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稀土重新崛起的包头,用什么留住人才?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靠稀土重新崛起的包头,用什么留住人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房宁】

今年暑期,又是一番密集调研。

说来也巧,今年与内蒙古的缘分又加了一层。3、4月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分别邀请我去为他们的学习实践活动授课,讲的就是调查研究。授课时自然会结识一些当地的新朋友,其中包头雷殿军副市长热情地邀请我去包头参访。

2021年春、夏,我们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沿“瑷珲腾冲线”做地面考察,在内蒙古我们驱车2000多公里走过了锡林浩特和霍林郭勒的大草原。近期得空便安排了包头调研,去内蒙古西部继续“瑷珲腾冲线”考察。

一、水一样平的土默川

这次是点状调研,先从北京乘高铁至呼和浩特再到包头。

内蒙古是我多年在国内调研去的较少的地方,更没有到过呼和浩特以西的地方。7月25日傍晚,我们从北京北站乘高铁踏上了旅途。

蒙古高原夏日傍晚落日很迟,车过呼和浩特正是高原黄昏最漂亮的时刻,碧空澄明、绿野亮丽。呼和浩特以西是内蒙古土默特左、右旗,过去听说这个地方,“文革”中许多北京知青到此插队落户,在这儿留下了他们的青春、汗水和泪水。

车窗外原野美丽景色紧紧吸引着我的目光——这里竟是如此平坦的土地,极目远望,土默特川像水一般平坦。我原以为京杭大运河流过的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为平坦的平原,全长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的平均落差只有不到20米,但很显然土默特川更加平坦,简直就是“水平”。

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土默特左、右旗的所在地土默川,就是传说中的敕勒川。“敇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原来这里是当年金戈铁马的地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瑷珲腾冲线”就是在这里啊!

从呼和浩特到包头这一路,还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的地理概念——河套。

我原来以为“河套”就是从宁夏到内蒙古再到陕西、山西的黄河“几字弯”圈住的地方。而实际上,黄河几字弯外侧的内蒙古从巴彦淖尔到土默特左、右旗也都属于河套地区。土默特川这一带称为“前套”,巴彦淖尔那一带称为“后套”。总的来说,河套就是黄河上中游的一大块冲积平原。包头正好在黄河几字弯顶部的正中间。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因此包头也被称为“鹿城”。包头是一座工业城市、移民城市。新中国建立之初,苏联援建的包钢等一批重工业企业选址在包头地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以及家属来到包头,包头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如今已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

二、包头第一印象

夜幕降临时分,我们到了包头。我们谢绝了接待方的安排,特意选了火车站附近的经济型酒店住下,以便于就近观察包头社会和包头人的日常生活。

7月26日一早,我起来晨跑。这既是日常习惯,也是观察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一种方法。

我常年奔波于调研路上,晨跑或徒步往往是每到一地调研的开始。我管这叫“丈量城市”。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跑的好处是脚踏实地,可以就近直观地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面貌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是乘坐交通工具,则难免“走马观花”,只能做点状观察,而不是一条线或一个面。

别小看晨跑,哪怕是5公里也能看到不少东西。如果是一些不大的城市,来一个10公里就能跑完城市的一角。有一次在马尼拉6公里的晨跑,从穿过贫民窟最后跑到了马拉卡南宫,简直是从地狱跑到天堂。事后,接待方知道了此事很是担心,一再告诫我千万不能乱跑。其实,如果从安全角度考虑,在一个城市里晨跑比起其他活动方式恰恰是最安全的。我在世界上许多乱得出名的地方晨跑,从来没有感觉到不安全。

包头不愧是内蒙古第一工业城市,整个城市规划得井然有序,道路宽阔,横平竖直。虽然地处高原干旱地区,但包头市区的绿化做得很好,路边的行道树已经长大。慢跑在清晨无人的街道绿茵之下,真是无比惬意。

包头在城市生态绿化上有个大手笔,就是号称亚洲最大的城中湿地草原。我们在第二天早上专程去了这块位于包头城区之内的天然生态绿地。我们环绕赛罕塔拉步行了10公里,一路上树木荫郁、青草芬芳,真是“草原有钢城,钢城有草原”。赛罕塔拉绿地面积达1万2千亩,是包头名副其实的“绿肺”和生态名片。

