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开卷|从服章之美看元明清服饰演变
资讯
资讯 > 正文

艺术开卷|从服章之美看元明清服饰演变

服饰,作为身体外在的显著特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被认为是族群认同和区分的重要标志,并被纳入礼制的范畴且在后世不断得以强化。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更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著《煌煌大明:考古、服饰、礼制》近日面世,作者徐文跃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本文试举数例,以示元、明、清三朝服饰的关系。

《朱瞻基行乐图》(局部)中的明人服饰

冕冠

明朝,在中国历史的序列上,处于元朝和清朝之间,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朝代。元朝和清朝都由少数民族建立,而明朝可说是帝制时代最后一个以汉人为主导的王朝。在服饰史上,元朝“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同时“兼存国制”。这一制度袭自辽金,其时有国服、汉服之别。辽金元虽重国服且行剃发,但不废汉人衣冠。明朝初立,明太祖诏“复衣冠如唐制”,“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清朝定鼎,强制汉人一律剃发易服。初看之下,元朝为一变,明朝是一变,清朝又是一变,三朝服饰截然不同,似无因袭。但实际上元代服饰影响明代既深且远,其影响且及于清代并朝鲜、日本、琉球诸国。在此,试举数例,以示元、明、清三朝服饰的关系。

缎地杂宝纹褡護

搭护。又作搭胡、搭忽、答胡、答忽、搭護,为蒙古语“Dahu”之音译,意为一种皮袄,后用以指代丝麻类半袖或无袖的袍服。明初革除胡服,但搭护不在其列。搭护在明代更多地写作褡護,与圆领、贴里为帝王群臣常服中的特定组合。入清,礼服中也有搭护。杨宾《柳边纪略》卷三记满洲“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打呼”,文后注云“皮长外套也”。《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四《衣服类》第一载“皮端罩Dahū:用任何一种皮草做的,比褂长,放上眉子,毛朝外穿的,称为皮端罩。用白珍珠毛狐狸皮、元狐皮、貂皮、猞猁皮,上镶貂皮边,猞猁皮、豹皮、狐狸皮等皮毛做的,和朝服一起穿”。满语Dahū当即借自蒙语Dahu,其时汉译或作打呼、达呼、大护,而更多地则被称为端罩。据《大清会典》,端罩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数种,这与蒙语的本意颇为相近。按质地、皮色及其里、带的颜色,端罩又分几个等级,以此区分身份的高低。

贴里

贴里。又作帖里、天益、天翼、缀翼、裰翼,为蒙古语“Terlig”之音译,意为丝、丝织品、绸缎,后泛指丝麻织物。或言“Terlig”为腰间收束之袍服的蒙古语称呼。入明,贴里未废,且与圆领、褡護为特定的组合。明朝末年,朝鲜使臣申忠一出访女真部落,记努尔哈赤的穿着,说是“身穿五彩龙文天益,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饰”。朴趾源《热河日记》记其一行将渡江入清朝国境,于卢参奉所说“视帖里时,更加豪健矣”文后注云“帖里,方言千翼”,天益,亦即天翼,也就是贴里。洪万朝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以谢恩副使出使清朝,在其《晚退燕槎录》中记清人服饰,称“所谓公服,如我国辇陪军之所着,而有绣贴里则长而有膝。按如我国戎服。红头上有澄子,青卵、红卵各随其品,垂念珠一串,围带子于贴里。此必遵胡元辽金之制而未可知也”。洪万朝所说的公服,当即清代的朝服,近人考证清代朝服的形制正是受了明代贴里的影响。

白麻金狮补短衣

补子。补子在明代为文武群臣常服圆领上的一种标识,《明太祖实录》载“(文武官)常服用杂色纻丝、绫、罗,彩绣花样:公、侯、驸马、伯用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二品仙鹤、锦鸡,三品、四品孔雀、云雁,五品白鹇,六品、七品鹭鸶、鸂鶒,八品、九品黄鹂、鹌鹑、练鹊,风宪官用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九品犀牛、海马”。明清易代,袭用补子,用于文武群臣朝服、吉服、常服外套穿的褂子上,其功用与明代一样,也是为了区分品官的等第,惟其花样与明代稍有参差。推原其始,明清补子乃是出于元朝胸背。胸背,顾名思义其装饰的部位在前胸后背,初为或圆或方的装饰花样。元朝胸背普遍采用龙、凤、麒麟等动物作为装饰,并无明确的等差序列。明清补子则文官专用飞禽,武官专用走兽,等级鲜明。

