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独家|失去的十年?金刻羽谈西方对中国经济最大误解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凤凰独家|失去的十年?金刻羽谈西方对中国经济最大误解

凤凰独家|失去的十年?金刻羽谈西方对中国经济最大误解

核心提要:

1. 谈到西方对中国经济模式最大的误解,金刻羽表示,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中央集权的经济体”,而低估了私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国的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创新力,他们跟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这种紧密联系是美国人无法想象的。金刻羽认为,中国经济短期需求不足很大程度上跟信心有关。要提振市场、外资的信心,需要透明、沟通和稳定的宏观环境。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很多,低收入人群、资本市场和服务业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会像一些西方人所说的,出现“失去的十年”。

2. 谈到美国近期提出的“去风险化”,金刻羽认为,因为世界局势新常态中的更多不确定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去风险化”。她认为,现在没有看到任何走向进一步去全球化的迹象。当前西方国家迫切需要提高国内经济水平,因此短期内经济实用主义更占上风,脱钩不那么容易,甚至是不可能实现。面对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打压封锁,金刻羽认为,在西方,资本对政府的影响力很大,通过西方企业给西方政府施加压力,能更好地改善中美关系、扭转美国对华政策。同时,中国需要耐心做好研发,加强与西方大学、科学家、企业之间微观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3. 金刻羽并不认为中美进入了“新冷战”,她认为冷战的心态非常不好,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她提到,最近美方一些强硬的言辞只是言辞而已,美国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理性的人群不想遏制中国发展。中美紧张局势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突破,不必去寻求大的赢局,小进步就已很好。

4. 谈到中美意识形态分歧,金刻羽认为,中美在意识形态上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和支持,但中国也有一副牌可以继续打,中国可以继续打造更好、更开放的国际营商环境,在有些经济领域不用处处都赢,并且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这既对国内的科技发展有帮助,又可以向对方示意我们在经济模式和方法上的不断进步。

5. 谈到青年就业问题,金刻羽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跟中国以制造业、技术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并不吻合,目前的教育体系没有教会年轻人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和社会所需要的工具,导致了教育与技术的错配。关于改善青年就业,金刻羽指出,服务业在西方国家提供了80%的就业,在中国只提供了47%,但30%的服务业人群都有大学本科学位,而在制造业当中只有12%,因此大量开发服务业可以更好地吸纳高学历学生。青年失业率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政府、企业可以通过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来匹配他们的学习与教育。

6. 谈到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特质,金刻羽认为,新一代年轻人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与国际上其他青年在心态、行为和价值观上更为相似,新一代之间的连接点要多于前一代。同时,他们喜欢消费,这对于缓解全世界的经济摩擦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在环保、社会平等这些人性化的国际议题上发出更多声音,这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对话丨凤凰网国际主笔 宋东泽

编辑丨肖博文 高明琨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我是凤凰网国际主笔宋东泽,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对话嘉宾是金刻羽教授。

金刻羽教授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终身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她14岁就赴美求学,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她于2014年入选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并在2020年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金老师,我们获悉您的新书刚刚在海外出版,您在书中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视角,来抛开成见,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运转逻辑。

您的新书一经发布就在海外引起了热烈讨论。很多西方学界政商界人士和媒体都把这本书看作是想要与中国打交道的必读之书。我们今天的访谈也会从金老师的这本著作出发,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美关系和中国青年等话题。专访环节结束之后,我们还有一个现场问答环节,请金老师和我们的学生代表进行交流。

金刻羽:西方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误解,是认为中国是“中央集权经济体”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我们的第一个话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金老师,您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您说过中国的政府与市场之间,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联系之紧密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中国政府善于通过宏观调控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貌似是难以想象的。根据您的观察,西方政策制定者普遍对于中国经济模式最大的误解是什么?这种误解会导致或者说已经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金刻羽:我觉得西方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人民都有很大的误解。

