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开会,提前一天到达。看两千年的中国,就是这里了,兵马俑、大雁塔、陕博……苍劲雄浑。以前来过三次西安,最近五六年没来,这次借出差再次感受。
主办方安排来接机的马老师身材匀称,皮肤白皙,一双闪亮的圆圆的杏眼,说起话来温柔婉转,还带着一股油泼辣子的爽脆,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绝对大秦帝国婆姨的范儿。走到停车场一看,马老师开的是新能源车。自己这一年关注了中概股新能源车EV车的股票,于是马上进行田野调查,虚心请教她开新能源车的感受。她对新能源车的性能、内饰、售后服务,极大的省了油钱,都赞不绝口。因为EV车在西安设厂,政府还有大规模补贴和行政措施。比如,EV车可以开在公交车道上,EV车可以在很多路边位置合法停靠。她说有一次家庭聚会,她大侃EV车的好处,天真善良的外婆来了一句:那闯红灯可不可以?惹得大家一通大笑。我说以后开EV车的官员如果贪腐了,是不是应该准许减刑?她也笑了起来。这恐怕就是中国模式的厉害吧,认准了一条道,举全国之力呼啦啦上,当然这样也许也会造成产能过剩一地鸡毛的隐患。
车很快就开入了高新区,路边高楼鳞次栉比,新的老的一栋接一栋,丝毫不输北京大望京。我在二三线城市有个发现,这里的楼间距都很近,很多楼层一天里会有相当长的时间晒不到太阳。这样的楼间距、容积率,在北京是绝不可能通过规委要求的,但在二三线城市,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想想道理其实也简单,对开发商来说,容积率稍微改一改,多盖一栋楼,多建一个单元,那就是结结实实几千万、几亿的纯利润。在帝都,有市、中央级的部委、规委、监察部、纪委坐镇,还有那么多强势媒体,如果做的太过分,迟早要曝光,要出事儿。但在二三线城市,开发商没那么大顾虑,这样容积率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铺开。当然现在碰上倒查20年,或许也是定时炸弹。
车最终抵达目的地曲江池,几位好友已在茶馆等候了。好友介绍曲江池是依据古代遗址而建的历史人文生态改造工程。曲江城始于秦,建于汉,兴于隋唐,安史之乱才破败。90年代,为了拓展西安新的城市发展布局,改善居住环境,使人文、自然和商业更好的融合,于是在原城区西南角曲江池荒芜的农田上,先复建了曲江城人文遗址公园,再围绕曲江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商业、住宅的建设,逐步发展,最终成为全国城市新区拓展改造的典范。
暮色苍茫,几位早到的朋友要赶西安回京的晚班火车,起身告辞。把他们送出茶馆儿后,我和好兄弟易鹏盘古智库理事长决定在曲江池边漫步。经过20多年的修建,这里果然气概不凡。清澈的湖面比紫竹苑还大,湖边蜿蜒五六公里的塑胶跑道,全国少见。柳树、槐树、柏树、梧桐,各式各样的植被,沿湖密布。透过湖边垂柳的枝干望去,远处就是坐地而起的雍容大气修旧如旧的阅江楼、畅观楼。雄浑内敛的斗拱,展现着独有的汉唐风范。再往远看,是闪烁着LED大屏和各种logo的酒店、住宅、大型商业综合体,新时代和历史在这里交汇。这时园子里人很稀少,我和兄弟边走边聊,天南地北,朗朗的笑声在林子里回荡。这时青灰色的夜空正被湖边步道上高挂的灯笼点亮,灯火阑珊,湖风拂面,配上室外十三四度的气温,虽然和兄弟还没喝,但感觉人已微醺。遥想一千五百多年前,李白、杜甫不知在这里谱下了多少诗篇。尤其是杜甫,见证了安史之乱曲江池的衰败,也许他的《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写就。悲悯和愤激的他,放在当下,保不齐又是一个时常被封号,甚至被喝茶的大V,公知,活在包容开放治理手段有限的大唐,算是幸运。当然这样的夜色,这样微醺的状态,今晚还是更适宜追忆诗仙李白……晚上的饭局,由第二天国际论坛的主办方组织,政、商、学各界人士云集。领导定调,学者拔高,商人捧哏儿,美女气氛组,相得益彰,其乐融融。酒席虽然定在诗仙登临处,但考虑到第二天的会议,大家小酌完毕就散了。回到酒店,洗漱完躺在床上,才发现有状况。房间隔音不行,隔壁翻云覆雨,时徐时急,时隐时现,延续了一个半小时,真不知道是旅行者到古都焕发了活力,还是本地“秦兵耐苦战”,还好小酌后暂无睡意,索性玩了会儿手机。
第二天早起,老规矩,用晨跑去感受城市。跑进一个平常的小区,没想到竟然成了一个味蕾煎熬之旅。本来一大早空腹有氧锻炼对咱这吃货就是挑战,偏偏一路全是自己喜欢的各种碳水小吃店,哨子面、羊肉泡、葫芦头、烩面、水盆羊肉、牛肉煎包、葱花大饼……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让人边咽口水边跑。更有意思是小吃铺的招牌,书法要么是拙朴憨直,要么是苍劲雄浑。就连那些针灸、按摩、茶室的招牌也大多古雅清奇,隽永飘逸,名字也起的有韵味。跟帝都街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仿宋体,甚至其他丑陋的字体,没走心的名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看来两千年的中国和两百年的中国完全不一样啊。
中午在昨天接机的马老师的陪同下,去吃了自己最爱的陕西小吃葫芦头。如果简单理解,这就是改良版的北京卤煮吧,但其实又很不一样。卤煮里头放了大肠、小肠、肺头、豆腐、火烧,而葫芦头里的主角只有大肠。卤煮里韭菜花儿、豆腐乳、辣子,各式各样的佐料一通乱放,葫芦头里只有大肠和掰碎的馍,纯白汤里不知道放了什么香料,味道远比卤煮更绵长醇厚,每次来陕西都不会错过。
