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编辑/马雪、冯雪】
两周前,随着西安中考放榜,大量关于“回流生”的消息在西安市民的微信群中传播开来。
传言中,一些机构钻西安人才引进政策的空子,大规模组织外省考生以“回流生”身份参加西安中考,目标直指3年后的高考,这部分考生多来自河南。更让家长坐不住的,是“西安中考10万人,回流生4万人”的谣言。
在不少西安市民看来,这些工作生活都不在西安的人,没做多少贡献,却挤占了西安孩子的教育资源,甚至“抬高了西安中考普高线”,对本地学生很不公平。
尽管西安市教育局迅速辟谣“回流生4万人”信息严重不实,西安警方也查处了一批以造假方式为“回流生”提供服务的机构,但并未完全打消家长的顾虑。
社交媒体上,也仍有不少所谓的“升学规划机构”直白地打出“去XX落户”、“异地高考”宣传语。
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教育观察员常松认为,“回流生”政策本身在法理上没有问题,其初衷也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但教育资源对家庭来说本就重要,现在又遇上了通过政策红利进行套利的中介机构,就愈发触动了家长敏感的神经,从而引发一场激烈的舆论碰撞。
这场“回流生”风波背后,还涉及到“流动”和“抢人”这两个关键词。
常松指出,人口的自由流动和积极的落户政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打“开窗户”、降低落户门槛的同时,也可能引来借政策红利牟利,乃至违法违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噎废食“关窗户”,而是要即时打击治理平民愤,不能让个别“蛀虫”的行为伤及政策本身。
另一方面,“异地升学”产业链的形成,折射出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期,在调侃与无奈中被虚构出来的“山河大学”也引发舆论热议。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回应有关话题时表示,教育部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2023年7月2日,西安,中招咨询会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现场人头攒动,家长了解各校具体招生情况 图源:视觉中国
变质的“回流生”,焦虑的西安家长
中考越来越“卷”、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愈发激烈,几乎成了西安家长的共识。
近年来西安中考报名人数连年走高,已从2018年的7.7万人上升至2023年的10.3万人。
与此同时,西安中考录取分数线也不断攀升,2023年城六区普高线达到539分,为近四年来最高(观察者网注,2020年起西安中考总分从730分调整为700分),且高分段扎堆。汇聚西安乃至陕西省顶级教育资源的“五大名校”录取分数线均突破660分,最高达到670分。
“这是什么概念,几乎是门门要满分啊。”有西安家长感叹。
在家长和学生抱怨分数线上升之际,有关“回流生”的消息在各社交平台迅速传播,“西安中考10万人,回流生4万人”“4万回流生推高中考录取分数线”等传言引起家长广泛焦虑。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有西安本地或外地机构明目张胆地做起“回流生”生意。
所谓“回流生”,是指户籍在西安,但学籍不在西安的异地考生,中考时返回户籍地参加考试。这一政策出台的初衷,是为了让那些随父母工作在外就读的孩子能够回西安参加中考。
这些年西安进一步优化户籍政策,外省市人员想要拿到西安户口并非难事。落户之后,在条件符合、手续完备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也能以“回流生”身份参加西安中考。
西安为方便市民或吸引人才,为其子女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所谓的“升学规划机构”公然打出“参加西安中高考,比河南录取分数线低50-150分”,“低分上名校,轻松上大学”,“不需房子和社保,三年后八成进本科”等宣传标语。还有河南或陕西的中学和补习学校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家“陕西班”或“河南班”的中考优异表现。
有补习机构发布“河南班”或外地考生西安中考“光荣榜” 图源:社交媒体
有媒体曾在2022年发布一篇题为《三门峡高新一中:创新教学管理 中考再获佳绩》的报道,称该校初中部捷报频传、再创佳绩,当年参加河南中考、陕西中考、青海中考的考生中考成绩全线飘红,全体中考生成绩合格率与高中达线率均接近100%。
这篇报道还介绍了三门峡高新一中跨省交流班(以陕西籍学生为主)的运作细节,称由于陕西与河南的教材及中考模式有所不同,为此,三门峡高新一中组织了专门的教学团队,为跨省交流班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定期与陕西省的联盟校进行交流,参与共同备课等教学活动,所有模拟考试均与陕西省保持同步。
不能否认,上述学校或机构中存在真正的“回流生”,但种种迹象显示,有人钻“回流生”政策的空子,操作着一条“中高考移民”灰色产业链。
社交媒体上,不少西安家长忿忿不平:“作为一名准初三学生的家长,眼看着分数线年年往上涨,教育资源被掠夺,我们这些孩子的出路在哪里?”“回流生现在成了产业了,有的人盆满钵满,我们的孩子没学上”“太不合理了,可以有口子,但不能有这么大的口子吧”……
