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洪涛 美国药理学博士 凤凰网《CC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今年,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团队连发三篇研究讨论电磁信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出手机辐射影响发育;日内瓦大学研究表明频繁使用手机将导致精子浓度降低。9月,法国宣布iPhone 12 辐射值超过欧盟标准并要求其立即下架。
2. 目前关于手机是否致癌的看法仍存争议,使用手机致癌的“最权威”的研究来自于美国卫生院的报告。2020年,美国国立卫生院曾发布消息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癌症与手机辐射之间存在联系。不过,另一个联邦卫生机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却不同意这一结论。
3.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前辐射值标准制定于20年前,在5G时代是否已过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超过十年的长期性研究所得到的数据更有含金量。然而,这十年内手机技术的更新或许带来了辐射值标准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观测的准确性。
4. 目前,丹麦、美国的多项长期调查并没有发现手机的使用会增加脑瘤、听神经瘤等肿瘤或者白血病的发病风险。不仅如此,在10年或以上的长期手机用户中,反而显示出脑瘤风险的减少。
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脑瘤?意大利法院六次裁决手机致癌,手机可能正在成为手雷?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团队,今年内连发三篇重大研究,指出:手机辐射影响发育!
今年4月、7月、8月,施一公及其团队深入探究了电磁信号的影响,结果显示:24小时的低频电磁刺激明显改变了细胞的生长状态。也就是说,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所包含的10kHz电磁信号恐会显著影响细胞生长!
该研究发表在Bioelectrochemistry、International上。
施一公团队短时间内连发三篇关于手机影响人类健康的研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团队的研究很快得到证实,近日,日内瓦大学与瑞士热带和公共卫生研究所合作在《Fertility & Sterility》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手机电磁辐射是否影响精液质量的研究,他们发现频繁使用手机会导致精子浓度和总数较低。这项研究也提醒,将手机放在裤兜里与精液质量参数的改变无关。
关于手机辐射导致健康问题的研究与新闻,在今年似乎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9月,法国宣布苹果iPhone 12手机电磁波辐射值超过了欧盟的标准,要求苹果公司立即将这款手机下架,不能再在法国进行销售。
去年新冠疫情期间,意大利的法院还干了一件大事。都灵上诉法院确认了一项裁决,裁定一名前意大利电信员工的听神经瘤(耳朵中的良性肿瘤)是由使用手机引起的。
罗密欧曾受雇于意大利电信公司,在被诊断出“听神经瘤”(注:一种良性肿瘤)之前,他已经为该公司工作了15年。在每周的工作时间里,罗密欧平均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为四到五个小时。为了治疗听神经瘤,罗密欧接受了手术,但却因此感染上了脑膜炎,导致右耳的听力全部丧失,其他身体机能也有23%的损害。为此,罗密欧向电信公司索赔,但是后者拒绝赔偿。
根据法院2017年的判决,意大利电信公司需要在罗密欧的余生之中,每个月偿付给他500欧元。很显然,这家电信公司不接受判决,并提出了上诉。
都灵上诉法院的裁决声称,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脑瘤,所以同意下级法院之前的裁决。裁决中明确使用了这样的文字:“人暴露于手机的无线电频率之中与随后所发生的疾病之间,有可以确认的因果关系。”(注:译自《卫报》所提供的法院裁决)。据统计,包括意大利高等法院的判决,这是意大利法院第六次确认手机使用与脑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0月初,这家保险公司公开了他们与法官的判决相左的证据,尽管这些证据并没有被法官采纳。
每个手机使用者可能都很关心,除了影响发育与精子质量,到底有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过度使用手机”与“癌症”、“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呢?手机会导致脑瘤吗?
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结果:癌症与手机辐射之间存在联系!但FDA为何反对这一决定?
