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门即将开启,中国邮政携手文化大咖
邀你一起沿着古今丝路探索邮路变迁!
从杜牧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驿马飞驰,到每天几亿件“上天出海”的快递包裹,邮政业在中国延续着千年的发展。回顾世界邮史,中国邮政系统形成较早,同时具备了完善的结构形式和迅捷的工作效率。可以说,古代邮驿是中国文明创造的杰作之一,放眼当下,现代高效的邮政服务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邮政业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条邮路的变迁。
中国邮路,生生不息的文明交流之路
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驿站制度是中央集权政体强化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正是这套邮驿系统为大地上那股生生不息的向心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进入西汉,张骞率领使团穿越茫茫戈壁,走过前人脚下的邮路,历九死一生,经13年后返回长安,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对西域诸地的和平外交,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而后的两千多年里,沿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古道、商船航线,不同地域、民族的多元文化激荡交融,无数印证东西方交流互鉴的遗珍散落其间。
步入现代,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这条古老的邮路有了新使命。“一带一路”承载了这条邮路上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十年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壮大,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截至今年8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和平发展增添了无限动能,也让这条邮路,通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一部中国邮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富强发展史。过去“家书抵万金”,如今“快递暖人心”,我国邮政业建成了世界上最为通达、最为普惠、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邮路网络,成为无处不在、无人不用的生活场景。而无论邮路如何变迁,中国邮政始终坚守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穿越千年,文化大咖重走新邮路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敦煌都是中西交流的重要吐纳口。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敦煌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而走向辉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千百年来,以甘肃敦煌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河西走廊,见证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凝结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甘肃打开了向西开放发展的新大门,从内陆偏远省份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甘肃邮政更是乘势发力,以商流为牵引、以物流为支撑、以金融为保障、以数据为驱动,初步形成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协同联动,金融、电商、寄递全要素系统集成,为乡村振兴贡献邮政力量。
为深入探索古今邮路变化,聆听当代邮路的使命与传承,凤凰网携手中国邮政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演员、礼学指导张晓龙以及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前往甘肃敦煌,共同踏上寻访古丝路与新邮路的旅程,为我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演员张晓龙因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个性鲜明的角色而被观众熟知,而在幕后,他也是众多大火古装剧、文化晚会的礼仪指导,同时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的他,也一直身体力行推广传统文化,探索传统礼仪的现代化表达,他的加入为我们了解丝绸之路增添了有趣且多元的视角。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深耕敦煌历史研究多年,2020年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敦煌文化的热忱探索为节目内容的专业度提供了保障。二人将一同开启时光之旅,在历史文化中碰撞思想火花,领略千年丝路魅力,寻找最美邮路风景。
丝路传邮,畅达天下,这场与古今丝绸之路的跨时空对话将深刻展现古今邮路变化,以及新时代邮路所承载的重要使命。丝绸之路上发生过什么故事,千年前的邮递有多快,中国邮政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一切答案即将揭晓,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