面对家长的关切,西安市教育局7月18日回应称,2023年西安市参加中考的九年级考生为具有西安市学籍或户籍的学生,符合教育部和省市对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103031人通过了西安市中考报名资格审查,其中,户籍在西安市、学籍不在西安市就读(即网传“回流生”)3608人,占全市报名人数的3.5%,网传“回流生4万人”信息严重不实。
7月20日,西安教育局进一步明确,已针对“回流生”资格造假、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等问题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将对“回流生”报名资格等情况进行逐一核查。
7月21日-23日,西安市公安局连发三条警情通报,介绍有关“回流生”资格造假、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等问题的处理情况。目前已抓获、控制29人,11人被刑拘,涉及两家培训机构和一所补习学校。
7月24日,西安公布“回流生”招录新措施,3608名“回流生”按照考生志愿,依照同一批次、同一标准、同一学校录取分数线投档和录取,不占用原定招生计划;对于存在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取消该考生录取资格。
西安警方连续三日发布关于“回流生”资格造假等警情通报
事实上,在这场“回流生”风波中,多数西安家长和考生并不是反对政策本身,对于符合条件的外地引进人才子女在西安参加中考,他们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反对的是那些钻政策漏洞、甚至通过违法违规手段“回流”到西安的人。
正如一名陕西网友所评论的:“正常来西安的,大家都欢迎,投机取巧的坚决不行。违法造证的,必须严惩。”
也有河南网友评论道:“作为一个通过正常升学手段一路走过来的河南考生,我非常支持举报这样的(违规)行为……希望堵上这个漏洞,清查灰色产业链受益人。”
“不要让个别‘蛀虫’伤及人口流动政策”
在常松看来,“回流生”制度本身在法理上没有问题,这一政策的初衷也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波澜,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资源,特别是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作为利益直接相关方最敏感的神经。”
“在整个‘回流生’事件中,产生最大反感和意见的群体是本地家长和考生,作为本土教育资源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认为回流生数量激增将导致本地学生升学机会减少,而传言中‘四万回流生’这个数字更是增加了他们的焦虑。”
另一个触动到西安家长的敏感神经的问题在于,有中介机构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操作“回流生”在西安参加中考,通过政策红利进行商业套利。
“在我们的传统商业文化中,对于中介套利的‘掮客经济’本身就有抵触情绪,更不必说这种直接抢夺教育资源的中介。他们利用西安落户门槛放宽的政策红利,用各种手段帮客户弄到户口,让外省考生通过这种方式变相‘高考移民’,这是被大家真正反感和抵制的。”常松说。
2023年6月17日,西安,中考首日,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考生走出考场 图源:视觉中国
常松表示,这场“回流生”风波的背后,还涉及到“流动”和“抢人”这两个关键词。
“今天,我们不再被户籍制度牢牢禁锢在某一省、某一地,附着在户籍上的学籍和教育资源也会随着人口流动而流动。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也在利用政策上的优势和自身经济实力,吸引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高水平人才落户。”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7年3月开始执行户籍新政后,西安在两年多时间内迁入落户115.1万人,其中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比高达64.05%。2019年,西安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中职技校毕业均可落户,本科及以上学历落户更可不受年龄限制。
常松表示,人口的自由流动和更积极的落户政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地区,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享受到人才聚集的红利,甚至保持着他们的优势。而灵活的人才政策、户籍政策,也让人们可以通过一代人自身的辛苦努力,就能取得相应的与其匹配的社会资源。
但是,户籍开放、人才流动所带来的诸如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本地居民的反弹,如何化解这类问题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为了打击“高考移民”,一些省市在放宽落户政策之余,收紧了高考报名条件或加强审核。
例如2022年开始,天津市高考报名条件由单一的“户籍”要求调整为“户籍+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的要求。天津本科录取率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此前,高考“空降生”问题同样引发当地家长不满。
此外,6月末以来,海南12345热线网站上出现大批量反映“高考移民”问题的投诉件。海南省教育厅随后回应,经反复核查,确认69名省外转入该省考生报考资格受限。海南对“高考移民”一贯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随时发现随时处理。
