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爆炸一周年 美调查记者赫什:美破坏“北溪”意在降低俄对德影响力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北溪”管道爆炸一周年 美调查记者赫什:美破坏“北溪”意在降低俄对德影响力

9月26日,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再次就“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一事发文,题为《关于“北溪” 持续一年的谎言》。赫什在文章中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拜登政府选择破坏“北溪”管道的真正原因与俄乌冲突无关,而是为了降低俄罗斯对德国的影响力,因为“北溪-1”和“北溪-2”直接从俄罗斯抵达德国。美国要防止德国在冬天来临之际改变立场、开放“北溪-2”管道。

赫什说,为了策划并实施破坏“北溪”管道的行动,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些美国人多次秘密进出挪威。为了避免与事件的关联,关于这次任务的重要信息都是用打字机打印,一旦任务完成,打印的文件和副本就被销毁了。

“北溪”疑云一周年 真相为何仍难明

一年前的9月26日,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两条天然气管道先后发生爆炸泄漏,无法使用。事件发生后,各方基本认定爆炸是人为制造,然而整整一年时间过去了,事件的真相至今还没有浮出水面。

自动播放

事发初期,乌克兰方面及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纷纷将矛头指向俄罗斯,称俄方通过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切断对欧洲天然气供应以威胁欧洲。俄方对此坚决否认,认为爆炸事件背后有“西方的痕迹”,并指出美国是“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的直接受益方。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 佩斯科夫: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美国能源公司利润大幅度增长,他们非常非常有兴趣进一步获得他们超级大的利润。

“北溪”事件事发前后的多种迹象,也加深了外界对美国的怀疑。早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总统拜登就曾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表示,美国自有办法可以终结“北溪”管道。2022年9月27日,也就是 “北溪”管道发生爆炸泄漏第二天,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在社交媒体转发了一条配有“北溪”管道事故现场图的推文,并附上了一句“谢谢你,美国”。

2023年2月,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表文章,将“北溪”管道爆炸的矛头直指美国,详细介绍了美国政府炸毁“北溪”管道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并指出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是美国海军,挪威军队帮助其实施计划。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 西摩·赫什:用美国政府的话说,“北溪”管道、俄罗斯天然气是所谓俄罗斯的武器,而如果你拿走了这个武器,如果德国人无法再开通天然气管道,那么德国和欧洲盟友,也就是北约,就会继续在战争中支持美国。他们别无选择,不能说 “我们不干了,我们宁愿要俄罗斯的天然气,而不想在一场获胜无望的战争中支持你”,我认为这是美国政府的主要考虑。

对于赫什的爆料,美国政府拒绝承认,西方的主流媒体也集体保持沉默,几乎没有任何报道。一个月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媒体却几乎协调一致地抛出新的所谓“爆料”,援引所谓“匿名消息源”的信息,集体将破坏“北溪”管道一事归咎到了一个“亲乌克兰团体”身上,德国媒体更言之凿凿地透露了各种行动细节。乌方否认这种说法,俄方也认定炸毁“北溪”管道只可能是国家行为,非政府团体很难具备实施这样高难度破坏的能力,西方媒体相关报道是要包庇真凶。

“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发生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但都拒绝俄罗斯参与,调查进展也十分缓慢,迄今仍未完成。三国也拒绝就西摩·赫什的调查结论表态。对此,俄罗斯军事专家维克托·利托夫金指出,欧洲国家的调查将揭露美国的罪行,但它们并不想招惹美国,而且将美国绳之以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长期对此事保持沉默。

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年4月也曾援引一名欧洲外交官的话报道说,欧洲和北约的政策制定者会面时遵守心照不宣的约定,即“不谈‘北溪’”,深挖事件真相可能得到一个“令人不适”的答案。报道指出,西方国家的官员无意查清爆炸事件的真相,因为他们“宁可不知道”元凶是谁,也不想发现本国的盟友要对爆炸事件承担责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