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广西举重健儿苦练不辍争突破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挑战极限!广西举重健儿苦练不辍争突破

新闻眼随着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开幕日益临近,广西举重健儿正科学训练,积极备战,以每天进步一点点、夯实自身实力的态度迎接举重项目决赛的到来。

此前,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走近学青会 广西健儿备战”栏目已分别讲述了广西体操武术运动发展中心、广西田径运动发展中心、广西球类运动发展中心、广西重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健儿的备战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广西举重运动发展中心健儿备战训练的激情。

9月19—22日,记者多次对广西举重队进行走访。来到自治区体育局江南训练基地内的广西举重运动发展中心训练馆外,就听见“哐当、哐当”的杠铃落地声不绝于耳。走进训练馆内,眼前是一派火热的训练场景,只见男女举重运动员有的在抓举,有的在挺举,有的正进行负重肌肉专项训练……紧张、有序又热烈的训练气息扑面而来。

运动员们刻苦训练,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

训练馆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实力铸就辉煌 举起未来”“举重路上 坚定信仰 砥砺前行”“坚定信心 突破瓶颈 举重助力成功之路”等字样的条幅,这些条幅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着举重健儿每天刻苦训练、挑战极限。

运动员们刻苦训练,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

训练火热 循序渐进自我突破

“啊”,随着一声低沉的吼声,备战学青会的男子73公斤级运动员陈舜楠一个蹬腿发力,将胸前175公斤的杠铃举过了头顶,然后慢慢直起身体。一旁的广西举重队男队总教练陶闯赞许地点了点头。

接连举了几把,陈舜楠已浑身是汗,他索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进行训练。

“陈舜楠是这次备战学青会的主力队员之一。”陶闯告诉记者,学青会举重项目预赛今年3月已在陕西渭南市举行,是较早进行预赛的项目。

据介绍,学青会举重项目预赛由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主办,共有来自全国45支代表队近1000名运动员参赛,最终有108名运动员入围决赛圈。

此次比赛面向全国20岁以下的学生、青年运动员,按体重设置男、女各9个级别,预赛中各级别前12名获得学青会决赛资格。南宁市队和北海市队共20多名男选手参赛,最终男子举重项目取得决赛资格的有11名,其中南宁市6名,北海市5名,打入决赛的有55公斤、61公斤、67公斤、73公斤、81公斤和102公斤以上6个组别。陈舜楠将参与73公斤级的角逐。

正在进行备战训练的61公斤级选手韦海仙也是大汗淋漓。“每天都按照教练制定的计划,进行一定量和强度的训练。此外,我个人会针对臀部肌肉、技术动作进行加强训练,对于没有达到预期的训练我会一直练,练到满意为止。”韦海仙告诉记者。

作为一项技术与力量完美结合的运动,举重的技术特点是静、动、发、收,对技术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稳、准、狠、成。陶闯说,由于预赛较早,因此对打入决赛运动员的各项训练指标要求得较细,严格按时间进度进行备战,“主要还是提升运动员的实力和厚度,为决赛阶段的技术稳定性和成功率打基础。”

在广西举重女队训练场,杠铃落地“哐当”“咚咚”声、队员相互鼓励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当天她们正在进行的是举重专项训练,分别是抓举和挺举。她们手握杠铃,不断认真地重复着每一个动作。

“举重是一项不断追求自我突破的极限运动,训练内容也比较枯燥。” 广西举重女队总教练邓惠洁告诉记者,举重比赛考察的就是抓举和挺举两个内容,并且举重不像有些对抗类竞技项目,可以和队友或对手配合着提高成绩,举重的对手就是那个杠铃,就是运动员自己。“运动员想要进步就只能自己和自己较劲,别人帮不了你。”

据介绍,今年3月举行的学青会举重项目预赛中,南宁市队和北海市队共有22名女队员参赛,最终李树妙、赵金兰、李俊联、唐羽、韦文慧、杜美媛、杨金英、莫丽娟、唐玉萱、梁芳玉10人获得决赛资格,在11月举行的学青会决赛中,她们将在45公斤、49公斤、55公斤、59公斤、64公斤等5个级别与国内优秀选手同场竞技。

在打入决赛的选手中,南宁市队的李树妙表现突出,她以175公斤的重量获得女子45公斤级总成绩冠军,其79公斤的抓举成绩超越该级别世界青年纪录。

运动员们刻苦训练,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

运动员们刻苦训练,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

聚焦实战 夯实基础挑战极限

所有的一鸣惊人,都是厚积薄发。

记者了解到,学青会举重预赛结束后,针对进入决赛将冲击奖牌的运动员,广西举重队教练组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加强运动员的力量和技术稳定性训练。

在备战学青会决赛的日子里,举重健儿每天公寓、训练馆、食堂“三点一线”,心无旁骛。他们每天对着杠铃与自己较劲,虽然枯燥,但没人有怨言。

在2023年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上,韦海仙夺得男子举重61公斤级抓举银牌、挺举金牌和总成绩金牌。对这个成绩,韦海仙表示已是过去,现在要面对的是学青会举重决赛。