襕衫

搭护、贴里、补子之外,帽顶与其上的翎羽装饰,珍珠(蒙古语、满语称“答纳”)装饰,及衣物上如云肩通袖膝襕、四团、八团等装饰模式,也都是元明清三朝服饰前后袭用的实例。此处所举虽然间有蒙古影响女真的例子,并非一律经由明朝为中介而递相袭用,但不难看出元、明、清三朝服饰之间的关系远比通常所认为的密切。

幞头

又有明一代,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封贡体系最为典型。朝鲜、日本、琉球作为名义上的藩属,对明朝例行朝贡,明朝则对其加以册封。而封贡体系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明朝赐予藩属冠服。特别是朝鲜王朝,“礼乐文物,侔拟中华”,衣冠制度效法明朝。明清易代,出于尊周思明的意识,朝鲜士人主观地认为清朝已是腥膻遍地,礼乐文物荡然无存;而僻在一隅的朝鲜却能保有明朝政教,“一隅青丘,独保大明日月”,“大明日月,尚存于青邱一隅而未尝亡”。至朝鲜高宗称帝前夕,儒生在劝进奏疏中也说“惟我东方,檀君首出,与尧并立,箕师道东,一变为夏。亦粤我祖宗缉熙之学,直溯关洛,尊尚程朱,礼乐文物,侔拟中夏者,迄今上下四千年。而惟其皇统之号,则在古未遑矣。钦惟皇明,廓清区宇,圣神继绳,我国受命,号称小华”,继称“陛下圣德大业,宜承大明之统绪”,“伏惟陛下深体万东之义,廓挥中兴之志,亟正宝位,亟涣大号,以顺天命,以应民心,克承皇明之统,永享无疆之休焉”。朝鲜王朝升格为大韩帝国,其时距明亡已数百年,但仍认为是承继明朝的统绪。度支部协办朱锡冕在奏疏中就称“洪惟我陛下,挺上圣姿,膺中兴运,远绍皇明之旧统,创制大韩之新规”,高宗也曾直言“大明受之于宋,朕则受之于大明”。与此相应,朝鲜使臣出使清朝,特别注意清人的穿着服用及清朝士人对其衣冠的观感,在《燕行录》中往往费有不少笔墨。朝鲜使臣以为“我等衣冠与明制一样”,普遍认为大明衣冠尚存于朝鲜且惟此可见,尹凤九《屏溪集》就称“即今天下,我独周矣。大明衣冠,惟此可见”。在路途中,朝鲜使臣常常讲求穿戴,以期引起路人的艳羡。尹凤九在给即将出使清朝的俞子成的信中,就说“且儒士之行,兄乃一初,不可用军官服,宜以幅巾等巾服莅途。中原旧人,必且艳看矣”。路人对朝鲜使行异样的眼光,朝鲜使臣却多情地以为“华人见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在与清朝士人交往的过程中,朝鲜使臣的自我优越感还屡屡藉其衣冠得以膨胀,进而夸示于人前。

朝衣

如上所述,元、明、清三朝冠服制度虽各有异,但异中有同,不乏前后因袭之处。同时,明代服饰也在域外有着深远的影响,进而引致朝鲜对清朝的别样认知。明代服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即在此历史的纵向和横向得以凸显,而无关于是蒙是满是汉还是朝鲜。服饰研究注重明代,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往往年代越早,可资利用的材料越少;年代越近,材料越多。元朝去今已远,文献多不足征,其他材料也相对较少;清朝去今最近,无论是文献还是实物、图像等材料都极为丰富,且相关研究也多。惟于明朝,去今不远不近,材料也还算充足,相关研究不无深入的空间。近年来,相关文献、实物、图像的发现、发掘、发布,也大大丰富了研究的资料,使得系统地研究明代服饰成为可能。

梁冠

那么,要怎么样研究明代服饰呢?

明代服饰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文献和图像。但文献的记载往往多有阙略,难有具象的认知;图像的释读则常常见仁见智,易被误解误读。相对来说,考古发掘实物及传世实物最为可靠,但其利用似未普遍。即便有文献、实物、图像三者并重之例,也多是限于某个专题或片断,鲜有通盘的论述。明代服饰研究,当以文献、实物、图像三者并重,此将关涉的材料略述如下。