第一,西方对中国经济模式最大的误解是他们认为我们是“中央集权的经济体”,而低估了我们的私营部门在经济体中起到的作用。拿几个数据就看得非常清楚,30年之前,国营部门占有的国家财富达到70%,而如今是私营部门占据了财富的70%,完全倒过来了。而且我们也知道,私营部门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创新和工业产值,是最重要的经济推动力。

同时,中国的科技独角兽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光是北京、上海、深圳,包括合肥、苏州、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都充满了活力。在这之中,地方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40年前的改革也是通过他们来启动和推动的。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创新力,而且他们跟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和发展。

▎ 截至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但杭州、南京这些城市也吸引着无数投资,在全球榜单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图源:FOCUS ON Business

所以这个是西方人看不懂,也是中国比较独特的一个模式。 地方政府不仅可以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提供其他各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包括吸引人才、建立和协调产业链、提供廉价的土地、建立创新体系等等。 如果问到美国人,他们是无法想象他们的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做这么多的。

金刻羽:沟通、透明、稳定,是重振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我注意到您在刚才的解答中特别强调了私营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您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提到,中国目前在用鼓励创新的方式来驱动私营经济的复苏。您认为目前阶段提振市场信心、外国资本信心的关键是什么呢?

金刻羽:现在信心非常重要。中国经济的短期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很大程度上也跟信心有关系。目前我们的居民储蓄率高达50%,反映出了人们预防性储蓄的心态。西方政府通过数百年的时间,才学会了如何管理预期和镇定信心。期间他们也经历了很多痛苦的时期,包括70年代所谓的大通胀阶段,使得他们的央行等机构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对市场要做到透明和沟通。目前我们正在转入新的阶段,新阶段要靠创新、要靠资本市场,所以这时候做好预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要做到沟通、透明,并且能够释放给大家的信号是,我们未来的宏观环境是非常稳定的,这很重要。

从经济增长来看,短时间内很难找到一个能代替房地产来拉动经济、提供就业的产业。科技、新能源固然重要,但是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长点还是有不少的。我一点都不同意很多的,尤其是西方人的看法,说中国有可能像90年代的日本有“失去的十年”、说中国经济已经到达最高点,未来只能往下走等等。千万不要低估我们还有6亿人口月收入还不到2000人民币。如果这个群体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那么他们对消费的拉动是非常关键的,而且这不仅仅是对中国,而是对于全世界。

第二点是中国的经济体中依然存在很多扭曲。我们这40年来就是在不断地去除这些扭曲。如今我们国内的人口流动和贸易流动的壁垒依然很多,这造成了很多的资源的错配。

金融系统也是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到了创新的新阶段,只有发展资本市场,才能对中小企业以及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果看我们社会资本的话,社会信贷中只有不到15%是来自于资本市场,远远小过美国。这一部分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也是可以进行调整的。

再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服务业如今在我们的产值中只占到了50%多一点,而在其他的高收入国家已经占到了80%。服务业可以对就业起到正面的作用,它现在只提供了中国的就业的47%,但是在日本和美国都是80%。

金刻羽:我不认为脱钩会发生,西方提振经济需要全球化,短期内经济实用主义占上风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提到中国经济就不得不提最近几年的中美关系。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就提出要加快与中国脱钩。拜登上台之后部分延续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而最近提出了听起来较为温和的“去风险化”。很多评论人士实际上都对“去风险化”的概念表示怀疑,认为“去风险化”本质上还是脱钩,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所谓的“去风险化”,这到底是不是一个话语陷阱呢?

