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现实主义者”亨利·基辛格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告别“现实主义者”亨利·基辛格

作 者丨吴斌

编 辑丨和佳

“生活即是痛苦,生命包含死亡,转瞬即逝乃生存之命运。文明无一能永世长存,热望无一能完美实现。这是必然性,是历史的宿命,世人的困境。”1950年,27岁的亨利·基辛格在他长达377页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如是感叹。

73年后,昔日青葱岁月的笔墨却成了基辛格百年人生路的最佳注脚。当地时间11月29日,基辛格联合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政治”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的美国外交政策中留下了自己的鲜明印记。但在人生的后半段,这位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却长期遭受“冷落”,在基辛格卸任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亲眼目睹美国外交一步步背离他预想的轨道。

百年基辛格驾鹤西去,一个时代也随着他的与世长辞而逐渐远去。

“现实主义者”重构世界

基辛格是犹太后裔,生于德国,长在美国,创造了移民在白宫的最高职位纪录,美国前总统福特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1969年,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开启了他的“白宫岁月”。1973年9月,基辛格宣誓就任国务卿,直至1977年。在长达8年的尼克松和福特两届总统任期内,他是白宫的外交智囊,负责制定和推行美国的外交政策,主导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

在任职期间,他推行“均势外交”,通过解冻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与苏联缓和关系实现了“三角外交”。在基辛格的助力下,尼克松政府和中国建立了联系,迫使苏联重塑外交政策,并在中东问题上始创“穿梭外交”。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基辛格是一位横跨两个世纪的外交家、战略家、思想家,他的政治现实主义思想在尼克松政府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彼时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美国的国际实力和地位被极大地削弱。基辛格看到了美国外交的机会,可以利用中苏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对美国有利的中美苏三角关系,推动整个世界关系的缓和。

根据基辛格的现实政治学说,可以使用外交和武力来实现权力平衡。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他基本与理想主义分道扬镳。基辛格曾不只一次告诫自己的同胞,基于理想而非利益制定政策会让一个国家变得难以捉摸,会催生风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基辛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现实主义,对世界秩序、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塑造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辛格推崇务实和现实主义的哲学思想,所以很少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束缚,能够打破一些传统思想,在外交、国家战略上能够及时适应全球力量格局的转变,他和尼克松认识到中国是世界上的一股主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去推动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转变。由于基辛格很少受到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他在美国退出越战、中东等问题上都采取了一些非常现实的行动,他是美国现实主义流派政治家、战略家的典型代表人物。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吕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基辛格首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本科论文和博士论文皆是关于欧洲的历史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当各个权力体处于纷争中,如何通过均势来谋取和平。他把对欧洲历史的研究应用于冷战时期的战略对策,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改善,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美苏之间的缓和。

所以,基辛格既是一位有高度思维能力和历史感的战略学家,也是一位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基于现实利益和现实实力来指导国家的外交政策。在过往中美关系和美苏关系的处理上,基辛格的现实主义理论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吕祥看来,基辛格是一位地缘政治学大师,也是一位地缘政治学有力的实践者,这两者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他乡异客”到“自由勋章”

1938年,为躲避纳粹迫害,基辛格举家逃离德国,移居美国,15岁的基辛格成了他乡异客。人生地不熟,父亲找不到工作,作为长子的基辛格便开始挣钱养家,为了不耽误挣钱,1940年开始他改为夜晚上学。

基辛格的传奇人生是无数人心中的奋斗标杆。牛海彬表示,基辛格特殊的移民身份是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的代表,他的经历也是美国梦的一个缩影,为了逃离纳粹迫害,他当初从欧洲跑到美国的时候还不会讲英文,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适应美国社会,然后逐渐进入政坛。这个过程显示了美国对移民的接纳,基辛格自己也在适应美国的移民文化。

尽管基辛格是犹太裔,但在对外关系上,包括在处理和以色列的关系、促进以色列和邻国关系的正常化、跨北大西洋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他都是从非常现实、务实、理性的角度去处理,没有因为个人经历影响判断,移民身份对他的政治理念影响不是特别大。

回首百年人生,基辛格获奖无数,包括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1986年的自由勋章(授予美国10位最重要的外国出生者)。

但另一方面,基辛格也在美国遭遇过一些严厉的批评和质疑,在白宫时期的一些决策饱受一些人诟病。例如,因支持美军入侵伊拉克等问题被美国左翼人士和人权律师斥为“战争犯”。