从大模样上看,包头城市面貌宏伟,格局开阔,甚至不输给呼和浩特。但是,如果细看那些通衢大路背后的小街背巷,包头还是一个颇为粗糙的城市。从城市细部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华北地区许多县级城市的水平相当。

根据我的观察,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品质有一些明显的标志,如星巴克咖啡店和全季酒店。我甚至把“星巴克”和“全季”称为“中产城市”的标牌。可是堂堂中国北方工业重镇包头,居然只有一家全季酒店,而我们在包头的三天里更没有在街头看到过星巴克。我上网查了一下,包头只是在一些大的购物中心里有十来家星巴克店。

星巴克、全季这类“中产城市”的标志物,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城市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档次。这类标志物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品位。仅从这一点判断,包头还只是一个加工业为主的城市,还够不上研发及服务业的重要城市。在这点上包头与东莞有点相似。

三、固阳秦长城

来到包头调研的第一天日程,我们安排了探访秦长城遗址。

这些年考察“瑷珲腾冲线”,我们有一项新的发现,可以说是对这条反映和显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性的基本国情线的一项新认识成果。这就是:

至少自秦以降,在华夏空间中,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是一直存在的。中国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界线是移动的,时进时退,南北摆动。这意味着,“瑷珲腾冲线”的形成除了人们熟知并公认的地理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外,还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军事的因素。进一步讲,古代的“瑷珲腾冲线”其实就是史上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以及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方式、两种社会形态的分界线。

万里长城始于秦代,秦长城自然成为我们考察与研究古代“瑷珲腾冲线”的一个重点。迄今为止,秦长城保留最多也最完整的地段就在包头的固阳县境内。

26日上午,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出发前往固阳。路上,我们先跨过了包头北面的昆都仑河。歌唱家吕文科有一首经久流传的名曲《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歌中唱到:“清清的昆都仑河呦,我在那里饮过马……”,原来这昆都仑河就在包头附近。可惜多年的干旱,如今的昆都仑河几乎完全干涸了。

上午10多钟,我们来到了固阳秦长城的山脚下。接待我们的是大名鼎鼎的“长城守护者”落和平。

落和平是个传奇人物,他原本是一名保护长城的志愿者,20年如一日守护秦长城遗址。20年的岁月不知不觉间把落和平变成了一位长城保护和文物专家,现在他已经是固阳县文物管理所的所长了!见到落所长,我们非常高兴,客套话没说两句,他就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起了秦长城。

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委派大将蒙恬在原战国时代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据说,蒙恬家三代都是戍边将领。实践出真知,蒙恬深谙长城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防范和对抗游牧民族骑兵袭扰的重要战略意义。时至今日,秦长城在固阳山岭之中默默驻守了2000多年,有些地段保存得依然相当完好。

与明长城不同,秦长城选址并不是在山脊顶端,而是沿山脊前端展开,形成外高内低之势。这样既可以借助山势,又可以节省建筑材料,也便于士兵上下城墙和沿线活动。与汉、宋、明长城不同的还有,固阳秦长城的墙体往往就地取材,由色尔腾山的黑银色石片交错叠压垒砌、分段修筑,故经历两千余年不朽不塌。另外,固阳秦长城的内侧墙体上,还发现有百余幅绘有山羊、骆驼、骑手、耕者等形象的生动岩画。这为常年驻守边塞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增添了一些生活与艺术的情趣。

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自古以来,长城内外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征伐并不是在长城沿线均衡发生的。在多数情况下,游牧民族的骑兵并不发动翻越山岭长城的攻击作战。历史上的重大战事都发生在长城沿线那些便于大部队大规模行动的口隘,如太行八陉,古幽州的张家口、喜峰口、八达岭,山西的大同、偏关以及雁门关等等地方。中原王朝的守军也不是沿长城均匀布防,而是集中精锐于各个重要战略通道。

长城的主要军事价值在于用固定工事限定战场,制约草原骑兵的机动性,发挥中原步兵优势与之进行阵地作战。秦长城的各种防御工事中,烟墩,又称烽燧或烽火台,常建于长城内侧山岭的各制高点上,独立于墙体。烟墩在平时用于瞭望侦查,战时可起到通讯作用。长城守军在烟墩上居高瞭望能及时发现对方军事动向,让守军做好防御与出击的军事准备与调度。

