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伏羲,四海如一。2023年6月21日,凤凰网与天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七十八代传人孔维勤受邀出席论坛,参与多元对话。活动期间,他游览麦积山、卦台山等天水名胜,参加公祭大典,连连感慨有“回家的感觉”。
孔维勤说,《易经》八卦固然有它玄妙深通的一面,但更有其可爱的一面,三条线代表着天、人、地,人处天地之间,无时不刻不在与天地互动。站在伏羲画八卦的地方,自己脚底手心传来一股暖流,感受到了文化气场的强大,在伏羲的“感召”下,他随手打出一套太极拳,行云流水般自然。
在接受凤凰网的专访时,孔维勤说,台湾人到大陆祭奠,既是认祖归宗,也有一种感念甚至感恩。台湾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过去做得很好,但最近的“去中国化”很不应该,“中国文化是给你生命力量的,怎么可以变成数典忘祖?”谈到年轻人的现实压力时,孔维勤建议多学易,参悟人在天地之间的“大”,不要把自己“变小”了。生命当如大鹏鸟般自由飞翔,不必惧怕AI时代的到来。
以下为访谈实录。
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七十八代传人孔维勤接受凤凰网专访。
孔维勤:回到祖先的土地,感受一种生命力
凤凰网:您是第一次来到甘肃天水,这次特别参观了麦积山、卦台山,您对天水这个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孔维勤:天水对于我而言有一个特别的故事,我一个很好的朋友是天水人,当我很喜欢这个人的时候,我会对他的家乡产生好奇,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种子》。来到这边的时候,我就觉得天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给人一种西北的荒凉感,这边完全就是一个江南的山水,气候非常好、非常舒服。看到麦积山和卦台山,我就觉得我看到“种子的故事”了,我们文化的根源,我们人的根源大概是在这里。这个地方对伏羲八卦的意义格外不同。像佛教艺术,麦积山石窟里,佛像的造型从北魏一直到宋朝。从天水这边到山西云冈石窟,一路过去,这种感觉好像文化的交流。在幽美安静的石窟里,你能看到民族的融合,但“种子的发芽”发生在天水。八卦里面讲“天一生水”,天水的故事就是像一口井一样,它是一个根源。在文化的意义上,我对天水的印象特别深刻。
凤凰网:在您的印象中,台湾地区有没有祭拜伏羲的习俗?
孔维勤:目前我还没有听到有祭拜伏羲的,祭拜神农氏的还有,但是《易经》在台湾非常流行,因为那是根源,不会断的。
凤凰网:您对两岸文化交流很熟悉,也很活跃。您说过,和平统一是您观察台湾社会的一大方向。那么,像两岸同胞共祭伏羲、共祭炎帝黄帝的活动,您觉得最大的意义在哪儿?您参加过大陆方面哪些祭祀活动?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很多台湾同胞来大陆祭拜?