对于基辛格的功与过,牛海彬表示,人无完人,基辛格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也有一些争议,是美国对拉美等地区干涉行为的推手。但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政治人物,得到美国公众和舆论的认可。基辛格帮助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比较理性的角色,如果走不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束缚,人们还生活在一个冷战的世界。他批判性的世界观帮助美国克服灯塔国理念的局限和对美国国际角色、领导地位的宗教性理解,能够使美国以务实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国际地位和角色,帮助美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适应世界。

基辛格在这个层面发挥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在他退出政坛、不担任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之后,仍然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美国的政治和外交,几个不同派别、不同意识形态的总统都倾向于倾听他的意见,在牛海彬看来,这与他对美国国际地位和世界的深刻理解都是分不开的。

“破冰者”基辛格

基辛格的另一重身份是中美关系的“破冰者”。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执行代号为“波罗一号”的秘密访问,为次年尼克松历史性访华铺平道路,这次外交突破震惊了美国公众和世界,随后的“破冰之旅”改变了世界格局。基辛格成功向尼克松输出了基本战略方向:不与中国对抗。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也是基辛格的“高光时刻”。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就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上海公报》,推动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翻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对此,王勇表示,基辛格作为推动中美关系的标志性人物被载入史册,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年,正是他与中美两国领导人打开、撬动了中美关系,由此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推动新中国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当中。在此过程中,中国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特别是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巨大发展机遇。所以,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对世界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1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先后百余次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将铭记基辛格博士对中美关系投入的真挚感情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汪文斌强调,基辛格博士生前高度重视中美关系,认为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中美双方要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按照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在牛海彬看来,基辛格是中美关系从改善到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中美建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尼克松也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治人物,但如果没有与他世界观类似的国务卿的话,实际上他是很难成事的。在中美建交过程中,他们都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基辛格的作用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更加地亲切,因为他全程参与并在中美建交之后长期关注中美关系、支持中美关系发展,所以他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余音绕梁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基辛格对中美关系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197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后,基辛格此后100多次踏上这片土地,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牛海彬对记者分析称,基辛格在中美建交前后发挥的作用是最突出的,但从更长时间范围看,实际上基辛格一直在发挥影响。前期主要是以一线外交官身份来发挥作用,后期主要是通过穿梭于中美之间,在中美高层沟通和咨询方面发挥作用。另外,他也是一个学者,通过出版著作、参加研讨会、撰写文章等方式影响中美关系的进程,促进相互理解,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积极推动中美友好关系。

对于中美关系,基辛格多次提醒,中美合作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他期待美中两国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秩序,双方应把友好与合作作为共同目标,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在新时代中美关系面临重重挑战的大背景下,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仍至关重要。

在牛海彬看来,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消失,他对国际秩序、中国、中美关系对全球重要性等问题的看法会继续深刻影响美国的国际战略、外交领域的官员和学者,同时也会对一些中国学者产生影响。

吕祥对记者分析称,基于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底和对历史本身发展进程的敏感性,近20年基辛格非常敏感地认识到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与中国国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是一致的,全球的权力机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中美如何和平相处的问题。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断研究中美关系,不断地警告冷战的后果,不断地提示人们:唯有中美和平相处,世界才有和平。这是他百年人生中最后的忠告。

历史感是美国对外研究中一种少有的品质,但基辛格身上具有这样的品质。吕祥认为,美方一些人在敏感性上可能相对匮乏,而基辛格在接近百岁的时候依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基辛格所撰写的《大外交》一书中有一个著名的断言:美国两次没有认真对待中方发出的警告,结果遭遇了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两次挫败。当前,在台湾问题上,他也同样提示美国要重视中方的警告。这些都是值得美国战略界和政府决策部门认真听取的忠告。

基辛格对中国和世界的认识非常深刻,影响力远非一朝一夕。牛海彬表示,他在《论中国》这本书里面讲,中国人喜欢围棋文化,看大势,看大格局,其实和基辛格本人的战略思想、全球观是相吻合的。基辛格对中国战略文化、中国国际作用有着深刻理解,这对美国新一代的国际战略思想家、研究中国的学者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辛格毕竟是基辛格,很难被取代,在美国新一代战略家、思想家、外交领域学者里,还没有看到能够取代他的人,但是他的思想一定会得到继承和发扬。

斯人已逝,余音绕梁。时代总是和个人相互成就,基辛格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岁月的长河中亦难褪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