烟墩一直为历代长城所沿袭。到了明初,长城沿线就有“守城不守墙”的说法。明军将主力部队集中于长城内的各个边镇之内,在长城内外依靠有利地势地形,与入侵的草原骑兵进行阵地攻防的集中作战。但明长城在大多数情况是把烟墩与城墙筑为一体,如今天人们在北京八达岭等地的明长城上看见的烽火台,而在山西偏关那一带的明长城烟墩仍然是独立建造的。

中国历史上自战国、秦以降一直到明,历朝历代几乎都修长城。历史上主要的长城为:秦长城、汉长城、宋长城和明长城。在这四道长城中,汉长城最靠北,有些地段深入到了现在的蒙古国疆域。因此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大的时期。宋长城最靠南,宋则是中原王朝疆域最小的王朝。北宋长城在太行山以西,在雁门关一线。而太行山以东,以今雄安附近的白沟河为界,以今白洋淀水域的湿地为依托,形成所谓“水长城”。此外,还在这一带构建了大规模藏兵地道,号称“地下长城”。

明长城,处在汉长城和宋长城之间,其地形地貌特征最为明显,基本上是沿着蒙古高原的前沿以及依托太行山、吕梁山修建。明长城也与地图上的“瑷珲腾冲”虚拟线走势最为接近。

从秦、汉、宋、明这四道长城可以知晓,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界线并不是严格依照特定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确定的,而是有相当大的进缩空间的。以山西、内蒙古地段而论,当中原王朝强大,具有足够政治、军事实力的时候,它就可以把农耕民族的疆界推上蒙古高原。而当中原王朝孱弱时,幽云十六州,即大同平原、以及华北的海河流域,也可以变成辽、金的放马之地。历史上的“瑷珲腾冲线”因中原王朝和游牧帝国的强弱而大幅摆动,进退可达数百公里。

以长城以及长城的进退摆动标识着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关系的背后就是民族间的征伐,就是古来长城内外的战祸连连。长城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政治史。而这部起伏跌宕的政治史结束篇章却也在如今内蒙古,在锡林格勒的多伦。在那里,中华民族结束了2000年来围绕长城的民族冲突、征战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成长在多伦翻开了新的篇章。

时至清初,1691年即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利用初步击退喀尔喀蒙族噶尔丹部和调解喀尔喀蒙族内部矛盾的时机,召集多个蒙族部落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的多伦举行会盟。多伦会盟通过请罪、众议、赦免、赐宴、封赏、大阅、建寺、编旗的一系列形式化解了蒙古族内部各部落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蒙古族社会秩序,同时加强了清廷的集权,初步解决了2000多年来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初步建立起了和平互济的民族关系。

康熙号称大帝,真不是浪得虚名。他的文治武功在中华民族成长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深刻认识和总结了国家的治理之道,正确把握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多伦会盟之际,康熙大论治道: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这是千年来中华民族实现团结统一政治经验的最重要、最深刻的阐述与总结。

那天从秦长城回来,抚今追昔感悟良多。晚上再读陆贾《新语》,“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由此联想到千年之后,康熙之论:民心悦乃邦本。是呀!安民、悦民、富民,实乃治国真谛呀!民心悦出太平。经历千年征伐磨难,中华民族终于搞明白了相处之道,统治者也搞清楚了治理之道。至康熙以及乾隆,中华民族内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征伐总算告一段落。古来长城才算完成了历史使命。其真谛便是:化干戈为玉帛,变战场为商场,解仇恨为交融。自清以降,走西口,闯关东,中华民族实现了大流动、大融和。

这几年考察“瑷珲腾冲线”,在山西、内蒙古的长城沿线行走寻访,每每走到边贸通道,如杀虎口、野猪口、偏关和今天的秦长城,盘桓于边墙与互贸的马市,听着王二妮的《走西口》,总是心怀感动。

四、中国稀土看包头

“瑷珲腾冲线”是未来中国第二波工业化、城市化的希望之地。在我们看来,内蒙古包头就属于“瑷珲腾冲线”地带上的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进一步开发的目标城市。