▎ 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对价值600亿 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图源:纽约时报

金刻羽:其实“去风险化”是每个国家都正在做的,并不单是针对中国。疫情、地缘政治、俄乌冲突等等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产业链的破裂,都促使了企业要做更好、更多的准备。所以现在大家都在重新构思国际环境以及国际化。

当然,这不代表大家都在放弃国际化,因为数据显示的是正好相反。在贸易、投资方面,中国的重要性非常突出。最近一段时间欧洲的经济非常不好,美国经济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这也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他们来说的重要性。所以目前并没有看到国际上有去全球化的动向。

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一旦少参与一部分国际产业链,商品价格就猛涨,不管是苹果手机还是半导体等等。所以这也非常清楚地让大家认识到,我们其实还是紧紧地绑在一起的。“去风险化”只是在企业做新的构思和选择的时候,可能会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选择一些合作伙伴等等,但是这与脱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您刚才提到,世界上其实有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去风险化”,但是这会不会导致滑向脱钩的风险增大了?

金刻羽:我不认为脱钩会发生。它不那么容易,甚至是不可能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 hyper-globalization(超级全球化)已经一去不复返。无论如何,我觉得现在大家还是应该考虑实际的经济问题。说实话,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并不应该让大家考虑怎么变得更以国家为主、怎么去全球化,而是要进一步跟其他国家合作,来降低价格等等。

现在西方国家都有通胀的问题,而且通胀不会一时半会儿消除掉。所以我们目前没有看到任何走向进一步去全球化的迹象。历史上有起码4轮去全球化浪潮,但到最后都反弹了。这可能是一部分政治家,或者是一部分失业人群,在表达他们的不满。但在短期内,Economic pragmatism(经济实用主义)是占上风的,包括欧洲国家现在经济不好,他们要想的是怎么能够提高经济水平,所以这时候的风向肯定不是去全球化。

金刻羽:让西方企业向其政府施压,或能有效破解美国产业封锁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近几年美国还对中国开展了一系列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封锁和出口管制。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国家,美国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境地,我们有没有什么破解之道呢?

金刻羽:短期之内,我觉得对两方的经济都会有不好的效果。

从全球经济来看,放弃中国市场实际上对美国是不利的,因为现在全球的增长亮点也就是中国,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如果美国主动放弃中国市场,肯定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博通、高通、英伟达等高科技企业有50%以上的营收都来自中国。

而中国这边也会逐渐适应这个新常态,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慢慢地做好准备。科技跟产业链是分不开的。除非在产业链上也脱钩,否则不会有真正的科技脱钩。但在产业链上跟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这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有几个国家想看到这种结果? 没有。

▎ 美国总统拜登在任期内对中国生产的芯片又加以限制,打压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美国本土的科技企业。图源:路透社

当然,美国的封锁在短期内会对中国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害,但同时也在促使很多行业迅速发展。放弃中国的市场不是很多美国企业自己的选择。所以让这些企业去给他们自己的政府施加压力,来把跟中国的关系搞得更好,其实是最有效的。因为在西方的这种资本主义市场中,资本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大企业的影响力也很大,甚至有时候直接控制了政治的风向。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您认为对从企业或者个人层面来说,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金刻羽:我觉得接下来一部分的创新要通过研发,因此耐心是很重要的。耐心的资本、耐心的国家,对一个想要在长期取得突破的高科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尽可能地跟国际上的学者、企业交流。从人工智能领域来看,中美之间,包括大学、科学家、企业之间还是有很多合作的。尽管我们在宏观上有很多的争执,但微观上可以达成的合作,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做到。

同时,我们还应该跟欧洲国家进行更多的合作。欧洲很多大学的科技发展和研究都是世界一流的,而且他们也需要资金和市场来实现他们的科研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跟欧洲是非常完美的一对。

金刻羽:中美没有进入“新冷战”,双方都千万不能放弃双边关系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有学者说,虽然中美两国在经济上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但是中美的博弈已经和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较量非常相似了。您认为现在的形势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新冷战”的状态?中国应当怎样应对目前这种紧张的关系?

