简居多。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介绍,甘肃出土的数万枚汉简内容丰富,可以说是记录两千年前汉代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
“在甘肃出土的简牍中,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属于实用文书类,对于龙的记载和描摹相对较少,但我们也能在其中发现一些和龙有关的简牍和器物。”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说。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汉代龙纹木漆器残片,这件漆器残片历经两千余年仍色彩鲜明,底盘上绘有两条相向的龙形象。
这是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汉代龙纹木漆器残片。新华社记者 多蕾 摄
悬泉置是河西走廊上一处大型官方驿置机构,主要用于接待汉代时往来的国王、使者等达官显贵。
肖从礼说,根据这件木漆器的精美程度,可以推测它应该是当时西汉官府为悬泉置专门配备的高档器具。
这是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汉代悬泉龙凤画木牍。新华社记者 多蕾 摄
在敦煌悬泉置遗址,还出土有一枚木牍,上面没有书写文字,而是绘有龙和凤两个图案形象。
据介绍,根据材质,简牍有竹简与木牍之说。根据形制,简为长条形,能够书写一行文字,牍比简更宽一些,能够书写两到三行甚至四五行文字。“根据悬泉置的使用时间和简牍的记载,我们大致推断,这枚木牍应该来自西汉末期。”肖从礼说,“可以看到,汉代的龙形象更为灵动活泼,以细长、柔美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