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城市竞争,日益白热化。
01
最新10强城市格局,尘埃落定。
作为GDP总量最高的城市,“十强城市”往往都是省域经济的佼佼者,代表着各自区域的天花板。
2023年,中国内地GDP十强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
省域经济解读:《最新省市GDP,谁晋级,谁掉队了?》
可以看到,十强城市的守门员仍旧是南京,自2020年被赶超之后,天津仍未能回到TOP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作为“守门员”的南京之外,TOP10城市几乎全部跻身2万亿俱乐部,2万亿GDP正在成为新的竞争起点。
毕竟,随着常州、烟台晋级,内地万亿城市多达26个,未来几年还有望继续扩容,万亿GDP早已不再像过去那么稀缺,无论是经济含金量还是影响力都大打折扣。
作为领跑者,经济第一梯队城市的门槛正在不断抬升。
过去一年,多个城市取得历史性突破。
上海逼近5万亿,广州、重庆联袂跻身3万亿俱乐部,杭州、武汉同时突破2万亿。
其中,广州反超重庆,重回GDP第四城;杭州反超武汉,重回GDP第八城;而成都与苏州的差距明显收窄。
虽然多城取得突破,但TOP10城市,仍旧集中于南方和东部地区。
从南北分布来看,TOP10城市中,仍旧只有北京一个北方城市,其他9个均位于南方,而作为北方第二城的天津,短期重回前十的可能性并不高。
从东西分布来看,TOP10城市中,中部只有武汉一城,西部则有重庆、成都两城,其他都位于东部,且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最强增长极可谓名副其实。
这些经济大市,既是各自区域经济的领头羊,也是挑起全国经济大梁的主要支撑所在。
02
谁在晋级?
自从三年前南京首超天津跻身其中,十强城市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暂时没有新的挑战者突围,但在内部,却一直呈现你追我赶之势,主要集中在京沪、广重、杭武之间。
先看京沪,上海守住了第一大市之位,且拉大了领先优势。
此前,由于疫情等超预期冲击,北京季度GDP一度历史性赶超上海,上海能否守住经济第一大市之位备受关注。
事实上,即使在疫情年份,上海年度GDP一路绝地反弹,守住了第一城,而在后疫情时代拼经济的背景下,上海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
毕竟,分工不同,北京并非经济中心城市,也不以制造业见长,而是以全国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定位。
反观上海,经济是第一位的。不仅有着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和全球科创中心的定位,本身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领头羊,且承担着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再看广重,广州反超重庆,经济总量重返全国前四。
广州对重庆的反超,既有GDP终核调整的因素,也有广州稳住自身阵脚、以二次创业再造一个新广州激发出的增长动能。
抛开重庆究竟是一个省还是一个市的争议不谈,也抛开广州因为三级财政而承担起多大的财政转移支付重任不谈,广州这些年的确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压力。
近年来,广州提出“制造业第一、产业强市”的口号,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健康等新兴产业,重塑增长动能,无疑是关键的一步。
杭武之间,虽说杭州反超武汉,重回GDP第八城,但两城差距极其微弱,未来竞争态势仍然焦灼。
过去10多年来,武汉GDP总量整体领先于杭州,但2020年疫情的到来,导致武汉遭遇有史以来最大冲击,被杭州连续2年反超。
直到2022年,武汉才以微弱优势反超杭州,而2023年,杭州又以微弱优势反超武汉,两城GDP差距在百亿之内。
经济实力接近,但两城的产业结构和定位全然不同。
武汉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市。汽车制造、钢铁、光电子、医药产业都是绕不开的存在,不少产业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就连上海也罕见跑到武汉招商。
杭州则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一线城市。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675亿元,占GDP比重高达28.3%,整体实力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
面向未来,武汉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杭州要补制造业的短板,2万亿之上,谁能更进一步,仍然值得关注。
03
南京,能否守住第10城?
自2020年南京赶超天津,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经济第10城以来,未来能否站稳“守门员”之位,一直都备受关注。
第10城之争,最大的挑战者不是天津,而是华东地区的两匹黑马:宁波、青岛。
宁波、青岛,都是计划单列市,城市性质与深圳相当,有着财政单列的优势,在各自省域中都作为与省会相抗衡的一极而存在。
如今,宁波与青岛经济总量不仅无限逼近天津,而且与南京的差距双双收窄,未来未必没有挑战第10城的可能。
根据最新数据,宁波2023年GDP达到1.64万亿,与天津的差距不到300亿,与南京的差距也从前一年的1200亿收缩到千亿以内。
青岛2023年GDP达到1.57万亿,与天津的差距从1400以收窄到千亿以内,与南京的差距从2000亿进一步收缩到1600亿左右。
对于宁波来说,第10城,或是志在必得的目标。
宁波官方曾表示,“奋力实现2025年GDP总量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10名的目标”。
与天津、南京相比,宁波最大的优势在于千亿级制造业众多、拥有港口优势、民营经济一流。
宁波共有8个千亿级产业,以汽车及零部件、绿色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为主,无论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还是专精特新小巨人,都位居全国前列。
宁波-舟山港则是全球货运第一大港,2023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较上年增长4.9%,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同时,宁波还是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2023年,宁波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民营经济贡献了该市66%的GDP、79%的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
这是宁波的经济活力,也是力争跻身2万亿俱乐部的重要支撑。
04
剑指第10城,但青岛首要突破的是北方经济第二城之位。
青岛是山东经济第一大市,也是山东新兴产业最为发达的地方,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位居前列。
过去一年,青岛取得两个历史性突破。
一是青岛港继晋级为北方第一大港后,又连超广州港、深圳港,跻身全国前三。
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标准箱,成为全球第五个跻身3000万标箱俱乐部的港口。
这背后,地缘变迁导致的外贸格局变化是主因。
青岛一方面具有“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的区位,成为地缘变迁的受益者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北方第一大港,青岛又有着连接北方与南方的优势,内贸蒸蒸日上。
二是青岛、济南都市圈先后获批,山东成为全国第二个拥有两个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
根据规划,青岛都市圈,涵盖青岛、烟台、潍坊、日照等四个城市,陆域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558万人。
与其他都市圈多是“强中心+弱地市”的格局不同,青岛都市圈成员无一不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烟台2023年正式跻身万亿俱乐部,潍坊迈上8000亿大关,成为下一个万亿城市的候选者。
都市圈的意义,在于同城化,是交通、规划、产业的同城化,在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同时,还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
当然,第10城之争,谁也没有特别大的领先优势。
毕竟,大国博弈搅动的冲击波,地缘变迁带来的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的大洗牌,城市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都让未来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谁能最终站稳“守门员”且更进一步,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