饭后奔向下午中东问题国际研讨会的会场,中途有时间买杯咖啡,人家以为咱一定是星巴克,没想到咱独爱国潮瑞幸。不仅仅因为性价比,在下倔强的认为,瑞幸的咖啡豆就是好过星巴克,更香更厚。瑞幸还经常推陈出新,有新的口味,比如椰奶、芝士等等等等。自己这么一说,没想到给马老师添了麻烦。离西北大学会场比较近的瑞幸不太好找,得跑到旁边西安外国语大学去。但这么一跑,居然有新的发现。这里恢弘的大门和罗马柱,后现代结构的图书馆,高耸的钟楼,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体育馆……气派完全碾压自己从小长大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里的道路也宽敞,路两边的林木茂密,年轻人自信而傲娇的走在学校的路上,远远的看去,真像一排迎着朝阳成长的白杨。被这种青春的气息感染,我邀请马老师在寻找瑞幸咖啡的路上一起走走。她今儿穿着小短裙,步履轻盈,我不禁赞道:“您这哪像工作多年,也就是个在校大学生嘛。”她说:“哪里呀,快奔四张的孩儿她妈了。您才是哪像五张多?说您在校读研,大家肯定都信。”就在这种互相吹捧中,一下子找回了学生时代的感觉。瓦蓝的西北的晴空,如香槟一样清冽的北风,满眼阳光向上的青年人,青春真好,学校的感觉真好。忽然有了找一个喜欢的专业,再读一个博士重新回炉的冲动。
中东问题国际研讨会的主会场在西北大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当年西安事变,西北大学的学生在这里喊出了抗日救亡的口号,名震中外。岐山总理文革时也曾在西北大学历史系深造。带着崇敬的心情走入校园,走进了历史系大楼,来到了位于八层的西北大学中亚问题研究所。被这里的校史陈列所震撼,原来抗战时期,这里不仅是西北,还是全中国教育的制高点之一。民国的史学泰斗,蒋廷黻、余天休、姜琦等知名学者都在这里讲学研究,学术血脉源远流长。
下午的研讨会由盘古智库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联合主办,除了智库、系领导,参会的还有中联办的领导、西北大学校长以及很多专家学者。大家聚焦中东问题娓娓道来,表达自己的真知拙见。自己作为盘古智库副理事长,也结合这些年在媒体一线的经历,和过去四五年读史的感悟,表达了几个观点:
第一,我们应该从文明互鉴的高度把握中东。中东的古文明远比我们所熟知的还要灿烂。尤其在欧洲中世纪,思想文化禁锢的年代,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在中东得到很好的保留。文艺复兴之所以喷发,得益于把中东用阿拉伯语保留下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再次反送回欧洲。更不要说中东阿拉伯文明在科学、文化、宗教领域本有的辉煌成就。
第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对自己在这个真实世界的真实的位置认知,决定我们如何应对世界。这些年读史的感觉,西方史学家、学界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深入细致。应该说,我们对世界的研究,对很多地区的研究,远不如西方学者对我们的研究深入扎实。确实有必要奋起直追,这是我们当代史学、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的历史使命和当下担当。
第三,中东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中,根据人口发展的预计,中东人口和经济体量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复杂博弈的世界格局中,在多元的政治、宗教、军事、经济的格局中,我们如何合纵连横,最大化我们的利益,这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政商学届的学者,应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出发,从自己不同的维度,加强交流沟通,提升我们对这个地区的认识,更好的建言献策。
研讨会从两点到六点不间断,专家学者们从政治、宗教、军事、金融、能源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中东问题和中国未来应对策略的真知灼见。大家扎实严谨的分析,独到的见解,令人感佩。其实一个国家的实力,真的不仅仅是火箭上天、高铁飞驰。专家学者的对世界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构筑了我们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确保国家的战略、策略走在正确的方向。在西北重镇西安,有这样一个默默耕耘才华横溢的学者群体,乃国之幸事,善哉善哉。
夜幕降临,要回京了,坐车去机场。主办方安排了另外一位年轻人送我。她陕北人,美国留学,先在上海打拼,后来厌倦了那里的高消费、快节奏,决定回到了故里。路上跟她聊起了陕西的近况,可能跟陕西的战略位置和煤炭变化有关,她说这里房价没有明显下滑,人口也没有向其他城市转移,消费也没有明显的滑落,西北人还是愿意在这里置产创业。看着街上人来人往一派沸腾的景象,跟我近期在一些沿海城市,包括北京的观感很不一样。合理的房价,稳定的工作,适合生活的节奏,才是每个年轻人心中的小确幸吧,恐怕只有悉心呵护好这样的小确幸,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更确信。茫茫夜色中挥别古都的灯火,心中带着踏实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