立领对襟女衫

文献,主要是国内的明代文献,如官修的礼书、政书、史书,及地方史志与笔记小说。《洪武礼制》《诸司职掌》《大明集礼》《大明会典》《礼部志稿》《明实录》等书早为学人所熟知,而地方史志与笔记小说更多地反映时人穿着的实况,颇可利用。近年,一些明代珍本图书的刊布,也有助于明代服饰研究的深入。如内府彩绘本《明宫冠服仪仗图》的出版,因其附有众多明初绘制的彩图,使得以往典制中只有文字记载的物事变得生动具象。明代服饰研究可资利用的文献当不限于国内,域外朝鲜、日本、琉球诸国的文献应该也在利用之列。域外汉籍中,以朝鲜的《国朝五礼仪》《国朝续五礼仪补》《春官通考》《朝鲜王朝实录》《朝鲜王朝仪轨》《大韩礼典》《燕行录》诸书与明代服饰关系较巨,特别是《朝鲜王朝实录》载录明朝赐给朝鲜国王、王妃、世子冠服的敕书和咨文,文后详细开列所赐冠服的各个构件,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宫内厅所藏明神宗颁给丰臣秀吉的敕谕,及琉球《历代宝案》所录明朝赐给琉球国王冠服的敕书,文后也都详细开列常服、皮弁冠服的各个构件,前者且有《丰公遗宝图略》以图说的形式作了记录。域外文献的利用,无疑有助于拓宽明代服饰研究的视域,进而引向深入。

郡王妃鞠衣图

实物,主要是考古发掘实物和传世实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事业蓬勃发展,明代墓葬多有发现与发掘。这些墓葬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自帝王后妃、文武官员与其妻妾,下至士庶与其妻妾。涵盖的地域遍及大江南北,而尤以两京及现在的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地为数最多。在已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有冠帽服饰的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其规模也颇可观。举其大者,帝王陵墓中定陵、鲁荒王墓、梁庄王墓、益宣王墓、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品官墓葬中徐达家族墓、沐英家族墓、宋晟家族墓、王洛家族墓、顾从礼家族墓、夏儒夫妇墓、徐蕃夫妇墓、王锡爵墓,士庶墓葬中刘鉴家族墓、张懋夫妇墓,等等,都出土有相当数量的实物。传世实物则主要是国内文博单位如故宫及孔府所藏明代冠帽服饰,特别是孔府旧藏虽已分藏各处,但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工艺之精、保存之好,为他处所不及。国内实物之外,考古发掘所见的朝鲜时代墓葬中,冠帽服饰出土亦夥,间亦可资利用。而日本所藏明朝赐给丰臣秀吉、上杉景胜的一批服饰遗存,有其明确的来源,特别是前者既有文字的记述又有图像的描绘,尤显珍贵。

皇后袆衣图

图像,主要是纪实性的容像、壁画、版画诸类,特别是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各阶层的容像。明代帝后容像现存皇帝坐像一套和帝后云身像一册,真实表现了明朝历代帝后的穿着。明代社会摹写容貌的绘画技术水平较高,兼以当时社会宗族观念较强,现今存世的容像为数众多且较能真实反映当时的衣着风貌。容像的性质较为庄重,主要用于宗族祭祀并保存于祠堂,所以当时的世家大族往往存有延续数代的先人容像,如岐阳王世家、衍圣公世家。明代壁画衰微,但一些寺观壁画却能真实反映时人的穿戴情况。明末印刷出版行业发达,版画水平较高,内中也多有纪实性的题材。此外,行乐图、宦迹图乃至域外的图像资料,也颇可参考。明代行乐图存世较多,《宣宗行乐图》《宣宗马上像轴》《宪宗元宵行乐图》《宪宗调禽图》等上所见帝王穿着多为典制所不载,《杏园雅集图》《竹园寿集图卷》《五同会图》《十同年图》等上所见官员穿着则多为常服,可补文字记载的阙略。宦迹图如《丛兰事迹图》《王守仁事迹图》《徐显卿宦迹图》等反映的主要是宦途的升转,也颇有助于对明代服饰的认知。朝鲜王朝服饰多遵明制,其时御真、容像也不无参考利用之处。

皮弁服

材料虽备,还需详加考校、寻绎,期于文图互照、名实相符。断代服饰史的研究,孙机先生的《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以文献为经,实物、图像为纬,既有文字上的校订也有名物上的考释,唐代车舆冠服之制赖其校释而得以大明,堪为此项研究的典范。扬之水踵武其师,在名物考证上亦擅其长。其《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一书,往往于一物之微能探幽烛隐且信而有征,尽显考证功夫,兼以文笔之美、考证之当、配图之精,令人叹为观止。金银首饰关系冠帽服饰甚巨,其书第二册且专述明代,对明代服饰研究助益颇多。具体到明代服饰,以往的研究多重事理的阐发而轻名物的考求,然而事理正寓于名物之中。研究明代服饰,孙机、扬之水两位治学的取径堪为楷式,实可效法。

《煌煌大明:考古、服饰、礼制》徐文跃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