都灵上诉法院裁决的相关新闻报道中,提到意大利这家法院使用的两名医学专家的证词:“有研究认为,如果平均每天用手机通话30分钟,坚持10年以上,手机使用者患上头部肿瘤的风险就会增加一倍。”
在科研数据库中,确实可以查到一篇发表于2009年的相关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而且属于回顾性的荟萃分析。
其后关于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患癌的研究,不断试图证明这一推断。
2021年3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韩国国家癌症中心和首尔国立大学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分析审视了美国、瑞典、英国、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等16个国家病例对照研究的统计结果,发现手机使用时长超过1000小时,即十年内每天使用手机约17分钟,患肿瘤的风险增加60%。
今年七月,一项针对我国台湾地区居民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手机使用与脑恶性肿瘤(MNB)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该研究发表在《癌症》杂志上。
这项为期20年的广泛人口统计研究揭示了台湾地区MNB和手机使用相关的MNB关于死亡的发生模式。在研究期间,智能手机用户、脑癌发病率和脑癌死亡率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估为1.95、1.07和2.30。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呼应了这些发现,凸显了移动电话用户的稳步增长以及脑癌死亡率的相应上升。
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只能表明某两件事情之间具有相关性。为了确认因果关系,调查也会进行动物试验,这样至少可以在动物领域证明两件事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关于使用手机致癌的“最权威”的研究来自于美国卫生院的报告。
2020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消息: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癌症与手机辐射之间存在联系。
“国家毒理学计划(NTP)的结论是,有明确证据表明,暴露于高水平射频辐射 (RFR)(如2G和3G手机中使用的射频辐射)的雄性老鼠会患上癌性心脏肿瘤。”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结论来自评估手机中使用的射频辐射影响的研究最终报告。“还有一些证据表明,暴露的雄性大鼠的大脑和肾上腺存在肿瘤。但对于雌性大鼠、雄性和雌性小鼠,观察到的癌症是否与暴露于RFR相关的证据是模棱两可的。”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另一个联邦卫生机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却不同意这一结论。FDA设备和放射健康中心主任 Jeffrey Shuren 博士表示:“在审查了这项研究之后,我们不同意他们最终报告中关于暴露于射频能量的啮齿动物具有致癌活性的‘明确证据’的结论。”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国立卫生院旗下的这个国家毒理学计划的试验,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这个实验既使用了大鼠,也使用了小鼠,动物暴露于CDMA或者GSM信号的辐射中,以10分钟为一个周期,两个辐射周期之间有10分钟的休息,每天的实验时间为18小时,其中累积辐射暴露时间为9小时。这应该是动物所能承受的极限了,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就要引起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了。
大鼠的辐射从妊娠第5天就开始,实验长度为19周;小鼠的实验从产后35天就开始,实验长度为14周之后。经过长期的辐射之后,研究者在动物的一些组织中发现了DNA损伤,比如雄性小鼠的大脑额叶皮层中,雌性小鼠的白细胞和雄性大鼠的海马体中。
这个实验结果乍一听让人恐慌,但是仔细一想,应该没什么可怕的。首先解释一下,小鼠的一周相当于人类的一年,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小鼠的辐射从幼儿期就开始了,大鼠更是从娘胎里就开始。试想一下,有哪个亲爹亲妈会从娘胎里开始就让孩子听电话,而且每天要听9个小时?并且是十几年如一日地折磨孩子?
而且这个试验所观察到的结果,只是DNA损伤,也不是动物长出了肿瘤。本来想到这篇论文里截一个动物长肿瘤的图,但是根本没有。注意,不是论文没有图,是参加实验的大鼠、小鼠都没有长出肿瘤来。
论文所观察到的DNA损伤,还跟物种有关。虽然CDMA和GSM两种辐射都增加了小鼠(雄性)大脑额叶皮层中的DNA损伤,但是对于大鼠(雄性)却无影响。小鼠看到的损伤,在大鼠中就看不到,到了更大的人类,可能就更是看不到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动物实验的结果反而给人类带来一些安慰,那就是在每天打9个小时电话的状态下,所谓的辐射损伤都非常有限。所以人类只要不是长时间煲手机粥,应该不会有大问题。每天9个小时电话,别说人受不了,手机电池可能就要先爆裂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动物实验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毒理学计划耗资2000万美元,历时十多年才完成。其实在之前的实验里,该研究项目给大鼠和小鼠进行过长达两年的手机辐射试验,然后检查不同的组织中是否有癌症迹象。
对于老鼠来说,两年就是一辈子了。跟人一样,只要活得久,老鼠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癌症发生率,不管有没有受到手机辐射。所以,即便是对照组的老鼠,也出现了癌症,虽然比例不高。
在研究中,唯一比较明显的是恶性神经鞘瘤和神经胶质瘤,对照组的大鼠没有出现这两种肿瘤,但6%暴露于最高辐射剂量下的雄性大鼠,心脏中出现了恶性神经鞘瘤。同时,有2-3%的暴露于手机辐射的大鼠,在大脑中发生了神经胶质瘤。
但是,大鼠接受的最大的辐射剂量为6w/公斤,是手机辐射上限的3倍。这个剂量不但远远大于一般手机辐射的强度,大鼠所暴露于手机辐射的时间也是人类无法达到的:每天9小时,一辈子天天如此。
而暴露于手机辐射的大鼠活得更久,也带来了一个更重要的疑问:会不会是因为幸存者偏差,暴露于手机辐射的大鼠因为活得久,所以肿瘤发病率显得更高?如果对照组中的大鼠也能活那么久,是不是同样会出现神经鞘瘤和神经胶质瘤?