金刻羽:我不认为我们真正进入了“新冷战”时期,而且我觉得这种冷战的心态非常不好。就像任何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一方先放弃,那么这个关系就会很快恶化甚至解体了。这种心态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所以双方都要小心,千万不能有一边放弃,造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就算最近有比较强硬的言辞,但这只是言辞而已。我们还是不要低估美国有相当一部分非常理性的人群,他们并不想把中美关系搞得很僵。虽然我们很难听到这样的声音,但他们是存在的。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是想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听到的声音可能是比较单一的。美国财长耶伦也说过,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性的。

中美之间应该更冷静,因为美国跟中国发生这样的冲突,对美国一点好处都没有。就像刚才我说的,我们应该从商人入手。第一,有更多来自国外的竞争,其实对国内的发展也是非常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力量能够抵抗竞争,所以来自别人的竞争也会对我们的发展有利。同时,如果竞争更激烈的话,我们自己也应该更强,这样才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

当然,现在局势非常紧张,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突破。但是我们能把局势稳定住其实已经非常好了。我们不要去寻求大的赢局,而是小步小步的所谓small victory、小的进步,其实就可以了。

金刻羽:中美意识形态很难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国际合作仍是必然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您刚刚提到,其实美国也不乏有很多理性看待中美关系的人。上周基辛格在接受《经济学人》采访的时候,他就强调了人类命运取决于美中能否和平相处。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如果中美之间能够在政治上对立,经济上竞争,全球货物贸易上合作,就已经是向前一大步了。这种政治上对立,但经济上还可以合作共赢的状态,您认为在目前阶段来说还能够维持多久?或者说中美之间如何才能抛弃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成见来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合作呢?

金刻羽:美国人自己的意识形态是非常强的。他们自从二战以后就推崇自由民主,但最近有很多的学者和政治家也在质疑这种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外交政治是否正确。他们的外交政策在最近这几十年是很失败的,他们自己也在反思。但是我不觉得美国人短时间内会改变这种趋势,因此指望中美的意识形态能够结合也是比较困难的。

目前最好的情况,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模式、中国的人民。他们要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跟他们一样。其实欧洲人对美国人的评价也是一样的,他们也觉得美国人自己认为自己是第一,然后所有人都想跟美国一样,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觉得现在能够慢慢让美国看到世界上存在另外一套体系,而且这套体系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支持的,这可能会让他们意识到共存是必然的。但要是想让这两个意识形态彼此之间能够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支持,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我觉得中国也有一副牌可以继续打。我们可以继续打造更好、更开放的国际营商环境,在有些经济领域上不用处处都赢,并且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这既对国内的科技发展有帮助,又可以向对方示意我们在经济模式和方法上的不断进步。起码对欧洲国家来说,这样做有很大意义。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中国的知识产权在世界上的占比逐步提高,在2018年的统计中,中国新申请的专利已经达到了当年全球总数的43% 。 图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经济,已经成为了短期之内 每个大国都最 为重视的一点。 当然安全也是一方面,但如果在安全和经济之间做选择,安全的地位在短期内肯定会有一些变化。 我们现在看到,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在尽量地稳定局势,这也就代表了他们国内有很多经济上的挑战要面对,因此国际上的合作也就更加必然了。 包括环境保护,和大家都强调的 green transition(绿色转型),没有中国和欧美之间的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也有很大一部分理性声音在推崇国际上的合作。

金刻羽: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体需求的不吻合,造成了青年就业困境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金老师代表了与中国和西方都有深厚联系的新一代中国青年。我们接下来这个话题首先会谈一谈就业问题,这也是当前很多中国青年即将面对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中国青年失业率达到了20.4%。您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也分析过,青年失业率问题不在于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而是求职者的教育和技能与工作岗位之间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也被部分网友戏称为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随着学历通胀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毕业生即将面临择业,这些年轻人在就业市场上应该如何自处?年轻人的这件“长衫”真的不得不脱吗?

