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终于出新书了!十年精选文章合集,限量珍藏版
资讯
资讯 > 正文

陈丹青终于出新书了!十年精选文章合集,限量珍藏版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数 2k+ ·

很久没看到陈丹青的新书了。

这回,他一次带来三本新书,确实让大家又惊又喜。

从早些年的对话节目到后来的《局部》,再到他为木心美术馆做的对谈、讲演,细细回想,近年来大众对他的喜爱,更多地集中在他真诚有力又倔强的话语中。

网上有不少题为“你为什么喜欢陈丹青”的问答或是文章,翻看许久,出现频率的最高的两个字是:

真实

|左,18岁的陈丹青,刚刚下乡;右,60岁左右的陈丹青,身后是各个时期的自画像

要了解这种真实的来源,有必要简单回顾他的经历:

陈丹青13岁小学毕业那年,赶上了全国大停课,随后就是没有课本(甚至没有语文课)的两年初中,说是上学,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干活,割麦子、摘棉花(还有画画)。

16岁初中毕业,更是彻底被送到乡下,成了农民(继续画画)。恢复高考后进了美院,《西藏组画》让他名声渐起,却又转道去了美国,就读于他的“第二大学”大都会美术馆(还是画画)。

世纪初回国,他开始在各大媒体上出现(大部分时间在讲画和木心)。

然而无论年龄、境遇如何变,陈丹青始终是那个:

单纯质朴(可能和童年长期的农民生活有关)、

目光锐利(前半生经历太多个人和他人的起落)、

敢怒敢言(一直是这个性格,虽然观众听着痛快,却也都替他担心)、

谦逊孤傲(他的自嘲是众所周知的,说孤傲,可能因为他目光如“瞪”)的人。

|陈丹青部分书籍评分

至于写作,他也是很晚才开始,作品不算多(但也真的不少),以随笔集杂谈为主。

讲述中带着他的性子,读起来很有味,敢于直抒胸臆(甚至不怕伤人),有种把天边的人拉到自家炕头的效果。

读者总把他和百年前的文人作比,至于如何比,细节就不多讲了,大家读过便知道。

以上种种,让大多他的粉丝、读者不停追问:“什么时候出下一本?”

时隔多年,“下一本”终于来了,还是一次三本。

三册书分别为《除非我们亲历》《目光与心事》《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包含陈丹青的悼念文、随笔、艺评、采访、讲演、对谈……

可以说,是他近十年来的文字精选集。

这套书依旧是「理想国」出品,品质必须能打。

限量的套装珍藏版,定制函套采用水泥灰色粗纹纸,配以黑色烫印书名,典雅精致。

再次提示,函套装珍藏版是限量的!

至于内容,面对老读者,不多赘述,买就是了。

但如果你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此处借用木心的评价,来向各位解释其文字独特之处:

“陈丹青的文章,既非少林,也不是武当,乃弄堂小子之乱拳,一时眼花缭乱,无从出招还手,被他打赢了。”

十年潜心之作

这三本新书,是他的记忆合集。

他借由文字消化个人的记忆,我们也有了机会进入他的世界。

《除非我们亲历》

本书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

他说,他的写作都是受人所托,这十篇,却是闻知噩耗,便坐下来写。

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

陈丹青写下这类文字,有一个遥远的影响——鲁迅。

鲁迅当年就曾写下不少关于身边人故去的文章,陈丹青在很小时就读到了这些文字,并且为之深深吸引。

“我特别喜欢看他写死亡的文章,但我当时还是个小孩,14到15岁之间。这影响到了我第一次写死人,就是木心,我58岁、59岁这样子,我忽然意识到我也会像鲁迅当年一样写一个死去的人,也忽然更明白他了。”

在他回忆高仓健、贺友直、万玛才旦等故去师友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那个时代、那一批人,更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自己。

他喜欢写自己当下的内心活动,并且越久远的事,越能写得细微。

“你的母亲,可好?”他(高仓健)变得像在电影里似的,一脸的情况,仿佛事态很严重。我说,很好。这时他做了一个难以看清的迅速动作,从左腕褪下手表,直视我,不说话,如做黑市交易般低低地攥着,几乎触到我的手。我很难忘记那一刻——他忽然变得活像北京地面的家伙,眼神分明是说:“哥们儿,您要是不收……”待我迟疑接过,他周身一松,如所有日本男人那样猛一俯首,算是告辞,上车后迅即摇下车窗,射来忠心耿耿的一瞥。

——《记高仓健先生》

回忆贺友直,他说,“连环画完了。贺友直活了很久。这可能是连环画在世而长寿的错觉。”

痛惜早逝的万玛才旦,他又说,“一个民族拿出自己的电影,面对世界,便有了无可言说的容颜与自尊,万玛,是践行这自尊的第一人。”

高仓健发给他的照片(背景是陈丹青画作),陈丹青亲选的师长友人的肖像、画作、合影……60余幅珍贵插图,瞬间带我们回到他笔下的年代。

《目光与心事》

本书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最新的艺术评论文章。

内容跨越戏剧、小说、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

陈丹青自嘲这些皆为“轻佻”的评论,却能看到其中对“真”的赞美,对“灵”的惊异,对“艺术家命运”的慨叹……

90年代,阿城曾推荐给陈丹青一部小说,他反问道何以觉得好。

阿城的回答是:“态度好。”

陈丹青也把这句话拿来要求自己的写作,尤其是涉及评论文章。

这本书的文章,大半讨论美术领域,以下特意摘录其中几个颇有他讲话气势的文字,有他惯常的一针见血:

我不知道贡培兹读过多少杂书、野史、回忆录。带着媒体人的狗鼻子,他活像自费的“包打听”,领我们绕进现代艺术的后台,指点那里的社交圈、名利场与私生活。他试图让我们相信,倘若善用八卦,艺术史也是人的故事。

——《晦涩与清晰》

序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

也有他内心难解的积郁:

我总有一种积郁,执拗难排:中国画论之在今日,已是失效的语言系统——简直可比外语,其异质性,竟或犹有过之——而历代画论的灼见,先在辞章之美,句句附丽于语言,语言既失,理趣随之奄然,除非有上好的白话文写家巧做演绎而转为今语,或能奏起死回生之效。

——《画心与痴心》

序韦羲《照夜白》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本书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

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

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

如果你错失了很多场线下活动,又遗失了对讲座的记忆,那么这本书将可以补足你大多数的遗憾。

拿到这本书,可能你会和我一样,第一时间翻到这篇同名文章。

读者当然知道陈丹青在自嘲,自称读书人或是“读书很多”,对谁来说都显得有点“不害臊”。但是他的这句话,实在有多重含义,我必须在这里先摘录一段给你看:

总之,我说我不是读书人,第一,是老实话;第二,是反话;第三,是气话;第四呢,有点沮丧。我还要告诉大家,说这句话,是想给知识和书,留点敬意。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在“总之”之前,他细细拆解了其中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包含了些上文字面上解读不出的内容。

在这一切发言的背后,陈丹青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流量时代,该闭嘴还是继续说?

斗胆替部分读者回复:

还是请你要说下去(只要还能说,且有的说),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健忘的。

我们也要继续听下去,时不时收获一点真和情,就足够了。

特惠时间截止至10月23日23:59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tougao99999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