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四省,爆发了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山河四省,爆发了

一所不存在的大学,突然火了。

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四省343万名考生,每人1000元,众筹三十多亿元……只用了一天时间,这所四省网友共建的“虚拟大学”,在网上拔地而起,甚至官网、校训、校徽、院系、招生简章,也被有模有样地设计了出来。

众筹出资建大学,当然是一次玩梗,但它背后的诉求真真切切,作为高等教育的洼地,山河四省实在太缺好大学了。

其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只是山河四省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更大的尴尬在于,它们曾经举足轻重,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却越来越缺少存在感。

01

大学当然不是一天建成的。

中国现在的高校布局,是计划时代的产物,优质的大学,大多都位于大区的行政中心,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演变至今。所以,经济发达如深圳,哪怕疯狂建大学,高等教育依然是一块短板。

山河四省的经济落差较大,四省网友在教育问题上,构建出“想象的共同体”,它们的抱怨确实不是矫情。

放眼全国,缺好大学的省份很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然而山河四省的经济、人口体量毕竟摆在那里。顶级大学的数量,和经济、人口体量明显不匹配。

四省的GDP总和超过20万亿元,占全国18%;总人口3亿,占全国21%;2023年高考考生343万人。覆盖3亿人的土地上,却只有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两所985高校,211高校则只有6所。双一流院校加起来,总共只有8所。

如果除掉山东,山西和河南、河北更尴尬了,2亿人凑不出一所985大学。最惨的是河北,名义上的确拥有一所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但校区却不在河北,在天津。

由于本地缺少好大学,四省的优秀考生,只能往省外报考。高校招生的属地倾斜政策,导致他们在省外,根本无法同当地学生公平竞争,只能竞争有限的录取指标,由此带来了地狱级的升学难度。

想上好大学,就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像山东等地的年轻人,为何热爱考研、考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好大学这条通道狭窄,拿不到优质学历当就业敲门砖,就只能继续一路考。

于是,山河四省成为劳务输出的重地,面临着人才流失之苦,很多考不上好大学的,只能外出务工;考上外地好大学的,可能就在当地就近就业了。

02

山河大学走红,教育问题的背后,其实还是经济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本质上是经济地位弱势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初,山河四省的话题就引发讨论,四省网友纷纷自嘲“冤种四兄弟”,调侃签订《互不嘲讽条约》。而促使它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很简单——重要,但似乎又得不到足够重视;艰苦,但又没有反馈到发展成绩上。

图源:地球知识局

在地理版图上,接壤的山河四省,其实是一片特殊的区域,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来源:地球知识局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重要的粮矿产地,山东的菜,山西的煤,河南的粮,河北的铁。其中山西的煤、河北的铁,产量都是全国第一,河南也是仅次于黑龙江的第二大粮食产区。

身为粮矿重地,山河四省用资源“供养”全国,但这些富饶的资源,并没有给它们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回报。

2022年,河北的GDP排名第12位,山西排名第20位。山东顶着经济大省的头衔,GDP排在全国第3位,但人均GDP十名开外。至于河南,经济总量第5位,人均GDP却排在二十名开外。

不仅如此,这二十年来,它们的人均GDP集体下滑。最惨的当属河北,人均GDP从二十年前的接近十强,一下子掉到了接近垫底的位置。

经济掉队的山河四省,各有各的一把辛酸泪。

产煤大省山西,身陷资源转型阵痛;河北,京畿重地,拱卫首都,缺少主体性和存在感;山东,大象经济让它不像沿海;至于河南,流出省外的人口,达到一个深圳的规模。

坐拥华夏文明的积淀,手握重要的粮矿资源,曾经无限辉煌,现在无比失落,在生态转型、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首当其冲,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山河四省的民众有太多的不甘,于是在网络玩梗中爆发。

03

在大历史进程中,山河四省的光芒逐渐暗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黄河诅咒,让农业生产变得困难重重;干旱少雨的气候,又限制了用水,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重心加速南移,沿海地区快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山河四省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相比东南沿海地区都出现了掉队。

经济结构上来看,山河四省的产业构成中,资源产业占比都不小。

“家里有矿”的河北、山西自不用说,GDP排名全国第三的山东,“大象经济”的特征明显,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占主导地位,能源、化工产业影响很大。

资源产业容易快速造富,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成为诅咒。

一方面,大量利润被国有部门拿走,这导致GDP总量高,但人均GDP偏低;另一方面,在生态环保压力下,成为产业升级最先波及的地方。

依赖国企主导的重工业,依赖矿产资源,产业层次偏低,其另一个体现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太少。据统计,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达六万家,而山河四省加起来也才只有三分之一。

说白了,这都是市场经济、民营经济缺少活力的体现,它背后还是观念保守,思维僵化。

为什么说教育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原因正在于此。山河四省考生高考晋升难,但本地缺少承载就业的民营经济岗位,缺少足够活跃的创业创新土壤,于是没考上好大学的,只好考编,或者去外地务工,而不是在本地创业。

前几年,一篇《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的文章在网上爆红,它源于山东主官的一番讲话,讲话中坦诚落后和不足。其实那番讲话中的一些论断,也可以作为山河四省转型的方向。

比如要着重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强化集约发展意识,摒弃原有的拼资源、拼投入、拼消耗的粗放发展路径模式,努力做到集约集聚发展。

比如要着重从守旧守成中解放出来。强化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意识,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努力做到创新领先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淄博火上热搜。淄博的爆红,为北方城市的转型逆袭,提供了一条政通人和的路径。经济结构、产业问题是次要的,根本上还是转变思维,提升营商环境。

山河四省的概念火爆,本身就是基于共同问题、困境的一种情绪共振,这种来自民间层面的问题意识,也说明四省人民知道落后在哪里,要从哪里努力。

这几年来,山河四省并没有坐以待毙,也在加速转型进程。告别僵化保守,把市场搞活,把民营经济搞活,山河四省依旧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