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之眼:燕行录与近世中国的书写
资讯
资讯 > 正文

异域之眼:燕行录与近世中国的书写

自古以来,中国与朝鲜半岛就有着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直至发展为中华文明辐射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3至19世纪朝鲜半岛高丽、朝鲜王朝时期,来华使臣或相关人员将其在中国的见闻予以著录,这部分纪行文献在历史上被统称为燕行录。现存燕行录总数在千种以上,语言上,燕行录多用汉文写成,也有个别是用谚文写作;体裁上,燕行录包括日记、诗歌、奏文、别单、状启、笔谈、游记、札记、风景图、地图、线路图等;内容上,燕行录涉及朝鲜半岛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俗、语言、宗教等多个领域的交流情况。特别的是,燕行录是朝鲜半岛使臣或相关人员以他者视角观察、记录近世中国的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不少中国史书中所缺乏的珍贵史料,而“从周边看中国”的外部观照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史文献的叙述逻辑。要之,燕行录是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交流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

2023年10月23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汲古论坛”第二十七场、“何为中国”系列之五“异域之眼:燕行录与近世中国的书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漆永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陈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洲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冰冰及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赵瑶瑶主谈,论坛由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志主持。

“汲古论坛”第二十七场海报

漆永祥教授作了题为《聋哑被动大国与趋利主动小国间的游戏——中的清代书写》的学术分享。他认为燕行录是新世纪以来中、日、韩等国研究的热门议题,“燕行录学”创立的条件基本成熟。在具体阐述时,漆永祥枚举了丰富多元的个案呈现燕行使对古代中国尤其是清代的书写,从中可显现朝鲜使臣对清朝的认识,也能折射出今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第一个案例是“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纪年表”,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日本藤岛达朗等编东方年表、韩国李铉淙编《东方年表》,可以看出彼此间认知上的巨大差别。第二个案例是“对明朝的尊崇与不满”,以李民宬《题壬寅朝天录后》、柳梦寅《独乐寺诗》及《太祖实录》等文献为中心阐析彼时朝鲜半岛政权对明代贪腐现象及明廷对朝鲜的态度,皆有诸多不满。第三个案例是“呈最恭顺的表笺,咒最恶毒的诗歌”,举李㴭贺清廷建国表笺及其诗来论析朝鲜君臣对明清易代的真实反应,以及入清后采用的“宗周事大”国策。第四个案例是“禁书潜买与及时输入朝鲜”,朝鲜使臣通过多种手段,从中国私买史册、方志、地图、城镇图、海防图、天文、历算、乐律诸书籍及各种器械等,输入半岛。此外,还罗列了“康熙索书与赐书”“康熙赈米与朝鲜之态度”“乾隆赐弓矢与朝鲜之态度”“对涉及中国人违法犯罪活动的惩处态度”“袁世凯与李鸿章的难堪”等案例阐析朝鲜半岛与清廷的密切互动。漆永祥最后发出数点感慨:其一,无论是尊明时期的《朝天录》,还是入清之后的《燕行录》,朝鲜君臣对中国的态度与感情都是复杂的,对明朝的书写有好有不好,入清以后的记载则以咒詈嘲讽为主,一定时期的理念决定了此一时期人们的政治好恶与生活方式等;其二,从古至今,“事大”应是朝鲜半岛赖以生存的国策,“宗周”是政治宣传与心理安慰,二者相需相靠,缺一不可。其三,朝鲜半岛处于大国夹缝间的地理位置,是挑战,也是机遇;其四,在双方交往中,以中国输出而朝鲜半岛接受为主,基本上只有单向传播,更不存在逆向传递的问题;其五,在两千年尤其是近千年来的交往史上,双方互派使臣,来往不断,但双方获取的信息却并不对等;其六,朝鲜半岛的历时发展,以及燕行录对清朝形象的书写造成的影响,对今日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镜鉴作用。

漆永祥教授

陈明教授的分享题目是《燕行录中的物质文化书写——基于全球史视域的考察》。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朝鲜使团、朝鲜使团的著述及其主要内容,并认为燕行录是研究朝贡体系内外的近代东亚,以及全球史视域下的、前近代以来的中国周边的重要文献材料。从“‘物’与‘人’的纠缠”切入,则涵盖“活”的使团、“人”的交际、“物”的流动,由“物”及“人”,可见东亚的生活场景,亦可见东亚内部知识交换与东西方的知识流播。其次,陈明枚举了一些物质文化的书写与全球史视域下的例子,以赵尚綗《西洋国四种记实》、郑光忠《燕行日记》、李宜显《壬子燕行杂识》、姜世晃《豹庵稿》、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等文献说明朝鲜半岛学者对作为交换礼物的吸毒石的理解。而吸毒石的源流可分为耶稣会士在东方的观察,耶稣会士将吸毒石带回欧洲,欧洲修道院配制吸毒石,欧洲学者关于吸毒石的争论,以及吸毒石知识从欧洲返传东亚。此外,朝鲜半岛使臣在北京的笔谈多有关涉“物”的多元对话,例举了李肇源《黄粱吟》卷中记载的清心丸、金景善《燕辕直指》记载的铳釰与药水、《倭韩医谈》卷下记载的木棉、李德懋《入燕记》记载的落花生,以及《桑韩医谈》中直观的药物图像史料等。从明代笔谈的《医学疑问》到晚清的《清客笔话》,上述过程即是东亚逐渐走向“现代”旅途的诸多复杂性的缩影,在该途径之中,以往东亚笔谈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中医中药,也逐渐被相关的西医西药知识侵蚀了份额,其知识的迁转更多体现的是时代风潮的变化。最后,陈明将观点凝练为三个层次,即:其一,物质文化可以为朝鲜燕行使与通信使的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其二,“物”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谈”纸面上的文化符号,而是“活的交际”的器物,以朝鲜使团为媒介的、近代东亚“物”的使用、传递与知识流播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呈现多重交叉的格局;其三,在全球史的视野下,在整体上考察作为东亚地方物质文化知识的内部环流与外部的接触,是十分有必要的。