金刻羽:过度教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非常严重。虽然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非常快非常大,尤其是最近又出现了人工智能等等,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仍旧跟过去一样,当然在欧美也存在这个问题。教育体系有没有教会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学生,真正给他们工具,来面对目前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和社会,这个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第二,我觉得“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想法可能越来越有问题了。因为几十年之前,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确落后得非常大,之后我们突飞猛进,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它跟我们经济体吻合吗?我们的经济体还是以制造业为主,我们未来的目标方向也是技术工业。

如果看服务业,我刚才已经说到了,它在西方国家提供了80%的就业,在我们的国家只提供了47%的就业。从数据来看,服务业是最能够吸收高等教育水平学生的行业,30%的服务业人群都有大学本科学位,而在制造业当中只有12%。所以大量开发服务业实际上可以更好地吸纳这些拥有大学学历的学生。

▎ “学历内卷”在近几年成为了中国高校毕业生讨论的话题,本科学历似乎很难在就业市场内得到认可。

同时,我觉得政府可以提高技术人群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在技术人群方面有很大的缺口。在制造业中,2025年就会有3000万的工作岗位空出,光是半导体行业,每年就有30万空闲的岗位。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但是这些行业还有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预期错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和技术错配的问题。我们要思考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在为了读硕士而读硕士,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大家都花了很多时间去读书,但是企业需要的是什么?企业需要员工有热情、有动力、有实践经历、有灵敏的商业反应等等。所以年轻人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实习,积累经验来辅助学习。

二十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一定不能让年轻人失去信心。所以这个是我们现在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您在分析中还提到,中国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培养的毕业生实际上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但是目前市场上需要的不是高级学位,而是主要的技术和职业培训。而中国社会一直有“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也是您刚刚提到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去扭转这种偏见,去解决这种错配?

金刻羽:实际上现在政府也在大力推广更高质量的职业技校,不光是数量上,而是质量上,有好的老师、有好的环境,甚至能够给予这些学生一些实习的经验。

其实我觉得政府应该鼓励私营部门或者是国企能够给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的实习经验,这也是现在年轻学生所缺乏的。大部分年轻人没有经历和经验,所以企业在招人的时候才会最后考虑年轻人。半导体行业每年缺30万人,我们也有很多同学选择学习半导体行业,但真正进入半导体行业工作的人却很少。如果政府能够支持这些实习经历,来匹配上他们的学习教育,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的技校模式也是一个我们可以参考的方向。他们的技术人员社会地位非常高,而且他们这种所谓家庭式的企业模式也是蛮有意思的。目前政府也在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但最终还是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让社会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

▎ 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将有机会作为学徒进入相关企业实习工作。图源:路透社

金刻羽:中国青年的自信、开放、包容,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聊完了就业问题,我们来聊一聊中国青年的世界观。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认为,现在的00后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常以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其他国家,以中国与外国两分的方法来看待世界。您怎么评价这个观点?您觉得年轻人应该如何塑造更加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呢?

金刻羽:自信实际上是好事,但是自信背后得有东西。空的自信是没用的,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所以要看优越感从哪里来。

现在年轻人有更好的环境,而且中国的科技发展创新都是让世界瞩目的。但是年轻人过度的优越感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中国今天的经济、贸易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占比那么大,也是通过老一代的努力。别的发达国家的人做不出来的、不愿做的事情,中国人会去做,而且我们也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创新、永远要争第一。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年轻人,我觉得兴趣非常重要,而且自身的动力也很重要。我们已经不在原来那个非常极端的环境当中,必须为了吃饱肚子而工作了。现在这种优越感应该利用起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最后自然而然也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虽然西方有很多他们自己的问题,但是我观察到他们的一些精英群体是非常投入于他们所做的工作的。他们对自己想研究的话题或者想做的工作充满了兴趣,也能够非常耐心地去做这些事情。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心态,放慢速度、提高质量、不急于求成,这将会是社会的进步。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无论如何,这群年轻人在不远的未来都将成为国家的主角,就像您说的,成为通往世界的桥梁。您时常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您认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来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