随着各地调整政策、严查“高考移民”,不少中介和家长盯上了“中考移民”这条更为保险的路。安排孩子初中阶段在外省就读,在当地参加中考、读高中,最终在当地参加高考,这种现象愈发普遍。
常松认为,对于此次引发争议的中考“回流生”问题,西安的解决方案很可能是一边整顿严查,一边对政策打补丁,提出更加具有落地性的细节要求,“让那些真正符合政策的西安人或引进人才能够借助政策在西安考试,让那些和西安没什么关系,仅仅为了钻政策空子的‘高考移民’无法获利。”
观察者网注意到,西安市教育局在7月20日发布的中考情况补充说明中表示,针对部分家长关心的中考政策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教育局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将借鉴其他城市做法,结合西安城市发展定位,充分听取广大市民和有关方面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西安市中考政策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常松表示,无论国内外,无论任何历史时期,由人口流动政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最终都是靠政策本身来进行解决。
“开窗户肯定会进来苍蝇蚊子,但不能由此就因噎废食关窗户。对于一些商业机构借助政策红利进行牟利,甚至违法违规的行为,该打击打击,该治理治理,该平民愤平民愤,不要让这些蛀虫的行为伤及有利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的政策本身。”常松说。
人口大省,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之痛
在某短视频平台,以“异地升学”为关键词搜索用户,依然可以找到大量所谓的“升学规划机构”,其IP地址大多来自河南。
观察者网以小升初学生家长身份联系到两家位于郑州的升学指导机构,咨询异地升学方案,这两家机构不约而同地推荐青海作为升学目的地。
机构A的张老师发来了青海“购房—落户—中考”一条龙方案,表示在青海高考需要5年户籍、3年学籍,“买房落户符合政策”。整套流程需要签订商品房买卖和升学服务协议两本合同,全部费用13.3万元,包含一套房子8.3万元。该机构还承诺“每个环节专人负责”,并强调“符合政策,合理合规合法”。
机构B的李老师则称,在青海升学“优势最大”,“你们还有时间和机会去青海。建议最迟初一下半学期6月1日前完成落户,初中不用过去上学,8年级过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地理),9年级过去参加中考,凭中考成绩报相应的高中。”
当观察者网询问是否还能去西安落户时,李老师称,西安“优势不大”,且担心“回流生”事件后西安“可能会出新政策”。观察者网进一步询问落户西安的流程,李老师先是表示,西安满足条件可自行落户,随后又发来公司定位,称“有时间来公司面聊,详细沟通”。
至于异地升学算不算钻政策空子,张老师坚持认为,这一行为“合规合理”,“按照西安的政策走,又有什么问题呢?”
某短视频平台上,“升学规划机构”打出的“异地升学”广告
“异地升学”生意火热的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无奈。
常松指出,河南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在全国并不算低,根据2023年6月15日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河南省高校数量为168所,和江苏省并列全国第一。然而,从人均高校数量和一流高校数量来看,河南在全国处在靠后位置。
在社交媒体上,一所虚构的“山河大学”近期引发舆论热议,并获得了教育部的关注和回应。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7月6日表示,教育部关注到了“山河大学”。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教育部将围绕增强国家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常松认为,教育资源匮乏或是教育欠发达地区想要缩小差距,既不能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靠地方投资推动办学的路子,也不能完全依靠自身积累缓慢发展,要坚持自身特色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双向奔赴”。
例如,东部沿海沿江地区与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要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摒弃“相互竞争”,减少“互挖人才”,积极搭建高校间人才合作的平台;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通过联合申请重大科技项目,集聚优势,共同助力国家战略实施等,最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此外,常松认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不应一窝蜂地学习东部高校搞人工智能等热门领域,反而要更加坚持自身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寻找自身发展独到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