作为“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包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工业重镇。钢铁、铝业、装备制造业是包头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包头附近蕴藏的矿产资源。白云鄂博是中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尤其是具有在中国极其珍贵的铁矿资源。中国是个缺铁的国家,白云鄂博的铁矿是中国的国家宝藏。白云鄂博的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于开采的特点,现已发现矿产74种,矿产类型14个,有金属和非金属多个矿种。

这次很遗憾,因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去白云鄂博。我们参观了包头的稀土博物馆。在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下,我们仿佛亲临白云鄂博露天矿区。矿区的数字场景格外壮阔,由包头生产的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在矿区穿梭,仿佛从我们身边驶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云鄂博再一次爆发,成为中国稀土之都。白云鄂博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希望之地。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稀土-铌等元素的共伴生矿床,探明稀土储量4350万吨,占全国稀土基础储量的83.7%,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产地之一。

稀土号称现代工业的“味精”,可作为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隔热材料、抛光材料等,广泛运用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等多种工业化领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就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那时,中国稀土探明蕴藏量占到全球近80%。当然,现在中国稀土在全球资源占有量中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了——现在中国探明储量大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25%。

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的包头,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2022年全市稀土行业实现产值677.5亿元,今年预计将达1000亿元。这几年中国经济下行,我们到各地调研,听到的好消息真是不多。到包头,看到工业经济如此热络,实属罕见,挺受鼓舞。

作为用途广泛的战略资源,包头实现了“稀土资源—采选和冶炼分离—稀土功能材料—稀土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在研发方面,包头现有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应该说,包头已经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集稀土生产、科研、贸易的完整工业体系。

7月27日下午,市里专门安排了半天,带我们参访了包头稀土工业区,重点访问了包头最重要的两家稀土企业。

英斯特稀磁新材料公司是我们参访的第一家企业。英斯特稀磁新材料公司是家年轻的企业,创立于2011年6月。但短短12年,英斯特已在全国有了十余家分支机构,在苏州建立了研发中心,在香港建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在越南建了一家生产工厂。

以前总是听说稀土材料,到底什么是稀土元素,稀土材料在工业产品中究竟有作用,真是不甚了了。这次到英斯特才真正看到了稀土材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英斯特的主要产品是第三代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这是现代消费类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件。英斯特国际水平很高,现在是苹果公司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

英斯特公司不愧是高科技公司,它的一线操作工人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新入职的研发人员更是具有专业背景的硕、博士,据说一般研发人员的年薪可达20万以上。

我们访问的第二家企业是天和磁材公司。这一家应该算是这个行业中的老牌公司,创立于世纪之初。公司原在山西,由于原材料区位、政策补贴等有利因素,前些年将总部迁至包头。2012年,天和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上市公司,天和具有“原料供应—毛坯生产—完成品加工—表面处理”的永磁材料全产业链。

在天和磁材,我可以说是大开眼界。首先的一课,是见识了我国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真的要做到全球化!

天和的产品大量出口欧美,高科技产品出口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天和的出口产品要经过出口国的专利审查,为此天和成立了知识产权及专利信息研究所,专门负责本公司专利在欧盟国家和美国等地的申请注册,同时负责研究本公司专利与欧美地区专利的关系,处理各种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事务,特别是防止和处理专利方面的纠纷。

现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首先要从知识产权国际化起步,否则寸步难行。我们参观天和公司专利陈列时看到,企业申请注册的国外专利不仅有欧美国家,也有日本等国。该公司网站上除中英双语外,还另设有日语和德语通道,可见其国际化程度。

在天和公司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了解了一些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情况。以往这方面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媒体上的,今天算是实实在在了解到了一些实际情况。

陪同我们的经理重点和我们谈了这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有关碳税的问题。她说,根据政府间的协议,中国“碳达峰”要到2035年,“碳中和”要到2050年。但那只是政府间的说法,欧洲的进口商可不管这一套,现在已经筹划着按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标准征收我们出口产品的碳税了。

随着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在2023年4月先后投票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全球首个碳关税法案走完了全部立法程序。该法案自5月17日生效后,将在2023年10月至2025年的过渡期内试运行,2026年起正式实施。

