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社: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国际化,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马社: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国际化,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马社: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国际化,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凤凰网财经讯 9月27-28日,“新空间·新动能——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3”于香港、深圳两地同步举行。本次论坛由凤凰卫视、凤凰网联合主办,围绕“新空间、新动能”主题,深入探讨“多重考验下的全球经济:复苏还是衰退”、“全球经济风险与中国应对之策”、“香港经济新动力”、“全球危机与地方政府债务”、“大湾区资本市场建设”等关键议题,为全球经济及湾区发展贡献新智慧。

马社: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国际化,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经商参赞咨询指导委员会特聘专家、商务部欧洲司原副司长马社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经商参赞咨询指导委员会特聘专家、商务部欧洲司原副司长马社在谈到中国企业出海议题时,认为中国企业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国际化的眼界去面对竞争,面对各种挑战。特别是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而且必须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针对中欧关系处于建交以来的低谷期,致使一些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兴业心生疑虑、望而却步,马社就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给出三点建议:

其一是要尽快走出去、请进来,恢复交往,重建互信;其二是在经济活动中尤其是投资活动中避免政治色彩;其三是在投资领域,一定要加大绿地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可得到所在国的大力支持。

以下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经商参赞咨询指导委员会特聘专家、商务部欧洲司原副司长马社

发言: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参加凤凰湾区财经论坛,有关企业走出去这个环节的研讨。

我这两天听下来这个研讨会,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是我觉得议论比较多的是宏观层面、行政层面的事情,关于企业怎么走出去,怎么进行合作这方面谈得不多,我认为湾区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而且必须要走国际化的道路,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新环境和前景》。

中国从2000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迅速发展,据中资企业国别发展报告,截止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8万亿美元,是2002年末存量的近10倍,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什么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从外部因素讲,是在一系列有利环境下取得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前所未有迅猛增长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等一系列大背景下实现的。但是近几年,我们看到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复杂的演变,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大行其道,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意识形态划线导致全球供应链重组,国际经济碎片化,再叠加上三年的疫情肆虐,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与几年前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种充满挑战的国际新的生态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强,风险挑战更多,但是中国企业必须面对这些新挑战,同时发现和把握新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面临着重大机遇和长期发展的潜力,比如中东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RCEP带来对相关国家的投资便利,非洲国家的发展对投资的巨大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开创的投资新机遇等等。

但是今天我想在这里谈一下欧洲,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布局时,应该坚持重视对欧洲的投资,为什么要重视?因为欧洲主要是欧盟在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合作全局中地位十分重要,对欧洲的投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外溢效应,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也是中国对外投资(除中国香港和东盟外)的第三大目的地,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从无到有,经历了井喷式地发展,也充分说明欧洲对中国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为什么说要坚持?因为中欧关系目前遇到一些困难,处于建交以来的低谷期,致使一些中国企业对在欧洲投资兴业心生疑虑,望而却步。但是如果从中欧关系的历史看,中欧关系经贸合作的历史看,它是有着良好的基础。欧盟重视对话关系,双方建立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合作的领域也不断扩大和深化。近几年欧盟对华的认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欧盟将中国定位为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伙伴,经济的竞争方和制度性对手。

欧盟虽然表示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强调要去风险,就是说要逐步降低战略性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在投资领域,欧盟委员会制定了投资审查规定,并要求各成员国建立审查制度,对外国企业,主要是针对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进行审查。目前,在27个成员国中已有18个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这些以防止安全风险为名的限制和保护措施影响了中国企业的信心,也导致了中国投资开始减少。据国际智库荣鼎咨询的报告,2022年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同比下降22%。但是从投资环境的角度看,目前欧洲拥有健全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完善透明的法律,高水平的科研创新能力、产业聚集和优质资源。我们相信中欧关系迟早会得到改善,双方的经济在今后长期内还是存在着互补性,所以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和不利的环境,中国企业应当全面观察与分析,从长计议,要着眼长远、着眼未来,运用智慧,开拓欧洲市场,而不能轻言放弃。

对于当前开拓欧洲市场,我有几点个人的建议,也特别是给咱们大湾区这些企业:

第一,要尽快地走出去、请进来,恢复交往,重建互信。三年的疫情阻断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人员来往,对中国人了解欧洲、欧洲人了解中国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和很多误解,有些误解还很深。尽管今天的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线上办公、线上开会非常方便,但是这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交流和实地的走访考察,要加强企业家之间以及方方面面的交流沟通,广交朋友,消除误解,发现机遇。

第二,在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投资活动中避免政治色彩。在商言商,企业之间的合作讲的就是互利共赢。欧盟27个国家的需求不同、诉求各异,要区别对待,多在欧盟中友好的国家里寻找机会。近几年中国企业在匈牙利、希腊、塞浦路斯、葡萄牙、爱尔兰等国的投资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还要想办法绕过壁垒,可以探讨与第三方成立共同的基金,参与在欧洲的并购和投资。

第三,投资的领域,我认为,一要加大绿地投资,绿地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可得到所在国的大力支持。吉利集团旗下的沃尔沃在斯洛伐克投资了12亿欧元建设的电动车工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了73亿欧元建的锂电池生产企业,都进行得比较的顺利。二是欧盟国家在再生能源领域的需求巨大,很多国家把中国企业看作欧盟能源转型的重要参与者。欧盟规定2035年燃油汽车退出市场,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领域的优势明显,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有很多空间。当然,这块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障碍,比如说前不久欧盟宣布将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我相信,我们国家政府有关部门会进行有力的交涉。另外,三年疫情造成了欧盟大量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和重组,这些企业都有着先进的技术、品牌、渠道等优质资源,他们也非常渴望和中国企业进行投资与合作,这些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些机遇。

自动播放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国际化的眼界去面对竞争,面对各种挑战。特别是湾区的建设,一定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在加大防范风险的同时,把握抓住现实的和潜在的机遇,做好国际化经营,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也才能使湾区的建设不断地发展。

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