陈明教授

陈冰冰教授作了题为《与近世中国的书写》的学术分享,分从朴趾源与《热河日记》、灿烂辉煌的避暑山庄、闻名中外的琉璃厂、繁荣兴盛的运河文化等四个部分展开阐述。在第一部分“朴趾源与《热河日记》”里,她介绍了朴趾源的生平及《热河日记》的成书。1780年,朴趾源的堂兄朴明源被任命为使行团正使,朴趾源以随从人员的身份同行。使行团行进两千多里的路程,遍游了盛京(今沈阳)、北京、热河等地。朴趾源将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文,编写出经典的燕行录作品《热河日记》,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民俗、历史、文化等各领域,是一部反映18世纪中国社会面貌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表露出对中国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向往,以及北学中国、改变朝鲜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在第二部分“灿烂辉煌的避暑山庄”里,她认为避暑山庄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政治功能上,避暑山庄位于长城外的要害之地,清代帝王在此营建山庄,目的便是加强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时期,皇帝每年都会在此处理朝政,接见各族王公和外国使臣,处理民族、外交等各项国家大事。休闲功能上,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热河行宫的清音阁戏台举行了大型的庆典活动。在第三部分“闻名中外的琉璃厂”里,她认为18世纪时琉璃厂成为清朝的文化中心,也是朝鲜使臣购书、了解清朝文化与学术思想的重要场所。琉璃厂藏书丰富,朝鲜学者在此寻找书籍并进行抄录整理,学术和思想交流不时进行,文化气息浓厚,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热河日记》里的“忘羊录”“鹄汀笔谈”“避暑录”等篇章详细记载了朴趾源与当时清朝士人、学者间的交流。在第四部分“繁荣兴盛的运河文化”里,她简要介绍了《热河日记》对繁荣兴盛的运河漕运、热闹的运河城市的记载。最后,陈冰冰将其分享的观点总结为:《热河日记》是18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的结晶,体现了朝鲜学者的北学思想,以及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与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面貌,对中国书写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拓展作用。

陈冰冰教授

赵瑶瑶助理研究员分享的题目是《朝鲜燕行使所见北京杂技艺术研究》,分别从宫廷杂技、圆明灯火、市肆百戏、使馆幻术、几点思考等几个方面展开阐析。首先,在“多民族融合的宫廷杂技”里,丁焕《桧山先生文集》、许篈《荷谷先生朝天记》、黄士佑《朝天录》及黄中允《西征日录》皆记载了明代官方招待燕行使的杂技表演;李在学《燕行日记》、成佑曾《茗山燕诗录》、朴思浩《燕蓟纪程》、李敬卨《燕行录》、姜世晃《豹庵燕京编》、金景善《瀛台冰戏宴记》、金贞益《北征日录》等文献则记载了清廷宫廷杂技。其次,在“圆明灯火的由盛转衰”里,李敬卨《燕行录》、朴思浩《梅花炮记》、李鼎受《游燕录》等文献记载了圆明园灯火戏。复次,在“精彩纷呈的市肆百戏”里,李器之《一庵燕记》记载了东岳庙杂技表演,徐有素《燕行杂录》记载了驯化动物表演,任百渊《镜浯游燕日录》、尹程《西行录》等文献记载了西洋镜,从中可见清代中后期杂技表演形式的新变化,即:形成了较为多样的表演种类,以满足不同观众的欣赏品味;杂技表演的规模变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表演艺术团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第四,在“精雕细琢的使馆幻术”里,通过洪命夏《甲辰燕行录》、金舜协《燕行录》、徐有素《燕行杂录》等文献归纳出使馆幻术表演的主要特点,即:表演水平高超,注重观众交流,形成固定节目。最后,赵瑶瑶分享了研究燕行录的思考,即燕行录可补史之阙、正史之讹,能勾勒出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彰显彼时的娱乐观与审美观。

赵瑶瑶助理研究员

在四位学者主谈之后,中国文化研究所的诸位同仁及现场听众就燕行录对清代文字狱的记载、燕行录对崇祯帝的评价、朝鲜肃宗朝王妃废黜事件、中朝之间图书交流以及关涉燕行录的学位论文如何创新等问题与主谈学者进行了充分深入讨论。论坛结尾,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作了总结发言,他谈到燕行录可为我们观看明清史提供第三只眼睛,或宏观或微观的燕行录研究体现了文化史研究的两种路径,燕行录对更深入理解今日东亚世界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特别的启发意义。

活动现场

本场论坛邀请的四位主谈人在燕行录研究上素有积淀。论坛持续将近四个小时,现场学术气氛热烈,听众获益良多。相信本场论坛的成功召开,将助益并推进明清边疆史、东亚文明互鉴及中外交通史的思考及研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