孔维勤:咱们中国有一句话,做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就是不能数典忘祖。每个人的根就像我们的家风、家训,我们追溯到我们的祖先炎黄,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在一代又一代传承。
那中国思想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伏羲文化、在中国《易经》思想里。我们中国人是以人为中心的。我每次想到在卦台山,当年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心里面就很有感触,尽管这可能是一个传说。但中国人素来喜欢仰看天文,俯察地理,看到人生,然后反省自己。所以这个八卦最可爱的地方在哪里?在于天、人、地。所以你不要小看这三条线,我们小学课本的第一课就是天、人、地,你、我、他。人的地位何其重要。
西方不是这样的,它以神为中心,不见人。现在那么多人害怕机器人来了之后我们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我们是大转轮中的一颗螺丝钉,可以随时换下来,这都是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工业化的思想。
中国的思想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在天地之间无可取代,所以“天地与我并生”,我跟天地是排排坐的,万物要跟我合一。八卦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就是要一个人的眼睛、心、头脑和智慧,人有无穷尽的价值,有无穷尽的未来可能性。这个是我觉得中国人本思想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伏羲八卦文化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发。
最晚是在明清时期,就有人移民到台湾。整个台湾的构成族群,除了原住民之外,就是从福建过去的闽南人,从广东梅县过去的客家人。福建人说河洛话,河洛话是古代黄河、洛水一带(今河南黄河和洛水之间)的语言,也就是说,福建人来自于中原,一路逃难到了台湾。到了福建的时候,因为福建是朱熹所在之地,也就是儒家文化最盛的地方,所以知书达礼的儒家文化就融到了福建人的生活当中,包括婚丧喜庆、食衣住行全部都承袭过来。福建人用闽南话跟人讲“对不起”,他会说“失礼失礼”;讲到“锅子”的时候,只有闽南话叫“dia”,“dia”就是“鼎”的意思,鼎在青铜器当中就是锅子。这说明什么呢?台湾的根源在中原。有人从中原一路辗转逃难,到了福建,其实就已经很苦了,后面再去到台湾。对他来说,他的宝贝什么都带不走,能带走的是他母亲的语言,是他的文化。
客家人也是一样的,一路到了闽南,到了广东,那已经是蛮荒之地,再到了台湾的时候他们叫做“客家人”。做客在外的人是什么心情?他当然要把他最宝贝的东西保留好,他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文化。所以客家人对中国传统保留得最好,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规范。客家人跟人家说“谢谢”会用“承蒙你”。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这在语言里面就很有感觉了。那你想想看,假如有一天你在台湾发展以后,是不是觉得我要回到我祖先的地方,那个有文化、有文明的国度?
中国古老的始祖、圣贤,都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生命力。不管你人在哪里,不管你是怎么样的情况,都有那片土地母亲的滋养。而且当你了解中国的文化以后就会发现,我们从来不缺乏生命幸福的蓝图。
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当时有很多有大家风范的老师,像钱穆、牟宗三他们,都很担心中国文化失去传承。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们真的对我们很好,钱穆老师上课前会帮我们学生倒一杯茶,然后他开始上课。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回到你刚刚的问题上,台湾人到大陆祭奠,一个是认祖归宗,另一个是他在生命中有种感念,甚至是感恩。像我就怀抱着这样一种心情再回到我们祖先的土地上,再从那天地之间,想象当时的文化怎么来临,怎么在我们生命中嵌入神圣感,通天,通地,所以祭拜伏羲,祭拜黄帝、炎帝的意义就很不一样。
孔维勤出席6月22日在甘肃天水举行的公祭伏羲大典。
孔维勤:“去中国化”是数典忘祖 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根开始
凤凰网:多年来您在两岸从事国学经典的教育普及,换句话说,这是在做“经典现代化”的教育实践。而且我也注意到,您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课。那么,从大众传播、国际传播这两个角度看,您觉得要让《易经》《论语》这样的经典“活起来”、“走出去”,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孔维勤:从我62岁提早退休来到大陆,就一直在各地讲传统文化。在很多总裁班讲授传统文化课程。我会觉得这些来上课的人虽然都是领导、总裁,但是在读国学的时候,他们都变回了小孩子,他们都是小白。我后来还发现,年纪越大,读《论语》越有滋味。中国文化需要用生活经验做它的养分,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已经全面展开,我们称之为“国潮”,这一部分是针对大人的。
另外一部分是我们的教改。教改是针对孩子的,它有自己的主体、有自己的思想。这时候要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曹德旺说过一句话:不管你走到哪里去,你在外面只有一个名字,就叫中国人。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怎么行呢?这就要从根开始教育。那要教给孩子什么呢?我常说“板凳的高度”,你要蹲在那里跟他讲话,要懂他懂的语言。就传统文化来说,现在的教育必须进行拆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面抽取能跟他产生呼应的那部分。
我常说“中国的迪士尼”是我的梦想。我们看着西方,他们已经没有孩子了,所以他们把孩子当宝贝,他们的儿童教育又活泼、又生动、又寓教于乐,《论语》里面说的教育方法他们都用到了。
如果能通过现在的传播,让孩子学习国学的时候不是痛苦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而是快乐的,并且能跟生活有关,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比如说能有一款中国文化的游戏,你的视觉、关卡设计都很好,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就能够享受到很多乐趣。
把思想文化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慢慢地教,孩子就可以慢慢地学,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之中他们幸福地长大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
凤凰网: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实际上,现在有很多像您这样的人在进行尝试,台湾在这个领域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吗?