根据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所有备战运动员已进入备战后期的赛前训练,这一阶段会适当提高专项训练强度。三年前因超负荷训练,韦海仙的腰肌、臀胯部肌肉受伤,经过一年的恢复性训练才好转。没想到的是,伤好后他的举重力量增加了。

虽有旧伤,但韦海仙一天的训练量仍然很大。9月21日当天,他的拉、举等各种训练量达到19120公斤(19.12吨);9月18日,他一天的训练量也有5840公斤(5.84吨)。记者大概换算了一下,一辆中型SUV汽车整车重量是1.5吨左右,韦海仙21日当天的训练重量超过12辆中型SUV的重量。

“举重运动员的成绩来自不断挑战自身极限。”陶闯告诉记者,一天训练量的多少要看训练内容,累计训练量大,说明每次举、拉的重量轻,次数多,主要练的是运动员技术稳定性和厚度;累计训练量小的,说明每次拉、举的重量大,次数少,主要练的是成功率。

“现在的训练更加科学,运动员一天的训练量比以前少很多了。”据陶闯介绍,以前一名优秀举重运动员一天的训练量在5万公斤以上,一个星期的训练量有25—26万公斤。

今年8月去日本大阪参加中日韩青少年举重锦标赛时,陈舜楠左肘部受了伤,目前仍在恢复阶段,但翻开他的训练记录本,9月19日当天,他练习预蹲、挺举等技术动作,一天的训练量累计也有16530公斤(16.53吨)。

在广西举重女队训练场,女举重队员一天的累计训练量也不少。女队总教练邓惠洁告诉记者:“一名女队员一天的训练量至少也有5000公斤,运动量大的一个星期累计训练量能上10万公斤。”

在学青会预赛中获得女子45公斤级总成绩冠军的李树妙腰部有伤,但她每天仍坚持训练,在训练中恢复并战胜伤痛。

对于训练,李树妙有自己的理解,她告诉记者,举重成绩的提高主要还是靠勤奋,每天努力进步一点点,就会越练越好。

莫丽娟在进行负重深蹲训练。

赵金兰在训练中。

兰世章主教练在指导运动员训练。

榜样力量 激励健儿勇于拼搏

在9月16日结束的2023年利雅得世界举重锦标赛上,中国举重队共收获20金10银3铜,3人打破5项世界纪录。其中,广西籍运动员蒋惠花、梁小梅和韦胤廷取得了5金3银、3破世界纪录的好成绩。

“这是广西举重队成立以来,广西举重运动员在同一届世界锦标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邓惠洁说,这些成绩让备战学青会的女运动员们深受鼓舞,她们也想站在学青会举重项目的领奖台上。

女子举重运动员赵金兰受姐姐赵金红的影响,2015年开始练习举重,2018年进入广西举重队伍,今年3月举行的学青会预赛中她成功打入决赛。训练间隙她告诉记者,目前她的训练状态比较放松,临近比赛,教练对她的训练也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对学青会举重决赛,她将以蒋惠花等举重前辈为榜样,打好每一场比赛。

据介绍,广西举重项目的优势在小级别,不管是男队还是女队,竞争对手都是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市)的选手。打入学青会女子举重决赛的10名广西运动员,最小的2007年出生,最大的2004年出生。面对11月举行的决赛,她们很期待,也渴望胜利。

“目前已进入赛前训练,重点运动员以及整体的训练状态都在慢慢地往上提升,朝着在学青会争金夺牌的目标练好练扎实,不断训练厚度、练稳定度、练成功率。”邓惠洁说。

李树妙告诉记者,举重队为运动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服务,每天训练中如有身体不适,会有队医帮助按摩、放松,此外还有水池、桑拿等理疗服务,队员可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来选择。“不论是教练员还是后勤人员,都全方位为运动员着想,他们也很辛苦。”对即将到来的学青会女子举重决赛,她充满信心。

目前离学青会开幕还有40天左右,打入举重决赛的11名男队员正集中在基地训练。广西举重男队正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备战队员的训练计划,主要是训练队员的技术稳定性、试举成功率和动作标准,还有防伤防病。同时,也会举行模拟比赛来调整参赛队员的心理。

对即将到来的学青会举重决赛,韦海仙表示,“将抓紧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练到自己满意为止,以最好状态参加比赛,拿下自己所参与项目的冠军。”

“临近比赛还是有些紧张,我的目标是拿下冠军,并打破全国青年运动会的纪录。”陈舜楠说,“比较强劲的对手来自重庆和福建,但我没什么压力,稳定正常发挥就好。”

备战学青会的男队员年龄都在20岁以下,2004年和2005年出生的居多。男队总教练陶闯说:“我们非常重视运动员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调适,注重培养他们的耐力、毅力和心理素质,以确保他们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学青会。”

点击下图进入广西云客户端:

逐梦新时代·青春更精彩——

迎接第一届

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专题

查看更多内容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