金刻羽:年轻一代真的是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他们的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想为世界做贡献的心态,以及对环保、动物保护等社会问题的关注等等,都是国际上非常认可的,尤其是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跟国际上的主流价值观也都是非常类似的。所以新一代之间的连接点可能要多于前一代。同时,他们也都是互联网年代年轻人,所以他们心态、习惯等等也都非常类似。

▎ 中国青年一代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自信地向世界展现自己、发出中国声音。图源:视觉中国

从经济的角度看,他们也是喜欢消费的,这使得一个以往的储蓄大国,逐步迈入一个消费主导的阶段,我认为这对全世界的经济摩擦也会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所以年轻一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音,这个声音会越来越洪亮、越来越正面、越来越有力量。

我认为年轻人应该向世界发出更多的声音,尤其是在全世界比较重要的议题上,包括环保、社会平等在内这些比较人性化的议题上发出更多的声音。这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金刻羽:突出个性、创造机会,是当下中国青年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向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 非常感谢金老师给中国青年提出的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我们的专访环节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会请几位在线上的中国高校青年代表来向您提问,来跟您交流他们心中的一些疑惑。那我们首先从第一位高明琨同学开始吧。

青年代表 高明琨:金教授好,我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大四的同学。我现在打算出国读书,但是现在不光是中国,欧美国家的经济也在疫情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他们的就业市场其实也没有那么景气。您能不能为我们描述一下现在国外的经济状况和就业环境?对我们而言,出国读书、就业还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金刻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也有很大的短期问题。欧洲国家非常明显,包括英国在脱欧以后也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们不光面临通胀,在增速下降、失业率等方面也都存在很大问题,所以说实话欧洲的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美国因为疫情期间花的钱太多,政府的支出太多,所以现在的预期也是通胀。所以现在全球的经济都非常不好,中国这两年相对而言可能会更好,但是我们短期内也有非常大的压力。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光带来了益处,还有可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就业和劳动市场也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都给就业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要注意观察最近的一些变化。

▎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将对就业市场造成极大冲击。

就业很难一概而论,但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你要跟别人不一样。现在中国学生的简历都很类似,虽然成绩非常好,但是跟其他人的区别是什么?你能不能从你的简历中或者是面试的时候突出你的兴趣爱好?每个人个性化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中国学生在国外优势非常大,一个是大家的专业基础比较好,而且也肯干活。所以我觉得机会还是很多的,但是千万不要每个人都一模一样,不然大家的机会也就都没有了。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好的,谢谢金老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最后再请一位同学来提问。请陈烛同学来提问吧。

青年代表 陈烛:金老师您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现在是研究生一年级,再过一年马上就要面对就业的问题了。所以我的问题也是关于就业这方面的。面对目前的就业市场,很多人经常用“这两年经济不景气,但过两年经济发展好起来就业自然就好了”,来安慰自己。在您看来,目前就业不景气的现象是一时的吗?在短时期内有没有可能恢复呢?

金刻羽: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觉得短期的经济下滑的确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因为现在企业的利润也在下降,这个时候他们可能最后才会选择雇佣年轻人。而如果经济能够有上升的趋势的话,肯定会对年轻人的就业带来很重要的正面影响。

但同时我们刚才也说过,怎么能够把自己的简历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有区分度,也是自己可以做准备的。你要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而不是一路顺着读书读下来。你要时不时地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在就业上自己能够发挥的力量其实是很多的。

西方国家在教育上有很多问题,教育的质量往往不如中国,但是他们很多的学生会给自己创造机会。他们不觉得自己局限在任何的一个环境当中,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改变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塑造他们。这种想法我觉得也是值得学习的,因为很多机会也是通过自己来创造的。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谢谢金老师。今天我们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美关系和中国青年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非常感谢您的见解,专访到此结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