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运村①丨16个大型天井、荷花池市场购买的丝带……绿色铺就大运村底色
资讯
资讯 > 正文

揭秘大运村①丨16个大型天井、荷花池市场购买的丝带……绿色铺就大运村底色

开栏语

从7月22日开村至8月11日闭村,大运村作为成都大运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将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生活住宿等24小时保障服务。

大运村依托成都大学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日前,红星新闻记者进“村”深入感受了一番,为大家揭开大运村是如何通过一个又一个有趣又巧妙的细节设计,彰显“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理念的。

欢迎大厅顶部的16个天井,节约了该区域1/3的灯光耗能;无需空调依坡而建,代表团服务中心成为村里最凉爽的地方;展览中心3幅巨型狂草文脉所使用的丝绸,竟是策展人翻遍荷花池市场精挑细选的商品;赛前赛后可架起的爬梯式床铺,赛时可平铺作为运动员的睡榻……

大运村里,一个又一个细节的设计,彰显出成都大运会绿色办赛理念的生动实践。

当前,成都大运会开幕在即,绿色已然成为最亮丽的底色——一幅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美画卷,在7月22日开村的大运村中尽收眼底。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深入走进大运村,带大家一起穿行在这绿色低碳的大运氛围中,为大家揭秘大运村里有趣的绿色亮点。

↑大运村欢迎中心

最高效:

16个天井节约了1/3左右的照明

走进成都大学灵龙东路上的东南门,我们就来到了大运村。根据大运村地图,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进门左手边的几幢楼就是运行区。运行区又叫作行政保障中心,包括欢迎中心、访客中心、媒体中心、物流中心等,主要为代表团办理注册手续,为媒体、访客、组委会工作人员提供相应设施和服务。

在欢迎中心,我们见到了大运村欢迎、注册与访客经理邓丽娜。虽然最近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是讲到自己所负责的版块,她依然滔滔不绝。“昨晚我们修缮了天花板上天井附近的壁纸,所以熬了夜。”在欢迎中心的欢迎大厅,顺着邓丽娜手指的方向,红星新闻记者看到了顶上一个个正方形的大型天井,每个边长约2米,数了下,16个。

↑大运村欢迎中心的欢迎大厅

欢迎大厅约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最大客流量200人左右在这里等候办理入住手续,16个天井大约覆盖了大厅天花板三分之一的面积,也就是说,“仅用16个天井就节省了上方三分之一的灯具。”邓丽娜算了下。而这样的高效令在场不少人赞叹。

2021年4月,注册中心建成。“在这里,全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已经持续2年了。”邓丽娜说,这应该是唯一一个新建建筑“先给学生使用,再供大赛使用”的学校了。

最实惠:

翻遍荷花池市场,买到最“好”的绸缎

离开运行区,红星新闻记者走到了大运村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国际区。国际区包含的点位非常多,有运动员餐厅、医疗中心、健身中心、代表团服务中心、展览中心、商业休闲区等等。在经过展览中心时,记者被大厅的一处巨型摆设吸睛而驻足。只见,大厅上方垂下3幅巨型丝绸,上面写满了激烈的狂草,近看似乎包含“成都”二字。丝绸下方,是一块冰雪融化的影音背景,还有一个站在水波上的妙龄女子雕像。

当红星新闻记者还在辨别草书的内容时,这里的负责人、大运村文化和教育活动副经理何泓宇走了过来。最左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他介绍,这是唐代李白的诗句,赞美成都景美;中间“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是宋代陆游的诗句,表示作者对梅花这种中国传统意象的情有独钟;最右“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是唐代张籍在《成都曲》里的一句时,描绘的也是成都的风貌。

↑大运村展览中心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这3幅书就狂草的丝带长10米有余,如丝又如水,就像银河落九天。何泓宇解释说,这叫作“文脉”,在这里用写满中国故事的丝带,象征沿着丝绸之路向外传播,顺着落下的方向,到达显示冰块融化的水墨动画上方,表示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隔阂的消融。小女孩的形象,代表着当代年轻人的清楚活力,也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欣欣向荣。

说起这3幅丝绸的挑选,红星新闻记者本以为策展方花费不菲,但何泓宇说,这是在成都荷花池市场购买的,价格在几十到百元左右。虽然价格不贵,但目前看来应该是最适合写书法的材料了。

可见,很多展厅里所呈现的物件不一定都是名贵的,但一定都是被精心挑选而出,能尽最大程度呈现巴蜀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特性的东西。

最巧妙:

依坡而建的“冷巷”,竟然无需空调

随后,我们走到国际区的代表团服务中心。从炙热的阳光下沿着阶梯走进中心,一股股凉风循着入口徐徐吹来,即便没有风扇和空调,漫步在这条半室外街道中,仍能感受到清凉、舒适。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座选址在小山坡上的建筑。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成都大运村设计总负责人钟鹏介绍,为了减少对原始地形的破坏,建筑的主体部分架在了山坡上,建筑的一部分落到山脚下与道路衔接,形成一头朝东北、一头朝南的两个喇叭口。

image.png

↑依坡而建的“冷巷” 图据大运村

在流体力学里,这样的空间模型被称为“文丘里管”,在中国南方城市的传统建筑中,它被称为“冷巷”。冷巷可以带来更多的室外气流,带走室内热空气和湿气。成都的夏天炎热潮湿且风少气闷,冷巷的设计可以让这条半室外的街道通过自然风的引导,获得一个相对舒适的共享空间,从而减少建筑能耗,降低建筑碳排。

image.png

↑“冷巷” 图据大运村

现场,红星新闻记者在这里体验了下大家口中的“风之谷”,虽然静谧的夏日没有风声,但走上台阶朝南走去,风竟在耳边呼呼作响。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区域因为不需要空调,每年能节省7万度电——按一个普通家庭一年3600度电计算,这可满足2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清水混凝土的梁柱楼梯就是最好的外表,不需要二次装饰的代表团服务中心,冷巷的设计巧妙地展现了大运村的绿色和低碳。

最丰富:

床铺长2米,架上书桌变身组合床

不仅仅是上述几个地方,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穿行在大运村中,绿色低碳、青春活力的大运氛围已随处可感。比如,红星新闻记者走进居住区的代表团公寓B区发现,大运村所有的床均按照2米长度设计,考虑到运动员的身高问题,还可以通过加装床尾凳的方式加长至2.3米左右。

大运村住宿服务主管孙宝哲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种可“组装”的床铺不仅将在大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休息场所。赛事结束后,它们也可重新组装为大学生组合床构造,实现资源循环长期利用。

↑代表团公寓

红星新闻记者得知,B区总共3500个房间,ABC三区加起来6000多间,大约有1万多个床铺。这些床铺也很有绿色亮点:在赛前和赛后可以架起到书桌上方,变成普通大学宿舍的上床下桌模式;到赛时,又可以平放变成运动员休息的睡榻。

↑互动体验中心剪纸体验

“绿色低碳”融入到了大运村建设、运行的始终。除了上述内容,还体现在低碳产品认证目录中的产品,或者节能、环保材料,还有从建筑用地、建筑设计、建筑信息化、建筑材料、建筑标准以及绿化等方面,系统地落实绿色理念,融入大运村的运行,融入运动员的生活。

就地取材,就地获取灵感,在大运村的每个角落都有体现,只要我们认真感受,随处皆可发现。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 刘海韵

编辑 欧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