CBAM涉及钢铁、铝、水泥、化肥、化工(氢)、电力六大行业的多种产品,核算这些行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以及水泥、电力、化肥三个大类的间接排放。该法案规定这些产品的进口商,需要在每年5月31日前向欧盟报告进口货物碳排放情况,并根据商品碳排放量购买CBAM证书来抵偿。如果能证明在原产国已经支付了碳价,那么相应数额可以从CBAM中扣除。

对中国企业来说,过渡期内只需提供出口产品碳足迹的证明报告,而一旦CBAM正式生效,这六大行业将会直接感受到“为碳付费”的压力,相关上下游供应链中的企业也无法置身事外。

目前中国碳市场交易项目与欧盟CBAM存在巨大价差:今年8月,当前全国碳市场交易成交均价约为每吨70元,而差不多同时期欧盟碳市场碳配额的平均价格约为每吨88欧元。这必然会增加天和公司这类企业出口欧洲的额外成本。作为博世、沃尔沃等国际品牌的磁材供货商,2022年天和公司所有产品直接和间接共约有3.6万吨的碳排放,其中出口欧洲市场的部分约1.2万吨。这意味着,企业如不能自行节能减排,过渡期后就要缴纳上百万元的附加碳费。

欧盟的政策释放出强烈而清晰的信号,“碳达峰”和“碳中和”给中国企业特别是给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当然也会由此激发出更大的优化生产流程的改进技术及工艺,倒逼式地提供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动力。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天和磁材目前正千方百计进行着低碳转型。总经理给我们介绍,现在已实施的方法包括:尽快淘汰一批高耗能设备、对厂区顶部实施分布式光伏改造、工业用水的循环和再利用,甚至考虑从蒸汽中回收余热等等。

五、包头的明天

包头是中国的稀土之都,应该是未来中国工业的新兴之地。但是,包头未来的发展也有一些不利的制约条件。

首先是地域问题。包头地域偏远,远离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有稀土行业的存在,但仍然难以吸纳优秀人才,特别是一流的高端人才。人力资源问题是限制包头等“瑷珲腾冲线”上充满希望的新兴之地的第一卡脖子因素。

人们常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此话不虚,确实如此。但什么是人才的竞争呢?什么是影响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呢?这些年在国内外的调研逐渐让我明白了这个问题。

在世界金融中心“纽伦港”有个说法,叫“不落地的中产”。在世界金融中心工作的那些高端人才可以在全世界任何有需要的地方工作,他们是“半空”中的人才。那么,这些人才究竟要到哪里工作?换言之,什么地方可以吸引到这样的人才?

这里的关键早已经不是收入问题了,而是“生活”,即生活的品质。早些年一直参加杭州一年一度“品质生活”论坛,从那时逐渐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要吸引一流人才,事业不重要、收入不重要,高端人才到哪里都可以有事业、到哪里都能拿到高薪,而关键是生活!

什么是生活?我的总结是:文化、教育、环境三大要素。

简而言之,文化,包括城市的格调、文化艺术氛围,有没有历史文化遗产,有没有音乐厅、歌剧院,有没有红酒坊、雪茄吧……

教育也很重要,高端人才不仅要考虑自己,更会重视下一代。这意味着所在城市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机构,要有品牌的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等等。

还有就是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不落地的中产”重视健康,重视环境,平时忙碌辛苦,周末必定要有个去处,要有个“Weekend”。周末这个概念很被他们看中。周末要去郊野山川远足、骑行、路跑、自驾、高尔夫等等。

在我看来,只有具备了上述文化、教育、环境等三大现代文明要素的城市,才能称得上“国际化城市”。包头,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基础,但要有进一步发展,恐怕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包头还有另一个短板,就是“瑷珲腾冲线”上多数地区都存在的水资源问题。沿线地区除去东端和西端的一些地方,如黑龙江和四川,基本上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处于400毫米降水带上。包头水资源十分紧张,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常常是捉襟见肘。

不过有个好消息,就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正在进行。2022年清明时节,我们在四川考察,到了川西阿坝州金川,参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双江口水电站。这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最重要的控制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将长江上游三大江——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水先调至双江口水电站。双江口在建的315米高的世界第一高坝,可以将长江之水自流引向黄河上游。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三期计划,可每年将170亿立方米的流量调至黄河上游,这意味着黄河的常年流量至少将增加三分之一。到那时,我想包头以及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的“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水资源状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我们盼望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