孔维勤:台湾的可爱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有传承,而且落在生活当中了。年节家庆、亲朋来往,甚至食衣住行里面全部都是中国文化。第二是从传统文化里边探索出了精神力量。台湾最最富裕的时候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最富裕的年代一定是精神空虚的年代,于是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边去探索,去解决心里的困厄,中国文化给了我们很多生命的养分。其实你看得出来,台湾后来慢慢把失去的文化、遗忘的中国重新找了回来,因为台湾很小,回来得就快。但是最近我总觉得,尤其政治因素这一块最让人困扰,台湾现在在进行所谓的“去中国化”了,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中国文化是给你生命力量的,怎么可以变成数典忘祖?
除此之外,现在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读经和学习传统文化在整个台湾的社会是蛮普遍、蛮全面的,而且很早就在做,也有了一些成果。只是有一点我比较担心,很多宗教在做传统文化的普及,比如说台湾有佛教讲国学,讲一贯道,但是他们后面就开始传教,这就有点变质了。
凤凰网:说到伏羲画八卦,台湾的高中或者大学课程中,有没有开设易经课?年轻人想学易经,有什么方便法门吗?
孔维勤:台湾的语文课一般叫国文课,在我大学的时候,都没有能教《易经》的老师,国文老师不懂《易经》。《易经》有深奥的一面,可是在民间信仰里面,不管我们讲风俗、八卦,还是住宅、健康、中医都会用得到它,而且很多人是日用而不知,其实它也非常简单。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卦呢?我们知道,八卦有三条线,分别代表天、人、地。所以你看,八卦里面,人非常重要。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那《易经》学起来就活了。八卦教育、文化教育里面,可以从《易经》最基本的内容学起。比如刚刚我们说的天、人、地,这三个字,课本也有,第一课就要学,这不就是学八卦吗?还有奥运会上张艺谋导演的二十四节气,那也是《易经》的内容,天是有时间的,也就是“天时”,天讲究阴阳,讲阴阳就又能讲到中医了,人的身体要阴阳平衡,人和人之间也要阴阳和谐,我们叫“人和”。那放眼全球,就叫“和为贵”、“生命共同体”。
还有“地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跟人的互动那么深刻。在秋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把庄稼收割了,要修缮房屋,我们的房子大部分坐北朝南,那如何定南北?《诗经》里面讲:“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仰观天,先找到天上的定星确定方位,看到有北斗星,这就是北。紫禁城也是一样的,你看南边的门叫午门,因为它处在子午线上。
孔维勤在“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上发言。
孔维勤:年轻人不要变“小”了 盼元宇宙里创造伏羲时代
凤凰网:还想跟您聊聊年轻人话题。最近几年,年轻人一方面压力大,学习、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围绕这些话题的争论,网络上有很多。对于“内卷”、“佛系”、“躺平”这些现象,您最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易学能给他们哪些启示?
