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友毕业12年后返校分享扎根基层感受:群众要用行动去爱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清华校友毕业12年后返校分享扎根基层感受:群众要用行动去爱

张昭源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张昭源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又是一年毕业季。澎湃新闻注意到,近日,清华大学哲学硕士毕业校友、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党委书记张昭源,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上讲话的视频受到网友关注。

“我曾经遇到一个干部,破口大骂群众是‘刁民’,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党委书记,我一定要让我的党员干部们,爱农村、爱农民,培养质朴的群众感情。这是我的责任。今天我想我做到了。”在上述毕业典礼上,张昭源分享了自己在重庆基层工作12年、辗转4个乡镇的经历故事,勉励毕业生们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坦然坚韧、不辱使命。

公开资料显示,张昭源出生于1987年8月,河南郾城人。他于2011年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硕士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团委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创业协会主席、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大队长等职务,现任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党委书记。

自动播放

视频来源:清华大学(11:15)

“还记得那年毕业季,也有今天这么热,我都忘记和谁吃的散伙饭,喝得好醉。第二天,就背上行囊,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南。”回顾12年前的毕业季,张昭源说,“我没有选择轰轰烈烈地告别,那个年代,都是有着英雄主义和悲情主义色彩的,既有深思熟虑,也有20来岁特有的冲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我离开母校时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

张昭源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大巴山的深处——重庆市巫山县邓家乡,一个从重庆辗转12个小时才能通达的地方。

他说,抱着改造社会的强烈使命感,他上了山,却被大巴山的群众改造了。每天只有两顿饭,土豆四季豆变着花样吃,看着群众家里的鸡都会流口水,从挑第一桶水,打第一次猪草开始学做农活,也享受着夜里围着炉火和群众摆龙门阵的真实。

“一位老党员跟我讲,你若是想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把自己变成和群众一样的人。”张昭源笑道,“于是我学会了抽烟,还是那种手工卷的叶子烟。”

讲话中,张昭源讲了多个真实故事。他当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有一条断头路,他就带着全村的党员去修路,群众看到了,纷纷来帮忙。他到重庆潼南区双江镇工作后,想到焦裕禄能种活泡桐,他把之前在农村对集体经济模式创新10年的思考投入到双江万亩的荒坡上,开荒种花椒,如今已迎来花椒全面丰产。他成为过群众发泄的出气筒,处理过很多非正常亡人事故,也陪伴过逐步离开人世的父老乡亲。他说,群众是可敬的、可爱的,群众也是要用心、用行动去爱的。

“我们做群众工作,深切地认识农民,理解农民,把自己变成农民,这是我的第一颗扣子。我在做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不得不在意群众的感受,因为群众晓得你是书记,干不好了,群众是会到你家里敲门的。这样的思维养成,影响着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双脚沾满泥土,心中充满力量。”张昭源说。

面对毕业生们,张昭源表示,“我不担心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我所担心的是大家在内卷和躺平的环境中,被简单的物质生活所迷惑,随波逐流。当你加班熬夜而没有得到你希望的回报时,会心态失衡;当你改革创新的时候,会被撤凳子;当你坚持做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会被一群人等着看笑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我们坚定与坚持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哪怕是一件小事,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可为大事业。国家需要治千里之才,同样需要百里之才和十里之才,每个人的使命不同,责任也不同。”张昭源对毕业生们说道,“陈行甲曾经说过,一把手晚上做一个梦,都有可能变成现实。我想是这样的。在不久的未来,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一天,无论在怎样的岗位,但请不要忘记,这个梦应该是饱含着使命和深沉的爱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