总之,这些动物实验虽然让美国国立卫生院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但试验结果看上去似乎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部分。这也许是FDA质疑并反对其结果的一个原因吧!
▎201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的专门癌症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将射频辐射 (RFR) 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 类)”,因为它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因人们对于手机是否致癌的研究与争论不一,2019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重新启动对手机致癌的研究,以确定其是否具有致癌危害(即2A组或1组)。咨询小组称其为“高度优先事项”,结果将在2024年宣布。
辐射值标准制定于20年前,在5G时代是否已过时?
关于手机辐射的安全性,到底有什么样的共识?
在意大利法庭辩论的时候,法官允许原告方出示证据,但却不允许被告方出示证据,理由是被告方的证据所来自的研究,是“利益集团”提供资金进行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到底手机的辐射是否有危害呢?
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有不同的含金量,前面所提到的研究,都是对患者的回顾性调查,含金量略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前瞻性”的长期研究,即在研究一开始时,都是没有发生脑瘤的健康人,研究时间为10年或者更长,然后比较是否长时间打电话的人有更高的脑瘤发病率。如果拿到这样的数据,才算是比较确凿的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
其实在2006年,丹麦的研究者就公布过一份对42万人长达21年的手机使用随访调查,这就是一个“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共观察到14249例癌症,但并没有发现手机的使用会增加脑瘤、听神经瘤等肿瘤或者白血病的发病风险。不仅如此,在10年或以上的长期手机用户中,反而显示出脑瘤风险的减少[6]。
2020年2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过去十年的研究进行了审查,总共分析了125份研究结果,没有找到使用手机会引起癌症的明确证据,认为手机所释放的射频辐射(RFR)与肿瘤和癌症的发生之间没有“一致的规律”。
FDA在报告中表明,即便在手机目前的极限暴露量下,RFR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可以量化的不利影响。在美国,目前手机的射频辐射限值为每公斤1.6瓦。根据苹果的官方数据,iPhone 7在5毫米处的辐射为每公斤1.19瓦,而iPhone 11 Pro则为每公斤1.16瓦。但是,有人曾经对苹果手机进行过测试,认为iPhone能产生的辐射为每公斤3.8瓦,是法定限值的两倍。
很显然这与苹果官方的数据有矛盾,但是却是可以解释的:因为辐射的能量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辐射越强。在一些第三方的测试中,距离仅为2毫米,所以辐射值会超标。
也有人认为,如今的辐射值标准制定于20年前,但是现在手机的技术都已经更新若干代了,也许当年的辐射标准已经过时了。
总之,手机虽然有辐射,但是是射频辐射,所产生的能量比较小,不同于会致癌的电离辐射。虽然有研究表明,手机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以及影响发育,但致癌研究仍然需要更多坚定的证据。
至于如何减少对手机健康风险的担心?请牢记如下几个要点:
· 电离辐射会致癌,但是手机的辐射属于射频辐射,目前的致癌证据仍然不太充足;
· 正规手机产品的辐射安全性原则上没有问题,可以放心使用;
· 如果特别担心辐射,尤其如果是长时间使用手机通话,可以使用免提或有线耳机。手机离人体越远,人体所暴露的辐射量就越小;
· 走路的时候,尽量不要看手机,以免掉到坑里。
· 如果担心手机影响精子或者发育,如果可能,请不要把手机放到裤兜里,也不要放到胸口。
1. Hardell, L., M. Carlberg, and K. Hansson Mild, Pooled analysis of two case-control studies on the use of cellular and cordless telephones and the risk of benign brain tumours diagnosed during 1997-2003. Int J Oncol, 2006. 28(2): p. 509-18.
2. Hardell, L., M. Carlberg, and K. Hansson Mild, Pooled analysis of two case-control studies on use of cellular and cordless telephones and the risk for malignant brain tumours diagnosed in 1997-2003.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6. 79(8): p. 630-9.
3. Luo, J.,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may mod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 phone use and thyroid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Connecticut.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0. 182: p. 109013.
4. Luo, J., et al., Cell phone use and risk of thyroid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Connecticut. Annals of Epidemiology, 2019. 29: p. 39-45.
5. Smith-Roe, S.L.,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genotoxicity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male and female rats and mice following subchronic exposure. 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 2020. 61(2): p. 276-290.
6. Schuz, J., et al.,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cancer risk: update of a nationwide Danish cohort. J Natl Cancer Inst, 2006. 98(23): p. 1707-13.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