孔维勤:很简单,天下有确定的事情吗?没有,所有的都在变动,这是《易经》给出来的答案。《易经》的“易”有三层意思,一个叫变易,一切都是动态的,像流水一样;二是“易”是有规律的,中国人观察天地、自然,总结出八卦的智慧;三是简易,中国人的智慧,落到生活里面是很容易的,比如我们的筷子就很简单,一阴一阳,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们看到简单。
又比如从天干看跟人的相处,我们说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一个种子往下长就是“甲”,所以你的“甲”是长根了。“乙”是什么?冒芽了,往上升了。“丙”是看到地下的,它的根开始布局了,学习吸收了。最后,“丁”是什么?长一根主干,它有方向、有志向。中国人的天干就告诉我们这么简单的道理。当有一天“甲乙丙丁”转化为“戊己庚辛”的时候,你开始变得茂盛,开始有了自己。“庚”“辛”代表你要开花、要结果。生命从孕育到出发。一个生生不息的路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了,这就是一个丰富的人生。
《易经》的厉害之处就于,它给了我们一个视角:生命像大鹏鸟一样是在飞翔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每天都有花开,草每天都在长,人怎么可以不进步呢?那“健”代表什么?精神上很饱满,向着前方大问,你不能回到过去,不能幻想未来,每个现在都叫“时间”。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天”就出来了。所以你看中国的“天”多可爱,有“人”,人是一个“大”字,大大气气的人,大的上面划一个圆,就是“天”,站在土地上,“大”的下面拉一条线,就是一个“立”,所以人生就是顶天立地。
我们在卦台山看到一个奇特景观,在伏羲庙前基座上有个石头的圆洞,每个人都去摸一下,那是“月窟”。展示馆有个圆圆石柱叫“天根”,刚好一对,象征了天地的阴与阳。“月窟”代表一个人生命的圆满,“天根”则代表了阳刚之气与人生奋斗的生命力。我们挺立天地之间,要有天地人八卦的为人与格局,才能不断照亮新的时代。
图为伏羲庙前基座上的石头圆洞,即“月窟”。
图为伏羲庙内的石祖,即“天根”。
那么,今天的人的困惑是在哪里呢?都在争夺一亩三分地,把“人”就变小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螺丝钉了。
这一代年轻人处在西方和东方交汇的变动格局里面,如果对中国文化底子的了解不够、信心不够,就很容易被外面的事物带节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没有目标,没办法回到伏羲化人的时候。天大、地大、人也大,你看我们中国人过去讲话口气多大,说东南西北、五湖四海,一个人有自己主体的自信的时候他何惧之有?不管你在哪一行,不管你是将相王侯还是贩夫走卒,在生命里面他们都是一水土一方人,都会有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到那个时候你就快乐。在生活里,天、人、地三件事做好了,人生一定没有遗憾。因为他的生命就不会浪费了,他舍不得浪费。所以我经常说孔子和孟子都是时间的圣人,他们懂得时机。
凤凰网:刚才您说到西方是进化论,而中国是以人为本,人是格外大的。而如今我们在伏羲故里讨论八卦、易学,很有些隐喻色彩,因为这是现代人回到文明摇篮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不是停留于我们祖上如何如何,而是要面向未来。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AI(人工智能)时代以及“元宇宙”,您觉得伏羲文化、易学的存在价值在哪儿?
孔维勤: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话题,现在中西方比较的方面有很多。孔子有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西方好的、优秀的我们学,见贤思齐;同样,我们的好的,西方也要见贤思齐,要保留、要发挥,把这融合起来。中国的特色现代化是以人为本,机器为我所用。现在AI是我们最得力的助手,找任何资料不必再翻书。有那么多事情是机器帮你做了,你变成了那个集大成的人,你是那个画龙点睛的人。我们中国伏羲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我们拥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我想,如果可以在元宇宙里创造一个伏羲时代,也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真的可以努力,而且年轻人一定要加进来,因为要有年轻的语言。没有理由说伏羲就一定是位老人,他小孩的时候也可以做故事,孔子也不一定是老头,他也可以是一个调皮的小男生。
另外,孔子还讲过一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梦想在今天可以实现。因为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绝对有自信拍着胸脯说,伏羲文化里面所孕育的生命蓝图是全世界最超前的,而且不会带来战争。当年他们进化论看到了十字军东征、二次世界大战等。我们中国不是,我们“五族共和”,你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多不容易才把所有民族融合到一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